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数字电视系统需要严格的时钟同步系统来保证安全播出,保证各增值业务系统稳定运行.目前简单的GPS时钟同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运营需求,GPS\北斗\守时单元独立冗余授时方案才是解决当前网络时钟不稳定问题的首选.本文同时论述了授时系统的系统、设备层面选择要点和安装、调试、地址配置诸方面考虑要素.  相似文献   

2.
与美国GPS授时系统相对比,列举了采用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发播的标准授时信号作为同步时钟源的优势和必要性。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技术的BPM授时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方案,给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FPGA内部硬件资源的划分、设计了提取正弦波信号的互相关算法和基于VHDL的软件设计方案,FPGA硬件的速度是ns级的,这是当前任何单片机系统都难以达到的速度,因此本系统能更实时地、快速地提取时间信息,保证时钟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智能电网建设中授时及时间同步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智能电网对高精度、高可靠性授时及时钟同步的要求,采用北斗为主、GPS为辅作对智能电网进行授时。以北斗RNSS授时技术为核心,根据智能电网运行模式,给出了授时及时间同步配置方案,并采用IEEE 1588时间协议实现全网的时间同步。对授时精度、时间同步系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根据主、从时钟同步误差,提出了设置时延阈值并通过统计计算来消除干扰的计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智能电网授时及时间同步精度。  相似文献   

4.
现有授时设备虽然支持内置高精度时钟源以及GPS/北斗卫星授时,但面对高度复杂电磁环境的军事训练评估场景,可能由于强干扰、高阻塞等原因导致授时基准源信息获取失败,进而引起整体系统失效风险。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多时统源的智能授时管理方法。在实现方法中,首先以FPGA系统时钟作为基准对输入时统源进行有效性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果进行授时智能仲裁选通,以支持系统运行期间时统源的随时切换,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为复杂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提供有效支撑。所提出的方法已在某军事训练评估系统中部署使用,并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短波战术电台同步授时及时钟保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佳  胡中豫  游苑  张豪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9):10-12,16
通过对四种同步授时技术和两种时钟保持技术的优劣分析,设计出满足战场环境下短波战术电台需求的综合性同步授时及时钟保持系统。该系统集北斗授时、GPS授时、短波授时和高稳晶振保持电路于一体,有效解决了短波通信网中各短波战术电台之间时钟不同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瑶  张东明 《电信技术》2009,(12):67-70
1引言 TD-SCDMA是要求严格同步的TDD系统。目前TD-SCDMA系统采用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授时同步,但GPS授时系统存在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施工不灵活、拉远受限以及安全性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移动提出了基于时间同步的GPS替代方案,主流的方案是基于有线网络时钟的1588v2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授时系统。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授时时钟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在对微机的直接保护中及自动化装置授时中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利用GPS接收器与AT89C55单片机系统实现变电站授时时钟的方案,给出了时钟的软、硬件设计,并详细介绍了装置内部的GPS秒脉冲(PPS)信号的软件抗干扰措施及串口通信上的提前发送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TD-LTE网络时钟故障问题,分析TD-LTE网络授时模式,挖掘了在GPS授时模式下告警因素,归纳了在基于多BBU场景下链路故障和接收性故障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1588V2和GPS多授时联合组网方案,该方案在黄石地区开展试验,经过试验验证和现网运用,证明该方案对提升TD-LTE网络时钟授时稳定性的可行性、有效性,同时发现该方案对压减TD-LTE网络时钟故障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数字电视系统,需要精准的时钟信号,重点设备也需要进行完善的授时。对数字电视系统而言,由于播出方式的自动化,对时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高度的要求。电视台内部的播出和设备网管系统,需要与各系统、各种设备进行对接,时钟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准确的时钟信号,可以保证台内所有设备均接收使用相同的时钟信号,用以保证播出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在地球站的播出中,需要保证时钟系统稳定、可靠。对于时钟系统,要做好时钟信号的同步,保证系统内所有设备处于同一步调。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GPS和互联网校时,因播出机房内GPS信号很弱,GPS接收器放在室外容易引入干扰和雷击,因此采用了通过互联网服务器获取标准时间,使用单片机隔离互联网的方式构建局域网时间服务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在LTE系统中基于ARM11内核的嵌入式跟踪调试技术。为了满足LTE系统中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方便产品开发期间ARM子系统的运行流程控制和异常情况的定位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可靠性高、性能强的实时跟踪调试技术方案。该方案的难点在于跟踪信息片内缓存的管理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高低优先级任务切换时跟踪信息的缓存处理方法,保证LTE系统的高速率运行和跟踪信息的时序性。  相似文献   

11.
许钞  罗国明  史军 《通信技术》2013,(11):69-74
随着LTE/SAE移动网络的发展,VoLTE将成为下一代全IP移动网络和业务融合的关键。如何保证语音业务在LTE和已有网络之间的连续性,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rSRVCC作为SRVCC技术的补充方案,主要用于解决从UTRAN/GERAN到E—UTRAN的语音切换问题。在比较3GPP提出的多种rSRVCC技术方案基础上,重点对基于IMS的ATCF媒体锚定方案的控制流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结合终端的支持情况对ACTF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系统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由于TD-LTE网络只部署PS域,因而无法进行语音业务。为了加快LTE商用的步伐而提出多种语音业务解决方案。CSFB技术作为TD-LTE语音技术的过渡而存在。本文介绍了TD-LTE网络中CSFallback技术实现语音业务的方法,重点阐述了CSFB技术的原理、系统架构及相关信令流程。  相似文献   

13.
3G LTE中随机接入过程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领先,3GPP无线接入技术需要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来保证其竞争力。在这个背景下,3GPP成立了LTE计划,该计划目的是引入全新的空中接口和各种先进的技术,以便达到更大的传输速率、更小的接入时延和更大的系统容量。本文主要对3GLTE随机接入流程的三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宽带时代的到来,移动数据业务呈现爆炸式增长,现有的移动网承载技术将很难满足未来数据业务需求,移动业务市场需求和竞争是LTE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源动力。本文分析了LTE演进的必然性及目前的发展情况;并从频段使用、承载网、核心网等方面讨论了在引入LTE时,网络规划应重点处理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将为三地交通运输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决策出台为国家经济开启了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高速铁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无线通讯对高铁的覆盖,特别是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变得与日俱增。而LTE专网为高铁场景下的高速数据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无线通讯管道。本文首先对LTE专网优化难点进行了介绍,随之对关键参数与下载速率的相关性基于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LTE专网优化难点从站址的选择,组网的规划和邻区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高铁覆盖提出了两种覆盖模型展望,其中文章明确指出基于载波聚合技术的车载分布系统将更能为终端用户提供较好的业务体验。  相似文献   

16.
HSPA+在HSPA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在5MHz带宽下达到和LTE相近的性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永远在线”业务体验。HSPA+产业链日前已日趋成熟,在移动运营商尽可能保护既有投资和LTE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尚需时日的情况下,HSPA+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3G网络升级的理想演进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刘涛  李方伟 《数字通信》2012,39(6):33-37
针对LTE系统的动态不连续接收机制,系统分析了动态控制LTE DRX周期算法的引入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休眠周期的LTEDRX机制,并通过仿真平台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能耗和时延2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折衷与权衡。  相似文献   

18.
针对数据互联网络中多源高速并行数据实时传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路时钟恢复的多源数据光纤传输系统,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设计思想.系统将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内部高速收发器与专用数字锁相环相结合,给出了随路时钟恢复与数据流量控制的具体实现过程.相比于现有的各类高速并行数据传输解决方案,该系统具备可软件定义的数据接入能力,也能支持更加灵活的随路时钟动态范围.同时,通过设计精简合理的帧结构,推导数据位宽与随路时钟之间的约束关系,有效提高了系统传输带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时传输效果好,时钟恢复精度可达100 fs,扩展了串并转换与并串转换技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4G LTE基站和政企客户的对带宽的需求迅猛增长,传统的移动回程网络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为满足大带宽、高质量的业务接入需求,运营商采用新型回程网技术IPRAN实现对4G基站、政企大客户等业务的融合承载。为了实现IPRAN具备业务端到端保护,即接入、汇聚、核心侧任何节点的电信级保护,及高质量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协议控制的分布式新型MPLS-TE隧道,通过实验仿真结果分析,完美得解决了对承载隧道的可靠性和高质量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