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进行颅骨修补85例,分析数字化颅骨修补材料的制作过程、手术时间、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85例患者术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皮瓣下积液及不规则及凹陷等情况,患者对塑形的结果满意度高。结论三维数字化钛网术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修补后外观效果和降低医疗费用,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神经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中影像技术可协助手术相对安全地进行,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生活质量。术中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以实时、经济的术中超声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出现了基于术中超声的新显像方式——术中超声造影。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术中超声及超声造影的发展、优劣势、在部分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围手术期规范性护理措施。方法对53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近年来在该疾病方面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技术及理论,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术中并发脑梗死2例,术后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先进的护理技术及理论,做好系统性与规范性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脑肿瘤手术的困难在于最大程度切除肿瘤与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之间取得平衡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对皮质及皮质下重要神经功能的定位是手术操作的重要步骤。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刺激方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随着与神经导航技术的联合应用,这种无创性精准神经功能定位方法逐渐显示出在脑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将导航经颅磁刺激与神经解剖和功能影像进行多模态影像学融合,可以完成术前对运动功能区和语言功能区的定位,并基于此分析皮质下纤维联系,为手术提供可靠信息,同时也可以用于术后监测神经功能康复和重塑趋势,在脑肿瘤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改善重要脑区的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的进展,为实现外科精准手术实时术中定位导航提供了可能。在神经外科精准手术的理念下,MR技术在优化手术设计、精准术中定位、促进医患沟通、提升医疗教学方面,具备临床应用价值与潜力。本文结合MR技术特点,阐述现阶段MR技术在神经外科辅助穿刺引流、肿瘤切除、医患沟通及医师培训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辅助临床决策、优化手术方案、促进神经外科精准诊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中CT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8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8例.在手术前后行CT灌注成像(PCT)及CT血管造影(CTA)扫描,根据PCT及CTA情况,指导手术操作.结果 术中扫描总时间19~ 21 min.共行PCT77次、CTA 36次,图像质量良好109次(96.46%),差4次.11例颈动脉狭窄,PCT提示rCBF、rCBV增加,rTTP缩短;CTA提示狭窄消失.25例动脉瘤共处理28个动脉瘤,1例脑灌注异常,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恢复.CT平扫均未见颅内出血.术后随访3~8个月,恢复良好37例(97.4%)、中残1例.结论 术中C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能提供高质量图像的技术.术中CT有助于及时发现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是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中一种新型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技术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技术进行颅骨修补54例,分析颅骨修补术的塑形工作量、手术时间、术后病人对塑形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54例数字化成形钛网颅骨修补病人均恢复良好,术后无切口感染及皮瓣下积液等并发症出现,头颅外形对称,病人均对塑形满意。结论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方便,快捷,塑形满意,缩短了麻醉及手术时间,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颈夹闭或包裹术(其中8例应用内镜辅助)。结果本组48例行瘤颈夹闭术,4例行包裹术,术中动脉瘤破裂10例。术后45例治愈出院,4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3例死亡。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预见性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及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应急措施;应用内镜辅助可更确切的夹闭动脉瘤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技术在基层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15例颅内病变的手术,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立体定向活检3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立体定向微创手术7例,病灶一次切除;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血肿排空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能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以实现对颅内病灶的微创手术,特别对深部病灶性质的诊断和脑内小肿瘤的切除及囊性病变的引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有简便、易行和创伤小、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中多普勒微探头超声在复杂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动脉瘤病人行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的经验。术中分别在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前后进行吻合血管和移植血管血流的检测,并在孤立动脉瘤后对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进行血流检测。结果在血管架桥及孤立动脉瘤后,多普勒检测显示本组动脉瘤内血流均消失,移植血管通畅。结论在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术中多普勒微探头超声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颞叶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随着癫痫术前评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癫痫术后的转归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就影响颞叶癫痫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术前准备、注册、CT与MRI等影像模式融合、术中导航定位,比较各种注册方法的精确性,融合精确度,术中定位精确性、术中持续精确性,扩大暴露范围等,提出和改进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技术。结果 神经导航用于颅底肿瘤手术切除,术前有助于开颅皮肤切口及骨瓣的设计,选择最短的手术途径;术中可为肿瘤的切除定向定位,在颅底手术中使术者随时了解颅底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脑干、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等的关系)。结论 颅底肿瘤以及颅底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影响因素较小,脑移位最小,定位精确,及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术中超声和(或)神经导航指导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3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术后影像学证实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9例,其中应用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定位肿瘤组肿瘤全切除8例,单独术中超声组肿瘤全切除4例,单独神经导航组肿瘤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5 ~52个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组术后早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切除岛叶胶质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术中超声实时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2例。结果术中超声对52例不同性质占位病变的发现率达100%。术后CT/MRI结果与术中超声显示的切除程度基本一致,41非急诊手术病例中,病变全或近全切除36例,大部切除5例。11例急诊手术颅内血肿患者,均发现其他部位血肿或再出血等术中脑膨出的原因,均依据术中超声结果采取进一步手术或观察等处理。本组未发生与术中超声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是一种经济实用、简便安全的手术辅助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进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循环巨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其中3例为双侧多发动脉瘤。术中应用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颈部颈内动脉暂时夹闭、动脉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体穿刺抽吸减压、动脉瘤体切除等技术,动脉瘤夹闭后以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包裹动脉瘤,并用丝线将动脉瘤夹固定于颅底硬膜上并,术程中始终应用生理盐水加维生素C及罂粟碱冲洗。结果:10例动脉瘤手术全部成功夹闭,其中3例多发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出院时优良者8例,轻残者2例。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通过术前详细的手术计划,术中改进的手术技术和预防术后血管痉挛药物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丝线固定动脉瘤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术后因动脉瘤夹的滑脱而导致患者颅内大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16.
<正>能否准确地定位、在手术中尽量减少副损伤,在神经外科手术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术中CT、MRI及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性及安全性,但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无法在国内广泛应用,并且存在放射性、术中漂移等情况,而术中超声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并应用于神经外科以来,随着设备的改进、图像质量的提高,使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术中B超具有实时定  相似文献   

17.
【摘要】 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是一种非放射性的术中交互式成像技术,可准确
反馈病变信息,协助制订手术计划和实时引导手术进程。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畸形是脑血管畸
形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本文通过总结IOUS在脑血管畸形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实践,探讨IOUS应用教学的
必要性和教学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8.
微电极导向VL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3例PD患者,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im/Vop)及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联合毁损术。结果:43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 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显著改善(P<0.0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肢体震颤、强直及运动迟缓的PD患者,行同侧Vim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手术,能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回顾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复习微血管减压手术458例,对手术技术及责任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结果手术早期的总有效率为98.2%,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例因术后严重后颅窝水肿及脑干移位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应尽早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保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中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26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成颅底交界区畸形病变模型体外预手术方案;术中C型臂X线检查及术后CT三维重建示内固定螺钉置入的角度和深度均满意。本组患者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者24例,优良率达88.4%;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病例。术后1个月的JOA评分(13.23±0.4)均较术前(11.35±0.3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D打印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