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5例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膝关节HSS评分的变化,同时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恢复一年后,下肢力线的恢复情况以及双下肢等长情况。结果经过手术的治疗及12个月的恢复,手术后患者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8.0±5.8)°、(19.7±1.2)°和(42.2±17.5)°,与手术前相比较,[(168.9±2.6)°、(1.3±0.5)°和(147.3±22.7)°],患者的膝关节股胫角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大幅提高,屈曲挛缩度大幅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手术的治疗及12个月的恢复,患者的膝关节H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88.3±5.1)和(19.3±1.3)分,同术前相比[(31.2±10.1)分、(14.3±1.1)分],均大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患者并无下肢不等长、术后跛行和严重感染情况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和膝关节HSS评分有显著改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90例因严重膝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FTA)、HSS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膝关节屈曲术前(93.58±4.73)°,术后(113.6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术前(26.4±2.5)°,术后(4.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术前(37.52±3.89)分,术后(78.13±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延迟愈合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无假体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患者,膝关节功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膝关节疼痛的缓解程度以及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对87例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进行客观效果评定并分析影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方法:①对象和材料:选择2005-06/2007-05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7例102膝。其中男8例9膝,女79例93膝,年龄46-78岁,平均67.3岁。TACK假体和GeminiII假体51个(Link公司)、LPS后稳定型膝假体17个(Zimmer公司)、后叉保留型及后稳定型膝假体23个(Stryker公司)、后叉保留型假体11个(北京京航公司)。②干预和评估: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膝关节评分标准(HSS)对膝关节进行疗效评价;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屈曲挛缩、内外翻畸形、术前的活动度、出院时的活动度、术前的膝关节HS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①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7.5分。优良率90.8%,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②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时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同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有关(P<0.01)。③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都未发生深部感染、假体松动或骨溶解等远期不良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结论:出院时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同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有关。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置换术后全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使用半限制性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重度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3例(28膝)重度畸形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使用半限制性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膝关节内翻、外翻角度。本组病例外翻膝外翻角均>15°,内翻膝内翻角均>20°,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屈曲及旋转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使用半限制性假体,使用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所有病例均进行跟踪随访与资料积累分析。结果术中关节畸形可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33.9分,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2.3年,HSS评分平均87.6分。23例(28膝)中15例(18膝)为优,6例(8膝)为良,2例(2膝)尚可;其优良率92.9%。结论半限制性假体对严重畸形造成的骨缺损及软组织疲劳亏损导致的松弛能够进行满意的弥补。其设计及操作流程的科学性、可控性及合理性减少该类患者发生早期关节不稳定、下肢力线偏移、假体松动的几率。后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外侧入路进行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对10例(12膝)外翻膝畸形患者施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女3例,男3例,平均年龄71.4岁(61~7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外侧人路,将外侧支持带进行冠状面"Z"字成形,分步骤按照拉花技术进行髂胫束止点、后外侧关节囊、外侧副韧带等松解以获得屈、伸间隙的软组织平衡,假体就位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的浅、深层.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后稳定型假体(G2,施乐辉公司,美国),全部患者的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外翻18.4°(15°~24°)恢复至平均外翻6.8°(4°~9°).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12.4个月(3~24个月).至最后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4分(35~58分)恢复到平均86.4分(76~95分).结论 膝关节外侧入路能很好地显露外翻膝的外侧挛缩结构,有利于对挛缩结构进行准确的松解,外侧支持带的"z"字成型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髌骨的松解和假体软组织覆盖的矛盾,是中、重度外翻膝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46例(59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并根据KS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 a,平均18个月。疼痛评分由术前8.6分提高至29.6分,KSS评分由术前39.6分提高至91.2分,优54膝(91.5%),良3膝(5.1%),可2膝(3.4%),优良率96.6%。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术中合理的截骨与软组织平衡可使明显畸形的膝关节在术后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46例(59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并根据KS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 a,平均18个月.疼痛评分由术前8.6分提高至29.6分,KSS评分由术前39.6分提高至91.2分,优54膝(91.5%),良3膝(5.1%),可2膝(3.4%),优良率96.6%.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术中合理的截骨与软组织平衡可使明显畸形的膝关节在术后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外侧结构[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Pop)+髂胫束(iliotibial band,ITB)]松解方法应用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行TKA手术的患者28例(30膝),其中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6.7±11.1)岁;骨性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合并髌骨完全脱位2例,内侧不稳定1例。28例(30膝)患者术中均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以获得膝关节平衡。仅2膝彻底松解了Pop,所有患者均松解了LCL和ITB。随访采用X线检查测量膝关节股胫角度数评价外翻改善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下肢力线并评价假体位置。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 ~8年,HSS评分从术前(20.4±14.3)分(6~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5±9.4)分(83~96分),P<0.001;股胫角由术前(32.6± 4.3)°(22°~42°)降至末次随访时(7.6±3.7)°(0°~10°),P=0.001。术后1例患者膝关节外侧不稳,给予膝关节支具保护3个月后症状消失,4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复查症状消失,未发生感染、松动、血栓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按顺序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安装后稳定型假体,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9月在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患者术后3、6、12、24个月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评分及总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24个月疼痛、功能评分分别与与术3个月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者术后3、6、12、24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2.14%,85.71%,83.93%,82.69%。52例患者随访24个月时未发现严重假体断裂、膝内外翻畸形、髌骨脱位、髌腱断裂等现象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膝关节功能、术前膝关节疼痛、术后患膝关节功能锻炼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的膝关节功能差、术前膝关节重度疼痛、术后早期未进行患膝关节功能锻炼等是影响患膝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膝关节假体早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膝关节患者的严霞疼痛.随着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已经出现了具有良好屈曲功能的高屈曲膝关节假体.目的:比较应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差异.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对象:2006-01/12在天津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34例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50膝).方法:34例患者巾16例(25膝)接受固定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所用假体为美国捷迈公司提供LPS flexion假体;18例(25膝)接受旋转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术,所用假体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PFC sigma RPF假体.主要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两周、术后1,3,6个月的膝关竹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结果:34例均完成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组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组(尸<0.05),术后1,3,6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30.4±15.2)°vs(129.9±13.8)°,P>0.05].结论: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泰隆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共40膝)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按术中安装假体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应用单半径假体(泰隆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并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6年进行随访,观察2组直腿抬高时间、自由坐-立时间、K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X线表现。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完成随访18例,对照组19例,随访时间4~6年,平均5.2年。2组出血量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5),2组术后KSS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泰隆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抗阻伸膝功能较好,中期效果与多半径假体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运动(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对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的作用。方法 20例(40膝)女性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膝。实验组术后每天2次行CPM和主动康复治疗,对照组每天2次主动康复治疗。术前、术后2周和3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角度测量仪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结果术后2周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疼痛评分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进行主动康复治疗后,CPM的辅助应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能够为严重膝关节病患者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目的: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例(9膝)女性膝外翻患者,年龄50~75岁,术前X射线测量膝外翻畸形平均12.9°(10~37°).采取髌旁内侧入路,经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等处理后,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24~72)个月.膝外翻角度由置换前的12.9°降低到4.3°,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5°提高到为105°,HSS评分由置换前31.17分提高到87.83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所有病例置换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置换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后行全息关节置换早期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扭转角及胫骨扭转角的CT测量方法,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判断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时,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并探讨术后CT测量扭转角的可行性.方法 对34例(68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手术前后膝扭转角、胫骨扭转角,并测量股骨上髁轴中点C与髌韧带内1/3点连线(BC)和经股骨上髁轴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 全组病例股骨后髁角为0~7.5°,中位数为2.36°±7.5°);全组病例内翻畸形57例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外翻畸形7个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全组病例术前膝扭转角,左膝:10.72°±7.81°,右膝:9.58°±5.84°.胫骨扭转角,左侧:27.68°±10.26°,右侧:28.14°±10.89°.结论 ①CT成像技术测量下肢扭转角度是一种准确、客观、可重复性的测量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②利用CT成像技术可以为人工全膝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③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传统的以胫骨结节内中1/3点作为胫骨假体的参考标志是造成假体间不匹配的主要原因.④CT成像技术测量术后膝扭转角度可作为术后评价疗效和跟踪随访的可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病118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选择2000-06/2007-01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18例(138膝),男45例,女73例;年龄52~81(61±8)岁;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34膝),创伤性关节炎6例(6膝),严重骨性关节炎84例(98膝),其中合并外翻畸形14例(18膝),合并内翻畸形25例(28膝).所选假体类型Link Gemini假体38膝,Zimmer Nexgen 68膝,Depuy pfc sigma旋转平台32膝.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 年(平均28个月).置换前膝关节HSS评分(34.00±7.65)分,末次随访时 (81.00±6.89)分,其中优87膝(63%),良43膝(31%),可8膝(6%),优良率94%.11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例,3例单膝置换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及对症处理痊愈.3例(4膝)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检查膝关节无红肿,无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摄X射线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行股神经封闭后症状缓解.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病例的临床观察,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襄樊市中心医院2000-06-2010-08共开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72例81膝,其中固定平台后稳定假体40例45膝,活动平台后交叉韧带保留假体32例36膝,72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个月~5 a。结果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炎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如何降低假体返修率、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设计: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前后对照观察,以对比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效果。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满分30分,得分越高越好),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股胫角。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