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区划背景下,北京传统村落逐渐显露出典型的地域特征和特殊的文化底蕴,其包含的价值存在于多个维度,对其价值体系、价值构成要素及典型特征的综合判断与研究,是立足地域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传统村落文脉传承与传统风貌延续的首要前提。研究基于传统村落价值特征的实地调研,尝试运用K-modes聚类方法,对北京44个传统村落样本进行聚类研究和校核分析,拟划分为综合服务型、生态农业型、休闲度假型、文化遗产型及特色民俗型五种类型,并依据分类型属性及实际发展诉求,提出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和景观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琍 《华中建筑》2004,22(1):103-106
分析了徽州村落组群方式和规律、村落形态构成。指出,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基于一种内在的自然秩序,它以节奏、韵律、生气等启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分析了徽州村落景观的要素、组织、意象。  相似文献   

3.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从一定空间范围看其存在明显的域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空间分异成为传统村落区系特征识别及区域系统保护的研究核心,同时国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已逐步走向类型谱系与区划。因此,尝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区划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首先,构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4种类别21个类型的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村落数据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因子,并进行系统聚类。最后,将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因子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区系划分方法。此外,以重庆32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实证应用。研究表明:①形成一套“因子解构—数据收集与处理—主成分提取与系统聚类—区系划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区系划分方法;②重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可划分为4个区系。为下一步传统村落区域性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文化景观这一新的遗产类型的起源和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历史遗产的地域文化特性,将我国文化景观划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5种类型;按照其物质载体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物质系统分为行为、建筑、空间、结构、环境5个要素,价值系统分为人居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4个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名列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东风 堰,在过去360余年里,为夹江的农业发展、生 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产生了巨大效益。基于灌 区人居景观体系理论、罗西类型学、皮尔逊相关 性分析及K-Means聚类算法对东风堰灌区人居 景观体系格局特征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首先 依据人居景观体系理论甄别出潜在三大研究要 素“水系—农田—村落”,对相关数据筛选、清 理和整合后,运用类型学理论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证明了三大要素的承载关系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耦合性。进而,较为创新地运用计算机无监督学 习K-Means聚类算法解析现代灌区人居景观体系:以灌区内的行政村①为基本单元,选择村域内 水系数、灌溉农田面积和承载人口数为三组数据指标,对灌区“水系—农田—村落”景观体系的 关系迭代计算归类,得到三类村落的聚类阈值。进一步量化村落聚类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及图 底关系理论分析各类村落异质性特征及验证其水资源安全及农业生产模式的合理性,并给出各 类村落的人均拥水量评估标准建议,总结出灌区城乡建设应遵循“以水定产,以产定人”的规划 原则,同时提出了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产业模式策略。为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传承提出保护 建议、灌区村落未来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值,并为其他同类型灌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典例。  相似文献   

7.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存有众多具有福州特色的私家园林。从现存私家园林史料出发,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分析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空间元素构成特征。基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识别私家园林空间的要素、组织、形态和氛围等方面开展空间特征类型研究,将其划分A类、B类和C类三种私家园林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44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管理现状,并探讨影响其类型划分的具体因素。同时,借鉴学者关于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分类的研究,以地理条件、产业经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为主要维度,构建形成安徽历史文化名村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基于此,运用K-modes聚类算法,将安徽历史文化名村划分为生态宜居型、文旅资源型、特色民俗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并总结各类历史文化名村的典型特征,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2)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分为之字型、叶脉型、网格型三种类型;3)适应地形的山地建造方式有三种:层叠式、高台式、错层式;4)整体村落环境呈现“林-宅-田-水”四素同构的村落垂直景观模式;5)作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三生空间”相互关联,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宜居需求。  相似文献   

11.
山清水秀的徽州地区,是我生长的土地。零散不一的村落集镇,独特韵味的民居风格,精致细腻的雕栏画栋,总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为的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如曲径、连墙、天井等等,与大自然的水光山色连城一片。古徽州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在建筑的布局上,能迎合屋主使用要求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构成建筑的形象材料、结构构造和色彩装饰独具地方特色;本文希望通过结合对徽州古聚落的建筑规划布局的形态阐述,简述作者对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郭婉琪  王顺涛  李晖  高伟  陈燕明 《园林》2022,(3):113-121
桑基鱼塘景观具有多维度的水陆交互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塘系统蓝绿空间的“融合性”。将基于蓝绿空间的基塘农业景观作为整体进行保护,为基塘农业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下游江门市睦洲镇至大鳌镇段及周边基塘为研究区域,通过1980-2020年土地转移矩阵分析基塘农业景观各组成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基塘农业景观“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相结合划定基塘农业景观的“三生空间”。结果表明:1980年研究区蓝绿斑块呈镶嵌状,融合性较好;2000年起至今的沿江蓝绿空间要素逐渐割裂分离。水域、基塘、林地草地、耕地园地面积均不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基塘蓝绿空间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塘系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降低。优化后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占比分别为30.19%、35.15%、34.66%,空间融合性更强。可得到以下结论:珠三角基塘蓝绿空间体系是由“江—驳岸—涌—渠堑—基—塘”镶嵌交错而成的复杂景观格局空间结构,是人与珠江复合三角洲地貌相互适应之后的结果,体现了先民长期适...  相似文献   

13.
张斌  吴苗 《中国园林》2012,28(8):122-124
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应根据村落的发展类型区别对待,划分出一产发展型、二产转向型、三产转向型和生态恢复型4类村落,并分别提出其生产性、生活性景观的保护及空间发展策略。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为例,在分析该地区村落景观近现代衍变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的景观资源开发型、一产发展型和生态恢复型共4个村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15.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16.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卓晓岚  肖大威 《城市规划》2023,(11):110-122+132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划,划分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共四大文化区(含10个亚区),对各文化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历史背景的剖析,提出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格局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的映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蕴含着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态智慧。基于图式语言理论,文章分析陕南三种不同地理单元村落在营建过程中的景观空间特点和空间演化特征,从选址、布局、演进三个维度归纳出村落营建的适宜性模式。研究表明,陕南村落三生空间的景观可识别提炼为“55字—35词—21词组”,景观要素通过组团、放射等形式形成多尺度的景观空间。村落的空间组合逻辑包括关联性、并列性、叠加性、网状化、组团化、线性化六种词法,以及尺度性、时间性、秩序性、本土性、修辞性五种句法。最后,村落营建适宜性模式可归纳为平原盆地背山面水积聚型、低山丘陵依势而建分散型、高山山腰河谷嵌入带状型三种。研究成果对于指导陕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  相似文献   

20.
于荟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南方建筑》2021,(4):105-111
基于传统村落面临衰退、消失、转型等现实问题,以“分类保护与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不同类型村落提出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聚焦于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类要素的内涵及其动态协同关系研究,提出“五态”融合理念,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进行解构,总结出多元化、适应性、复杂化的传统村落演化机制。以陕南地区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构建传统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五态”中各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方式及现实基础,划分出原生滞缓型、初变发展型、转型重构型、消解收缩型4类传统村落。从动态、多维研究视角出发,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