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米胚芽营养成分丰富,富含生理活性物质。以米胚芽和红茶为原料制成新型袋泡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加工条件和冲泡条件。结果表明,米胚芽袋泡红茶的最适加工条件为:焙烤温度150℃、时间2.5 h、粒度0.42mm。单因素试验表明,冲泡条件显著影响袋泡茶的感官品质,以90~100℃、120 m L的水冲泡5 min为宜,以第1次冲泡效果最佳,茶汤香气浓郁,并具有独特米胚芽焦香,色泽清澈金黄,滋味纯正。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或不含茶叶的原料用沸水冲泡、温浸而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常用的原料有植物的花、叶、果实、皮、茎枝、细根等。茶饮料的特点在于配料灵活,使用方便,饮用随意,像喝茶一样频频饮服,边饮边加沸水,直至味淡为止。茶饮料可分为袋泡茶、茶块两大类,其中袋泡茶颇受欢迎。袋泡茶的特点是体积小、便于贮存和携带、使用方便。袋泡茶适用于质地较轻、疏松,有效成分易于浸出的原材料,尤其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3.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或不含茶叶的原料用沸水冲泡、温浸而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常用的原料有植物的花、叶、果实、皮、茎枝、细根等.茶饮料的特点在于配料灵活,使用方便,饮用随意,像喝茶一样频频饮服,边饮边加沸水,直至味淡为止.茶饮料可分为袋泡茶、茶块两大类,其中袋泡茶颇受欢迎.袋泡茶的特点是体积小、便于贮存和携带、使用方便.袋泡茶适用于质地较轻、疏松,有效成分易于浸出的原材料,尤其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4.
对拼配型枇杷花茶袋泡茶的加工工艺及冲泡条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杀青和干燥工艺对新鲜枇杷花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审评结果影响较大,新鲜枇杷花不需要杀青,直接经热风或远红外线40℃干燥,粉碎,过孔径0.425~1.180mm筛后,与大宗炒青绿茶按质量比5∶12拼配、装袋,所得袋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均优于原枇杷花与茶叶;该袋泡茶最佳冲泡条件为用90~100℃的水冲泡2min后饮用,冲泡2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取芦笋中总黄酮并分析芦笋保健茶活性成分的动态溶出情况,促进芦笋茶的推广与发展。[方法]以新鲜芦笋为原料,采用超声乙醇提取法提取芦笋总黄酮并测定它们在芦笋不同部位的含量。制作芦笋袋泡茶,从分子水平对芦笋袋泡茶活性成分的溶出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设定不同浸泡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以及不同芦笋袋泡茶投料量,测定浸出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芦笋茶的最佳冲泡条件。[结果]在芦笋的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有差异,从芦笋顶端到根部逐渐递减;芦笋袋泡茶的最佳冲泡条件为芦笋袋泡茶投料量4.0 g,浸泡水温90℃,浸泡时间25 min。[结论]研究表明,今后可根据所需要的成分对芦笋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可为芦笋茶的科学冲泡及芦笋类饮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表明,残留在干茶中的化学农药在茶叶冲泡过程中,会有部分迁移进入茶汤,其在茶汤中的浸出率与茶叶的冲泡方式(如冲泡温度、时间)、茶叶的整碎程度等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冲泡时的水温越高,冲泡时间越长,茶叶越碎,残留在干茶中的农药浸出越多。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杀螟硫磷、嘧菌酯在100℃下的浸出率分别为7.9%、14.7%、97.8%,几乎是60℃下浸出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藤茶碎末制备颗粒茶的最佳造粒方法。[方法]通过测定总黄酮、二氢杨梅素(DMY)在80、90、100℃条件下浸提1、2、3、4、5、15、30、60 min的浸出率和浸出速度,确定藤茶的最佳造粒方法。[结果]沸腾造粒法制备的藤茶颗粒茶在100℃下浸提时浸出率和浸出速度均高于80和90℃,功能性成分总黄酮浸出率最高(98.5%)。沸腾造粒藤茶总黄酮和DMY浸出率、浸出速度均高于湿法挤压造粒和滚筒造粒。[结论]藤茶碎末造粒制备颗粒茶的最佳造粒方法为沸腾造粒。  相似文献   

8.
研究茶叶冲泡过程中苯醚甲环唑在茶汤中的浸出质量浓度,并探讨不同冲泡条件对茶汤中苯醚甲环唑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茶汤中苯醚甲环唑浸出质量浓度与浸出率随冲泡水温的升高和冲泡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而冲泡次数的增加,茶与水质量比的扩大,则使苯醚甲环唑的浸出率下降;茶叶苯醚甲环唑含量增加,茶汤中苯醚甲环唑浸出质量浓度相应增加,浸出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茶道 《新农村》2006,(6):23-23
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加工的方法。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碎,茶汁就容易冲泡出来,粗、老、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就慢。无论什么茶,第一次冲泡,浸出的量占可溶物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约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从其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荷叶、菊花和茶叶三种原料,通过两两组合选优、再三者组合优化配比,试图筛选出口感好、营养成分搭配合理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组合chj2营养保健成分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较高,含水量较低,感官评定茶汤绿色清澈、香气清新、口感纯正,是一种较理想的配比组合。包装袋大小、冲茶水温、制作原料等因素对袋泡茶茶水品质有较大影响,要求包装袋大小适中,以容纳3~4g的规格大小为宜;水温一般以80~90℃比较好,冲泡后茶汤香气清新、汤色清绿、味道纯正;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品质纯正,确保袋泡茶质量。  相似文献   

11.
蚕豆/小麦间作对结瘤效应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两年的蚕豆/小麦间作试验发现,混种蚕豆根瘤量显著高于单种,其中2001年处理比对照高36.45%,2002年处理比对照高55.51%。盆栽试验发现适度粒度土壤促进蚕豆结瘤,在5种不同粒度的土壤中,3~5mm粒度的处理其根瘤鲜重最大。利用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蚕豆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个不同时期土培的50株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的蚕豆,结瘤量最大值分别为根系分泌物被稀释至125倍、625倍、25倍和25倍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几种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喜红  杨伟  唐茜  师丹  赵晓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11-1111,1116
[目的]为探讨不同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方法]以700、800、1 000倍0.3%印楝素乳油,2 500、2 800、3 000倍茶联苯,2 5003、0003、500倍万里红为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茶联苯3种浓度药后1 d防效分别为99.37%、90.35%8、2.31%,药后4 d防效分别为97.56%8、5.59%、71.87%。0.3%印楝素乳油3种浓度药后1 d防效较差,药后4 d防效达高峰,分别为90.81%、80.72%7、0.92%。万里红3种浓度药后1 d防效分别为87.43%、69.97%、60.02%,药后4 d防效显著降低。[结论]茶联苯2 500~2 800倍液防治茶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0.3%印楝素乳油700~800倍液施药4 d后防效显著,且对天敌杀伤力小,是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2种药剂正常施药后不产生药害,可以用来防治茶小绿叶蝉。  相似文献   

13.
李云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278-278,280
从窨制方法、窨次、窨花时间方面,探讨柑橘花茶窨制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柑橘花茶窨制采用茶箱拌匀窨制效果较好,柑橘花茶窨制采用二窨一提品质尚佳,柑橘花茶窨制采用头窨时间为10h的花茶品质为最优。  相似文献   

14.
利用茶粕浸泡液(主要有效成分为茶皂素)对桑园灰蜗牛进行防治,比较不同茶粕浸泡液浓度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茶粕浸泡原液的300倍稀释浓度防治桑园灰蜗牛效果最好,施药7d后平均防效达82.81%,且对桑树生长无不良影响。证明利用茶粕浸泡析出物进行防治桑园灰蜗牛是可行的,可利用茶粕浸泡原液的300—500倍稀释液进行常规喷雾防治桑园灰蜗牛。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东西走向的茶行中分别间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以及覆盖遮阴对新建茶园生态环境、茶籽萌发、茶苗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⑴茶行东西走向以间作大豆的效果最好。间作大豆的茶园温度可降低3.1~3.6℃,光照强度降低86.4%~90.4%,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0.6%,土壤含水量增加13.0%,日均光合速率为对照的2.7倍,茶苗成活率、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32.3%、60.5%、33.1%2、18.9%。⑵与覆盖遮阴相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的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16.
农志荣  黄夏  陆璐  梁雅婷  黎义凤  曾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00-10602
[目的]研究窨制工艺对月季香型木棉花花茶产品质量的影响,为月季香型木棉花花茶的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鲜的木棉花落花为原料,经75℃恒温干燥制成干花后作为茶坯,以香水月季的鲜花作为赋香花,按传统花茶的窨制工艺制作月季香型木棉花花茶产品。[结果]单因素试验筛选了在月季香型木棉花花茶窨制工艺中的适宜的香花配花量、窨制温度、窨制时间和窨花次数,正交试验得出了月季香型木棉花花茶的最佳窨制工艺条件为香花配花量70%,窨制温度40℃,窨制时间12 h,窨花次数为二窨一提。[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月季香型木棉花花茶感官指标均较佳。  相似文献   

17.
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铁盐对茶树组织培养中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倍MS标准铁盐浓度下,茶树外植体褐化率较低,为40.5%,生长良好;在此条件下控制茶树组培褐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0.50倍标准铁盐浓度MS+Na2S2030.50g/L+AC0.50g/L。  相似文献   

18.
茶叶施用玖源茶叶专用肥的肥效研究结果表明:以处理A2和A1(分2次施用)的效果最佳,茶叶产量最高,外观品质好,3季茶叶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05703.5和102092.7元/hm2,分别比CK1增加8.60%和4.89%、比CK2增加44.73%和39.79%。  相似文献   

19.
日照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庆伟 《农学学报》2014,4(6):64-66
研究日照绿茶的儿茶素品质指数,是揭示日照绿茶品质特征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照主要茶区分春、夏、秋3季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进行检测,全面分析日照绿茶儿茶素及单体含量。结果表明:日照绿茶儿茶素平均含量为136.04 mg/g,春茶为127.96 mg/g,夏茶为136.50 mg/g,秋茶为143.27 mg/g,秋茶>夏茶>春茶;日照绿茶儿茶素单体平均含量大小为EGCG>EGC>ECG>EC>C>GC>GCG,以EGCG最高,平均达80.84 mg/g,占儿茶素总量的59.09%,其次为EGC和ECG,分别占儿茶素总量的14.90%和13.83%;日照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春茶、夏茶、秋茶分别为652.14、388.57、522.13,全年平均520.95,以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较好地反映了日照绿茶的品质状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16年4月28日的试验,绿色防控模式(30%茶皂素300倍稀释液+调节剂B型750倍稀释液+3%多抗霉素750倍稀释液)对茶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分别较常规防控模式(30%唑虫酰胺1 000倍稀释液+25%戊唑醇800倍稀释液)高9.9、13.0、10.3个百分点;经7月26日调查,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与常规防控模式相比,害虫减少75.8%,病害降低了85.2%,且保护了天敌,3种天敌数量是常规防控模式的2.3倍;经9月25日调查,以常规防控模式为对照,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枝梢黑点病、茶饼病的防控效果分别为62.5%、85.9%、90.3%、2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