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是本刊的重点与特色栏目.本期刊发郝亚明博士<中华民族认同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彭尚源 《民族学刊》2020,11(1):8-13, 121-122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需要各民族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能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伊犁师范学院坚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土司是元明清等朝利用少数民族首领代表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产物,研究我国历史和民族史的土司问题应以国家存在为前提.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通过土司制度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历代土司逐渐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在封建王朝强调的治统一贯中,历代土司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化”、民族地区的“内地化”和政治一体化;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文化共享中,历代土司通过文化交流和兴学启智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和文化认同;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民族一体中,历代土司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参与并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由 5 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因此 ,少数民族人民的公民教育便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角度思考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模式 ,探索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民培养机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在如何看待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少数民族遭遇多元文化主义,将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民族自治与国家治理、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上产生认同困境.何以应对?核心理念是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原则.本文以中国为例尝试了深入的剖析.具体而言,党和国家需注重中华文化的内涵发展、自治权利的法律实践和公民身份的科学构建等议题的探讨,通过消解少数民族认同上的困境,提升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合力.  相似文献   

8.
韩利  王一珊 《民族学刊》2022,13(6):24-29, 140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如“母语记忆”般的少数民族童谣,虽形式短小、简单,却承载着各民族文化的根脉,各民族语言、艺术各具特色,更因历史文化联系多元又一体。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比较、文献研究等方式, 认为儿童阶段是播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种子的基础阶段,少数民族童谣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在认知、美育、促进情感发展和文化认同方面可以发挥极大的教育功能。同时提出在教育主战场、文旅融合、创作创新以及儿童活动中的实现路径思考,期待独具魅力的中国少数民族童谣,凝聚成中华民族同心同向的文化力量,蓬勃向上,源远流长!该研究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晓飞 《民族论坛》2012,(10):78-80
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教育意义下,美术教育担负着提高本民族审美意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己任。在全面凸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民族"和"文化"特性,体现民族教育核心本质;同时,顺应时代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多元品质并以此促成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以教育的时代性特征为价值取向,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培育公民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和丰富民族教育意义下的美术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多元一体伦理道德的魅力──西北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之一马进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特征,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各民族血肉相联、情同手足的关系,也非常恰当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最本质、最丰富的特点。伦理道德是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当前三江源生态移民有牧民身份之名没有牧民之实这一社会角色的特殊性的介绍,用社会角色理论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就业、保障、社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移民角色认同的危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个社会即便在发展上达到所谓现代化,也并不意味着社会民众都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然源自久远的过去,但在主要由广义上的自由人所构成的现代社会里,它是保证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应成为遏制公民意识中所应有的超越民族国家价值之人本意义的理由。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里,不同文化的交流互渗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在具有家国情怀的同时,又具有世界性(cosmopolitanism)关怀。公民意识在原则上如此组合,将有益于我国软实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主体意识是体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法律意识,对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意识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目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走出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4.
公民的政治行为理念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