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脉优势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式裨益。方法选择186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观察其手术方式及成功率。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成功率为94.09%。结论经过选择的患者采用适当的方法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临床疑为DVT患者58例,后均经X线血管造影证实,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回声特征及栓塞程度,并追踪观察溶栓治疗后血栓再通情况。结果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56例,诊断符合率96.5%,漏诊1例胫前静脉血栓和1例胫后静脉血栓,对髂外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无1例漏诊。根据血栓分期,急性期20例,其中完全闭塞12例,不完全闭塞8例;亚急性及慢性期36例,其中完全闭塞10例,不完全闭塞2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分期、管腔阻塞情况可做出较为肯定的诊断,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重点及措施。方法:对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血管成形、内支架置入、血栓及斑块旋切、溶栓、血栓抽出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分析,针对性实施护理。结果:本组138例患者有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9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假性动脉瘤3例、消化道出血3例、支架内急性闭塞4例、支架再狭窄10例,造影剂迟发型变态反应1例,占手术的23.2%。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孟晓明  汪建中  贾宝洋 《中国医药》2013,8(10):1493-149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导致肢体局部缺血性坏死,传统外科旁路手术效果好,远期通畅率高,但风险大,病死率高;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患者全身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预后理想,是目前临床治疗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本研究拟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进入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24例(陈旧性心梗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CTO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情况。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10例;24例完全闭塞血管共24支,其中左前降支CTO11例,左回旋支CTO3例,右冠状动脉CTO9例,第一对角支CTO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CTO后,即经桡动脉应用PT-Graphix或Shonibi导丝和over-the-wire球囊对慢性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结果20例(83.3%)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25枚。4例未成功(左前降支2例,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1例)。失败原因是指引导丝未能通过病变部位或进入夹层。术后发生前臂血肿1例,桡动脉闭塞1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治疗CTO安全方便,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在有指征行PCI治疗的CTO病变患者中,有些复杂的CTO病变患者在使用前向技术时常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开通冠状动脉闭塞血管,但近来逆向技术的应用使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闭塞血管的开通成为可能。我院自2008年3月~2008年6月应用逆向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法使用前向技术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3例,手术成功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郑权秀  上林大辅 《天津医药》2006,34(12):892-893
目前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证实,病变部位残存的斑块负荷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明确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在该检查引导下行定向的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可明显减少冠脉内的斑块负荷,增加管腔截面面积,故被期望能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田。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2例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定向旋切术(DC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DCA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患足疼痛明显减轻,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微创及良好的安全性,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前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正>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otational coronary atherectomy)是用超高速旋转的带有钻石颗粒的旋磨头将冠状动脉内膜的粥样硬化、钙化组织辗磨成极细的微粒,从而将阻塞血管腔的斑块消除掉,使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作为冠心病的一项有效的常规治疗手段已广为人们接受,面对于一些不太适合常规PTCA的病变,如开口严重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通过冠状动脉导引导管将支架送至冠状动脉内的病变部位,张开后可起到支撑血管壁,改善冠状动脉血流,达到治疗冠心病所引起的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目的,同时有防止PTCA术后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形成和慢性再狭窄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自2001年10月以来,共为29例冠心病患者植入15只金属支架,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万严  杨志宏  叶宁 《江西医药》2009,44(2):105-10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放射溶栓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例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塞患者DSA检查后1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溶栓后再通,1例截肢。7例非外伤性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放射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1例,未开通截肢2例。结论介入放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特别是合并有心、脑、肺疾病的高龄患者,见效快,效果好,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以及闭塞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肌缺血及坏死事件。由于AMI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破裂从而形成血栓,血栓斑块阻塞了冠状动脉管腔使得心肌缺血。因此治疗AMI的关键为稳定斑块及抗血小板,而相关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AMI后心室重构,延缓疾病发展。根据以上情况,本次笔者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钙治疗AMI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科室收治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规定的相关标准;患者具有呼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可引起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的形成。如急性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可引起其所支配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形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及时开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PCI治疗中同等获益。临床上观察到即使解除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内无血栓、痉挛、夹层,冠状动脉内血流仍减慢,临床上称之为无复流现象EPCI术后血流分级(TIMI)血流0~1级]。无复流现象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导致梗死面积增加、左心室功能低下。因此判断哪些患者能出现无复流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心电图ORS波群终末部分改变与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袁婷婷  温大翠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40-284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腔内治疗术后护理方法,观察治疗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4例(127支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加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S)治疗并进行护理以及术后定期复查,了解术后治疗护理后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84例(127支血管)经球囊扩张加PTRS后,血管再通81例(123支血管),再通率为96.85%(123/127)。该81例(123支血管)再通患者术后复查0.5、1、2年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5.12%、79.67%、68.29%。结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通过球囊扩张加PTRS治疗后,可使患者血管实现再通,改善下肢动脉血流且近、中期疗效满意,故术前加强患肢护理、术后加强并发症观察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促进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邢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35-136
观察血栓抽吸治疗联合替罗非班与传统PCI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会常常遇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无复流以及慢复流的情况,尤其是较大血栓的形成,通常难以消除,梗塞相关血管不能有效再灌注,给后续支架的置入带来很大麻烦,降低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死亡及心脏泵功能衰竭的风险。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相关血管内存在不稳定斑块,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部分患者斑块负荷相当严重,初次经球囊扩张或在一定压力将支架置入血管后,被挤压掉的斑块碎屑或微血栓抵达远端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导致看似已经开通的血管却没有有效的灌注,出现无复流或者慢复流,此时患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10倍左右。传统的PCI对这类情况往往是束手无策,通常会极大的增加手术风险。由于血栓抽吸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得这种风险大大降低,术中联合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li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地清除及化解血栓,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我院近几年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应用血栓抽吸术受益菲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旁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2例患者,总结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手术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1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肢血供明显改善,术后ABI(踝肱指数)0.78~1.01、平均0.85。所有患者足背动脉及(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静息痛完全消失,足趾间溃疡逐渐愈合。结论血管旁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全面准备和术后精心护理对于保证手术成功,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脉旋磨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24例患者34处严重钙化病变行旋磨治疗。观察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旋磨治疗及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100%。2组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术中无死亡、心肌梗死和冠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62.5%)完成了9个月造影复查,无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冠状旋磨治疗可安全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训平  谭光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22-1923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自体血管搭桥、人造血管搭桥以及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与单纯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的25例患者,术前给予心理疏导,术后有针对性地加强患肢护理,观察提供有益的治疗调整信息以及注重基础疾病相关护理指导等系列护理措施。结果:手术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下肢缺血显著改善1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结论: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除采用恰当外科治疗手段治疗之外,采用适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