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城市化不同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传统绿色基础设施要素和体系。以秘鲁卡奇河流域的阿亚库乔的城乡结合区域为例,具体展现了在气候变化和政府规划职能不完全的情况下,当代高山人居需要基于传统智慧、与社区内外的多主体联动,在知识生产和转化过程中进行多维合作,才能推动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成型和运作,以应对人地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分析指出,绿色基础设施与高山聚落的空间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借助《安第斯城市化》项目,探讨了宏观流域、中观城乡一体化和微观社区尺度各自对应但相互耦合的的三种景观设计策略。上述设计研究和景观策略在安第斯山脉语境中展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多样构成、综合作用和合作意义,并为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修补更新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工作基础,也是矿业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章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以“确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长效更新、精准更新”为目标,从城市功能建设的客观规律、公众评价的主观需求两个尺度,对公共基础设施要素展开研究。以城市尺度,从公共基础设施构成要素入手,构建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法、云物元模型,评价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各要素的供给演化规律及对比差异;以公众尺度,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探讨基础设施修补更新现状中的不足。据此得出长期建设与短期更新的薄弱点,提出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新发展形势下的适应性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范式引入,本文对德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规划内容和目标进行概述,进而剖析其空间规划体系特征,即以法定层面规划为原则框架、国家顶层设计为发展导向、非法定层面规划为主要落实手段、尺度覆盖从联邦到地方的空间规划。在规划实践方面,本文介绍了德国绿色基础设施联邦尺度、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优秀规划案例,并从规划内涵、支撑体系、顶层设计、规划尺度、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分析其特点。借鉴德国规划经验,同时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为契机,本文提出我国未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匈牙利逐步完成了城市规划体系的根本性改革,并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布达佩斯绿色资源禀赋较高,但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构建绿色基础设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与机遇,在此方面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解析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内涵,梳理布达佩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脉络,并对其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对现有绿色空间及自然资源的调查分析与分类、面向五大目标的规划框架、基于“政府—多方协同—公众参与”权利分配模式的实施管理。从规划框架与内容、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为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雪原  周燕  禹佳宁 《风景园林》2020,27(11):50-56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面临建设用地扩张下的空间置换、总量缩减、结构破碎等问题。以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雨洪调蓄功能为切入点,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武汉市域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及水文区位分析;通过构建模拟城市扩张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整合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发展引导约束条件与空间控制约束条件作为运算规则,计算转换概率来模拟城市的扩张;以此分析城市扩张所带来的不同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格局演变与内涝风险。研究发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武汉市水文关键区位敏感性高且易被侵占,建成区将面临雨洪调蓄功能降低所带来的内涝风险。城市扩张与用地的博弈难以避免,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发挥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天然载体,其结构完整性对于城市水文过程良性循环起本底作用。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敏感性高、易被侵占且具有关键水文功能的区域,根据风险程度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对于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及内涝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耦合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是可持续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首先基于CiteSpace梳理了2000-2021年中国知网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转变;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比较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尺度;从供需—匹配、价值评价、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绿地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工作,对于中国方兴未艾的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实践来说,推动适合我国村镇发展实情的村镇绿地分类研究可谓迫在眉睫。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作为一项强调土地最优化利用和追求功能效益最大化的规划理论,可以对我国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给予有益的指导。尝试跳开城市绿地分类的传统体系,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转译"的村镇绿地三级分类体系。既融合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连接性、尺度协调性和功能复合性等先进理念,又能与我国村镇实际有较为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能够发挥出强大的集雨型功能。以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为研究对象,以汇水区划分、空间布局策略、径流控制级别、径流控制功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和教学研讨等研究方法,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由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主要载体的集雨型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归纳了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对绿地系统集雨功能的补充作用;结合专家访谈和课堂授课反馈信息,总结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偏差。以此来探讨符合京津冀地区城市实际情况的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策略,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贾铠针  叶青  赵强  田名川 《工业建筑》2014,(Z1):57-60,7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特征、核心目标、城乡生态建设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环境需求层面以及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概念、内涵、作用等层面梳理和概述,针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相互关系研究,厘清并建构二者在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空间尺度的同构关系,最后指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云才  刘玲 《中国园林》2023,39(10):51-55
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非原位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服务流动耦合存在空间分异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并以需求效度表征远程供需空间和数量上的匹配程度,才能真实反映绿色基础设施的绩效能力。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运用远程耦合框架对供需关系进行重新思考,通过空间关联、空间过程和空间协同的系统性内涵,深化绿色基础设施非原位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的认知,同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为远程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提供理论和量化途径,重建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的技术框架。最后,基于远程耦合的空间系统、路径系统和交付意愿实现供需匹配、分配和利益的正和博弈,同时认知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识别、测度和制图绿色基础设施“供给-流-需求”的全过程,反馈需求效度并进行重点空间的调控,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问题也开始逐渐变的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寻求新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并打造绿色建筑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探讨了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对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同类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核电发展已有二十多年,在2008年之前,我国核电安全壳预应力施工全部采用国外预应力锚固系统。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开发了二代改进型核电用预应力锚固系统以及第三代核电用预应力锚固系统,同时开发了配套施工设备,实现了我国核电预应力锚固系统国产化。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国产化的核电预应力锚固系统以及在核电预应力现场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人们密切相关。尽管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工民建工程在施工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工民建工程的防水防渗。本文以此为研究内容,对工民建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工民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4.
韩锋 《中国园林》2020,36(10):6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核心,从形而上的环 境哲学自然价值观以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 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场,揭示生态环境 问题背后的价值根源及环境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 础。总结了环境哲学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联性及其 4个阶段,呼吁增强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立足中国国情、尊 重历史文脉,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蒋敏  王子轶  卢峰  杨绎 《中国园林》2023,39(7):65-70
城市绿色空间评价认证体系能够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提供标准,为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耦合提供依据,为绿色空间的精细化发展助力。20世纪50—90年代,日本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管理理念经历了从以“量”为纲的被动调控到以“效”为纲的量化探索的转变,相关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构建以“质”为纲的评价认证制度,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管理进入精细化品质提升阶段。从制定目标、评价体系和评审机制3个方面介绍了以SEGES、JHEP和ABINC为代表的日本城市绿色空间评价体系,总结其异同,进而结合实例大手町之森展开全面立体的对比分析,最后从机制探索、制度构建和评价实施3个方面,总结了日本相关经验对中国城市绿色空间营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文献综述的角度,从厘清研究的逻辑起点着手,探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阶段划分,从新工科建设的范式转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构建我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路径的整合性框架,以期为了解中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研究现状,加快和推动新工科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