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建(构)筑物“短命”的主要原因,着重指出:对建(构)筑物的迎水面设置防水层,认真做好防水抗渗处理,同时对屋面和外墙的混凝土结构设置符合节能要求的保温层,其作用不但可以确保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是防治我国建(构)筑物“短命”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役建(构)筑物差异沉降调整新技术牛清山陈凤英在役建(构)筑物差异沉降调整新技术,是对已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如出现差异沉降,如何利用在规划阶段、设计及施工阶段就已深思熟虑的技术及预先设置的千斤顶顶升设备(或预留的调整空间),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张跟福 《建筑工人》2011,32(8):16-17
抗震设防,就是通过对建(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结构(构造)措施来达到抗震效果。抗震设防目标地基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规定的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目标是:经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当遭受低于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在我国建筑防火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建(构)筑物在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又存在着不少严重问题,以致影响了它的正常使用。笔者近来通过对大型工程的验收和在洛阳市随机检查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新旧民用建(构)筑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有邻近建(构)筑物基坑,习惯设置止水结构方案提出异议,而应代之以半止水或放坡降水开挖;对支护结构本身刚度大小控制坑缘位移的重要性作了提示,并对坑缘位移与坑外邻近建(构)筑物沉降量的依存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红兵 《四川建材》2010,36(5):32-32,34
随着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建(构)筑物消防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培训教材,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结合消防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和教学实践,探讨讲授法、四步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工作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学生情况的调查,得出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学生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本地化趋势明显,学历层次较以往有所提高等特点,这些调查结果对推进我国消防职业标准、消防职业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范晓晖 《中国消防》2012,(20):11-11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消防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消控室和建(构)筑物消防员注册管理模式,对2092家消控室和5347名建(构)筑物消防员实施注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高空居住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在高层住宅中设置“类地空间”的构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城市水系统问题及热岛效应让我们困扰不已。"海绵城市"策略的实施已经刻不容缓。简述了"海绵城市"策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理念,并以未建建筑、已建成建筑两个角度,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建筑构造节点的创新方向初步探索出一些与"海绵城市"策略相适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Conclusions 1. Root-type piles and ties should be used in the USSR.2. Root-type piles can be recommended for the following purposes: a)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b) making foundations in confined sites in towns; c) for constructing "cellular walls" (as supports) for trenches near existing buildings; d) for driving tunnels under existing buildings.3. The experience of Italian builders in the use of ties to strengthen slopes, landslips, and retaining walls should be employed.The Scientific-Research Institute of Foundation Beds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Principal Administration for Architectural Planning, Moscow, and the "Gidrospetsstroi" Associ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nergy of the USSR, has planned definite measures to make use of the Italian experience.Director, Scientific-Research Institute of Foundations. Translated from Osnovaniya, Fundamenty i Mekhanika Gruntov, No. 3, pp. 16–18, May–June, 1974.  相似文献   

14.
湿地方舟     
“湿地方舟—植物园与生态研究中心”一案定位于从建筑的角度来展示湿地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工作。建筑的水上部分通过模块化功能单元的组织,实现了科教与科研相结合的动态展览模式;陆上建筑在借鉴当地手工艺编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编织结构”的构想,并利用湿地植物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探索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刘璐 《建筑与文化》2016,(2):154-155
本文以“苏式”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以从西方建筑学理论—符义学的角度对“苏式”公共建筑特征归纳和分析,采用符义学的研究方法将“苏式”公共建筑特征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并总结出这些符号的所含义表达和涉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些符号的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16.
Embedded in the cultur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the directive that a façade ought to fit tightly around its building, like a well-fitting suit. "False façades,""façadism," and the "screen façade" have been derisive terms used by architects and critics to describe buildings whose façades appear either too big or too small for their buildings. Postmodernism changed this, so that façade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ir interiors were encouraged. The neo-modernism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integrated this "disconnected" façade into the practice of what otherwise is a revival of the system of the heroic period of the movement.  相似文献   

17.
何丽 《重庆建筑》2013,12(4):27-30
对比传统防御性聚落、并思考近现代西南城市形态演进过程中,防御性聚落及其建筑的建设模式、建设特点及其作用。提出柳州沙塘"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建设特点:整个聚落的功能比传统聚落更综合;聚落内的防御性建筑呈统一设计的标准化;防御建筑内部的社会空间匀质均等。指出近现代防御性聚落对城市史的研究启示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Results are cited for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ubstantiating the embedment depth of foundations of buildings under construction at the Moscow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 Moscow City with consideration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the buildings and their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9.
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质量有保证的新建建筑完全可以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防目标,而由于历史原因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如果实施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同样可以达到三水准要求。为了避免类似巨大灾难的再次发生,应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对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和适当的加固,眼前的这些资金投入会在未来的地震中产生巨大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20.
建筑的"个人主义"断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面向个体的体验过程,个性化就成为建筑可以称之为体验的唯一存在。强烈“个人主义”意味的明星建筑师和明星建筑的产生,符合建筑的艺术秉性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