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平台之一,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资源,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宣教与引导并重,把握思想舆论的"高地";提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品质,增加传播效力;建设专业化运营团队,发挥高校官微平台的优势;重视数据驱动,提高宣传舆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主动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拓展教育阵地,在充分了解微信公众平台所具有的群体?功能?传播及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厘清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充分挖掘和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文章阐明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具体应用路径,以期提高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新,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建立、轻维护”“重内容、轻形式”“重迎合、轻把控”“重传播、轻教育”等问题.为此,高校应从坚持主流价值、创新工作思维、统筹平台建设、丰富推送内容、开发周边功能等角度出发,以更加鲜活多元的教育理念,构建生动丰富的模块体系,传播主流价值的思想题材,形成互动浸润的教育环境,推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微信"平台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使其健康成长成才,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微信使用现状和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关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探究在"微信"平台下创新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开通情况、实名认证、服务功能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基本规模.基于此提出基于微信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阐述其服务模式、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众号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高校开辟了宣传新渠道。各高校投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内容同质化、交互性差、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推送形式单板、与高校信息化建设脱轨等问题。基于对福建省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调查研究,从内容建设、推送渠道、管理模式、联盟协作等方面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数字艺术基础”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微信平台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技术特征,分析了微信的教学功能.以"大学生数字艺术基础"课程为例构建了微学习模式,探讨了微信支持下的微学习案例设计方案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微信平台成为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新阵地。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形式新颖、便捷且吻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但目前就业指导服务微信平台的全程性存在质疑、有效性存在障碍等问题,影响了它的实际效用。应当首先对微信平台的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不断拓展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微信平台用户数量的广度和深度,再次要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以期促进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微信平台有效、优质的运营。  相似文献   

9.
杨开一  李妍 《理论界》2014,(2):162-163,193
微信平台因其操作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性、发送的精准性、沟通的高效性等特点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和欢迎,从而成为高校共青团倾听青年声音、分享青春故事、弘扬青春能量、服务青年需求的新平台。本文运用SWOT法对微信平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校园化和大众化、便利校内外师生。在发挥这些功能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辐射范围较小、发布内容理论性过强而趣味性较少、栏目建设无序、更新和发布频率过低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内容建设、栏目版块建设和微信运营团队人员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庆电视台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工作实践,结合对其他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的观察,微信公众平台给电视新闻内容的生产、推送、接收和反馈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变革.如果能结合媒体自身特点,正确选择订阅号和服务号,微信对于传统媒体不仅是一条新的推送渠道,更是一次发掘用户资源、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一个新机遇.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一个对C、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编程题进行在线提交、自动编译、自动判题的应用系统.该判题系统的实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运行于Windows平台,基于定时器与多线程机制,前台Web系统用于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后台桌面系统实现用户提交程序自动判题功能.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实践教学,并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金柳 《家庭科技》2020,(3):46-47
正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端的通信App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其中,微信App是运用范围最广、运用人群最多的一款免费通信类应用程序,它是一个可以传输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手机移动端的交流软件。同时,微信也开发了一系列应用,如朋友圈、公众平台、微信运用、手机钱包等。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扫二维码  相似文献   

14.
微博、微信、抖音、钉钉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衍生的媒介平台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微时代"的到来也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入手,面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法治力量等对策优化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家庭科技》2021,(9):17-18
保存重要的微信群信息 在微信里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群来进行群聊,但是当用户购买了新的手机后会发现,自己的微信好友在通讯录中可以找到,但是曾经使用的微信群却没有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存或找回这些曾经的微信群呢?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自媒体平台,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当前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学校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平台的创新实践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的新型社会化媒体,它通过强关系的人际传播,在熟人社区中既联系他人,又呈现自我。研究发现,微信的朋友结构与微信用户的学历、年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微信的自我呈现基本发生在熟人社区,因而其名字、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相册封面、地区显示等"个人信息"更能呈现其真实身份;微信朋友圈留言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并且日志类留言多于非日志类留言,强制"求转"的情况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的新型社会化媒体,它通过强关系的人际传播,在熟人社区中既联系他人,又呈现自我。研究发现,微信的朋友结构与微信用户的学历、年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微信的自我呈现基本发生在熟人社区,因而其名字、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相册封面、地区显示等tt个人信息,,更能呈现其真实身份;微信朋友圈留言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并且日志类留言多于非日志类留言,强制ct求转”的情况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作为新兴校园媒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不同于其他校园媒体的显著特征,它不仅是高校的新闻宣传媒介和生活服务平台,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宣传示范、舆论引导、教育服务和互动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应从技术支撑、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校园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更好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信公众号图文信息打开率一直低位徘徊,各种机构的微信个人号顺势发展起来。通过对微信个人号与公众号进行了使用和操作方式、推送信息的数量、送达的时效性、关注方式与用户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个人号可以发挥塑造形象、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增加与用户的深度沟通与互动等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采用做好微信个人号的基础设置、安排专门的人员做好运营活动、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等运营策略来推进其微信个人号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