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提出并被中外学者接受的科技术语,有着严格的科学定义。但是,近年来,主要是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于宣传的需要,有些人望文生义,滥用丹霞的名称,把有颜色鲜艳地层构成的山丘(彩丘)乃至谷地(丹霞是山不是谷)都称为丹霞,形成全国各地"丹霞"泛滥的现象,有损术语的严肃性,因此对丹霞地貌一词的源与流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3.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4.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5.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质大会是19世纪末欧洲地质学家组织成立的世界地质工作者会议,也是国际地质学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盛会。1906年9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办第10届国际地质大会时,中国就曾拟派员参会。此后,1910年8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11届国际地质大会、1913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第12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均有正式代表出席。目前学界对中国参与国际地质大会的早期历史关注甚少,与会代表也都湮没无闻。本文钩沉相关史料,对上述史事进行梳理与考释,从一个侧面考察20世纪初期中国地质学在外患内忧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历史,并进一步反思中国近代地质学话语权力与国族身份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8.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9.
<正>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定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城举行。为方便深入交流,大会特设8个双语分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1-1
2011年5月19日,2011第二届节能中国宣传表彰活动发布仪式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1.
丹霞地貌的概念自创立之初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误解目前甚有扩大化的明显趋势。文章通过文献和野外调研,追溯了丹霞地貌的缘起,梳理了它的内涵,得出如下认识:(1)丹霞山地形,起初为描述红层即丹霞层(后称丹霞组)而总结出来的颜色+地形特征的地层单位野外识别标志,属地层学范畴;后因地貌奇观等观赏价值才转为地貌学研究的范畴;引起歧义的关键所在是修饰地貌的“丹霞”二字被误解为红色或红黄色的形象。它实为广东丹霞山一带山地的名称,即丹霞地貌是“丹霞山式地貌”的简称。(2)该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具顶平、身陡、麓缓的显著特征,其成因条件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厚层的红色碎屑岩,且含有可溶钙质胶结物和砾石;二是岩层产状近水平,且发育两组高角度相交的近乎直立的构造节理;三是形成时代较新,仍处于发育的壮年期。(3)红黄色砂岩中的雕岩谷(如陕北延安雕岩谷和美国羚羊谷)以及褶皱倾斜互层岩石中的彩丘(如张掖彩丘和秘鲁彩虹山)的成因和形貌特征与丹霞地貌迥异,即使侵蚀继续进行,也不可能发育成丹霞地貌。因此,丹霞地貌的概念应回归到1983年《地质辞典》的定义,切不可继续张冠李戴,失去科学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马力"探源     
功率单位“马力”这个概念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中期,这个词的出现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期。它应该是英语horsepower的仿译。大约过了三四十年,“马力”在汉语中已经基本定型,不但在科学著述中使用,在普通文献中也经常能见到。后来“马力”还传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13.
“避雷针”一词最早见于日本。1872年,在日本的一本德日词典中,该词用来对译德语的Blitzableiter(避雷针),此后逐渐流行。20世纪初,“避雷针”进入中国,如在《世界通史》(1903)和《日本法规解字》(1907)中,均能找到例证。不过有人认为,“避雷针”这个名称不是很适合,于是出现了“接闪杆”。理由是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但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学概念的现代转型在清末民初的演进过程常深陷于“西化”与“欧化”之漩涡,然而近代中国西方经济学译介过程并非简单地移植,亦非中国传统经济学发展的结果,而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和传统经济学双重体系影响下的产物。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名称economics的庞杂译名中可窥一斑。虽最终以“经济学”胜出而告终,但严复所译“计学”在众多译名中独树一帜,其译名概念意义凸显了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功用与学科功用,也在语言层面兼顾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经世之说,有利于学科确立和西方经济思想进一步传播。对“计学”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加深学界对近代经济学话语体系形成初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深湖”一词出现于国内部分地学类和石油类科技期刊中,根据所在文献的上下文推断,“中深湖”应属于地学中的沉积学范畴,对应于深湖(或半深湖和深湖)。“中深湖”本身含义不清,现有文献均未给出其定义,沉积学教科书上也没有出现过“中深湖”一词。因此,“中深湖”是一个错误的术语,不应继续使用。可根据资料条件和研究精度不同,规范使用“深湖”和“半深湖”这两个沉积学术语。  相似文献   

16.
endotension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重要并发症,目前将其译作“内张力”,该译名带有明显翻译腔,未能反映该术语的内涵及特征。基于原始释义、真实语境中的使用及词素三方面,提出将“内扩张”作为该术语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17.
“世界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英语”虽然都可以用来谈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和地位,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文章依据社会语言学理论探究这三个语言学汉译术语背后的概念并阐述其联系和区别,令术语使用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编校中对一些科技术语的用法把握不够准确,造成表达错误,笔者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术语在线”探讨规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对“政治传播”这一术语的概念界定尚不明晰,没有统一的认知,甚至出现将“政治传播”和“政治传播学”混淆使用的情况。文章通过梳理政治传播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脉络,比较各种对“政治传播”这一术语的定义,发现“政治传播是特定共同体中政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这一定义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中国政治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其英译应从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高度来认识。文章梳理了从十五大到十九大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依法治国”这一术语的英译,发现了“依法治国”英译在这20年间的嬗变途径和趋势,在“政治等效”视野下,从“政治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三个标准对“依法治国”的英译嬗变进行探讨,辨其途径,析其原因,并得出结论,以期对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