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NTO)n和M(NTO)n.mH2O的热化学和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介绍了用Caivet微量热量计在298.15K下测定了20种M(NTO).·mH_2O(M=金属;NTO=3-硝基-1.2.4-三唑-5-酮;M=Li,n=1,m=2:M=Na,K,n=1,m=1;M=Mg.Mn,Co,Ni,n=2,m=8;M=Ca,n=2,m=4;M=Ba,n=2,m=3;M=Y、Yb,n=3,m=6;M=La,Ce,Pr.Sm,Eu,Gd,n=3,m=7;M=Nd,n=3,m=8;M=Tb;Dy,n=3;m=5)在水中的溶解焓和KNTO·H_2O(cr)与CuSO_4(aq)、Pb(NO_3)_2(aq)和Zn(NO_3)_2(aq)的沉淀反应焓.利用测得的溶解焓和沉淀反应治数据,计算了这20种M(NTO)_n·mH_2O和3种沉淀反应产物(Cu(NTO)_2·2H_2O,Pb(NTO)_2·H_2O和Zn(NTO)_2·H_2O)的标准生成焓。用Kapustinskii公式计算了20种M(NTO)_n(M=Li.Na,K,n=1;M=Mg,Ga,Mn,Co,Cu,Zn,n=2;M=Y,La,Ce,Pr,Nd,Sm,Eu,Gd,Tb,Dy,Yb.n=3)的晶格能,进而算出了它们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利用历史数据估计线性回归模型△W=SC+η中参数C的验前分布N(C0,K0)的均值C0与方差K0的问题,得出了当C具有验前分布N(C0,K0)即均值为C0均方差矩阵为K0的正态分布时,CT的验后概率密度PC│△W改进了文献(2)中的Bayes-A-值估计方式,并对PB估计,广义岭估计,主成份估计,改进的主成份估计及广义压缩估计等5种有偏估值精度提出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评价线性回归模型 △W=SC+ζ,ζ~N(0,σ^2Im) 参数C的估值精度的新方法-Bayes A-值方法。在回归系数C=(c1,c2,…,cn)具有先验分布N(0,σ^2Σ0)时,得出了 A^2i=Ec|△W(c^2i)/Ec|△W{E(Ci-Ci)^2},i=1,2  相似文献   

4.
2,4-二硝基间苯二酚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2,4-二硝基间苯二酚的单晶,并用元素分析、IR和DSC对它进行了表征。其晶体结构用四圆衍射仪测定。结果表明,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12121。晶体学参数为:a=0.476(1)nm,b=0.6378(1)nm,c=2.3990(2)nm,V=0.7285(4)nm^3,Z=4,Dc=1.825g.cm^-3,μ=0.168mm^-1,F(000)=408。  相似文献   

5.
炮钢的K_(IC)与炮管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测出了两类炮钢的断裂韧性K_(IC)及其随温度变化的系统数据,并由三维有限元、位移法分析求解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火炮身管高膛压区内表面裂纹前沿的应力强度因子K_I数值,以K_I=K(IC)作为临界状态的判据,判定了身管射击使用安全性。结果表明,炮管射击安全性随炮钢K_(IC)的降低和使用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在炮管设计中,除强度外,应对炮钢常、低温韧性提出定量要求。改善炮钢韧性是提高炮管使用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大于3的自然数A与2A-2之间至少且个素数Pm和假庙大偶数M(M=24)分别与小于M的所有素数之差Ci均匀合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树干方程:Cm=M-Pm=fpm(a1,a2,...,an),接着根据树枝生长法,即用树干方程中的各不相同素因数分别替代Pm而得到首层枝干方程:Cm=M-ai=fai(bi1,bi2,...,bin)同理又用首层枝干方程中的各不相同的素因数再次分别替代Pm而得到次基层枝干方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际构件的特点,主要研究了两种弹体金属材料的非比例试件面内尺寸(α,W-α)对K_(1c)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通过不同试件形状及尺寸的对比试验,初步认为在满足B≥2.5(K_(1c)/σ_(0.2)) ̄2的条件下,裂纹深度、韧带尺寸的最低要求是:58SiMn钢α≥1.7(K_(IC)/σ_(0.2)) ̄2、(W-α)≥2.0(K_(1c)/σ_(0.2)) ̄250SiMnVB钢α≥1.6(文中讨论了材料强度级别(σ_S/E)对试件几何尺寸限制要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韧性断裂的局部损伤理论,导出了弹塑性断裂韧性J_(IC)与裂尖约束强度T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消除弹塑性断裂韧性试件几何相关性的新方法,进而建议了一种新的独立于试件几何形状的材料弹塑性断裂韧性参数J_(SC),给出了有关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有效地消除弹塑性断裂韧性的约束相关性,新参数J_(SC)能确切地表征材料的真实断裂韧性,J_(SC)值愈大,材料的断裂韧性愈高。在断裂动性测量时,无需确定那种试件能满足结构的约束要求,任何几何形状的试件都可用来测试尺寸无关的断裂韧性值J_(sco)为把从实验室小试件测得的断裂韧性用于准确预测大结构的断裂行为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3-硝基-1,2,4-三唑-5-酮(NTO)的钠盐水溶液与硝酸铅水溶液反应,制备了NTO铅配合物,其单晶结构用X射线分析法测定,所得晶体学参数为:a=7.262(1),b=12.129(2),c=12.268(3),β=90.38(2)°,V=1080.6(2)3,Z=4,Dc=2.97g/cm3,μ=157.83cm-1,F(000)=888。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最终偏离因子R为0.027。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矩阵的扫描运算技术,对于线性模型Y=XC+ε,E(ε)=0,cov(ε,ε)=σ2I,在先验信息E(C)=0,cov(C,C)=σ2I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偏估计──主扫描估计。从直观上分析了该估计的合理性,在理论上证明了它是容许估计以及它显著地优于最小二乘估计的特性。模拟计算表明,主扫描估计明显地优于改进的主成分估计,此外,主扫描估计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  相似文献   

11.
以粉末Ti,Si,TiC和炭黑为原料,采用反应热压烧结法制备TiC/Ti3SiC2复合材料。借助XRD和SEM研究TiC含量对TiC/Ti3SiC2复合材料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热压烧结可以得到致密度较高的TiC/Ti3SiC2复合材料;引入TiC可以促进Ti3SiC2的生成,当引入TiC的质量分数达30%,TiC/Ti3SiC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406.9 MPa,3.7 MPa.m1/2;复合材料中Ti3SiC2相以穿晶断裂为主,TiC晶粒易产生拔出。  相似文献   

12.
热压烧结制备了Al2O3和Al2O3-TiC复合陶瓷。研究了起始粉末粒径对Al2O3-TiC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TiC显著地提高了氧化铝陶瓷的力学性能,σf和K1c分别提高了70%和90%。其中大颗粒TiC对氧化铝陶瓷的增韧尤为有利,其裂纹偏转增长了扩张路径,提高了材料的断裂抗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La2O3和TiC协同增强钨基复合材料,研究La2O3-TiC/W复合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纯钨相比,La2O3和TiC显著提高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La2O3-TiC/W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在TiC的质量分数为5%时出现最大值898MPa,断裂韧性在TiC的质量分数为10%时出现最大值10.07MPa.m1/2。质量分数为1%的La2O3与质量分数为5%的TiC协同作用时,La2O3-TiC/W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热压SiCw/BAS复合材料的六方 -单斜晶型转变、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中SiC晶须的存在阻碍单斜钡长石晶种促进六方 -单斜晶型转变 ;SiC晶须能显著改善BAS玻璃陶瓷基体的力学性能。增韧机制主要是裂纹偏转和晶须断裂 ,增强机制主要是载荷传递。另一方面 ,SiC晶须 /基体界面存在的玻璃相不利于晶须拔出和桥接增韧效应 ,玻璃相的高温软化降低复合材料的高温强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高致密度短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Csf/SiC)复合材料。研究稀土氧化物添加比对烧结后Csf/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和增韧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助剂中La2O3含量增加,烧结后材料中SiC颗粒平均粒径减小,相对密度逐渐降低,而强度和韧性则先增加后降低;颗粒桥连、纤维拔出和裂纹偏转是该材料体系的主要增韧方式。  相似文献   

16.
燃烧合成多孔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制备多孔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利用Si、C、Ti体系的放热反应得到SiC/TiC复相陶瓷,其中Ti+C含量要大于25%,否则燃烧反应无法完全进行。燃烧合成产物中含有α—SiC、β-SiC、TiC和少量Si。所研究体系的产物致密度为理论密度的45%~64%。对燃烧合成产物进行了XRD相分析和SEM断口形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研究涂碳的SiC(C)/Ti-6Al-4V和无涂碳的SiC/Ti-6Al-4V材料的界面结构以及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碳涂层阻止了径向纤维间的相互作用,该涂层界面反应物只是TiC,这些产物包含邻近碳涂层生成的细小晶粒和邻近金属基体生成的粗大晶粒;在无涂碳界面上,相邻纤维一侧产生的是TiC薄层,毗邻金属基体产生的是TiC和Ti5Si3晶粒组成的厚混合物,晶粒的大小从纤维到基体逐渐增大。涂炭和无涂碳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分别是(118.2±4.24),(230±6.28)MPa,证明碳涂层在纤维和基体之间提供了一个弱结合界面。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发生在涂碳层和反应层之间,而无涂碳发生在纤维和反应层之间。  相似文献   

18.
SiC陶瓷无压烧结工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无压烧结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为2%C及不同B元素量对SiC的致密机制、微观结构 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2.0%C+1.0%B的SiC经2 150℃×2h无压烧结后的力学性能为最 优,其抗弯强度达470MPa,断裂韧性达5.12MPa·m1/2。  相似文献   

19.
纤维含量对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碳化硅复合材料减重和增韧的双重目的,以Al2O3和Y2O3为烧结助剂,利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短切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烧结助剂Al2O3、Y2O3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促进液相烧结,形成晶界间的次晶相YAG(3 Y2O3.5Al2O3),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在较高烧结温度下,碳纤维、烧结助剂与基体间发生反应,形成较强结合界面;纤维拔出、裂纹偏转和晶粒桥联是碳化硅陶瓷的主要增韧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二维C/SiC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力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涛  李玉龙  刘明爽 《兵工学报》2010,31(4):516-520
利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和具有高温同步加载能力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装置,研究了二维碳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在室温293 K~873 K时的准静态及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高温下仍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与室温时相比其动态抗压强度在873 K时仅下降了10%.分析认为,导致材料压缩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残余应力;二是氧化造成的承载能力下降,但氧化行为对该材料破坏强度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