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吻饰是高等级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构件,但它也成为四川地区清代墓碑建筑中重要的装饰要素。文章通过对清代川东、北地区墓碑建筑雕刻的题材、造型、工艺、纹饰等的探讨,发现这些墓碑建筑尽管是木结构建筑的“缩微"简化"。但“缩微不微,简化不减”,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四川地区民间注重墓碑修饰的丧葬习俗和精湛的建筑和雕刻技艺。这些墓碑建筑及其装饰应该成为中国民间美术和传统建筑艺术新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树屋建筑形式的空间构成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将生态观融入树屋的设计中。尝试以传统乡土聚落的生态旅游开发新思路为前提,通过对村落外围生态树屋建筑的植入,建立新的聚落空间和旅游体验空间,以此激活传统聚落的全新物质空间、产业模式和社区组织,探索生态可持续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新体验的开发路径。在保留乡土聚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建设探索新的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福建土楼聚落形态是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下创建出来的奇特的建筑聚落形态,其风格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具一格,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然而土楼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与劳作需求,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走向衰败,因此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土楼的延续与再生需要与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相结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特色化发展模式,保护和发展传统民居及其所营造的地域性文化,强化和再生“新”的地方特色识别特征,并使之得到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亭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且多为木结构建筑,本文中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建亭时,要考虑整体环境因素,由于赏景和交通的需要,空间往往是连续的、动态的。从而在建筑形制、使用功能、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等方面,形成了形态多变、光辉灿烂的东方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福建平潭石厝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梳理,对石厝民居建筑中各部位的装饰元素、手法及工艺进行归纳,重在解析装饰表面下更深层次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从而了解并延续当地石厝聚落民居的历史文脉和风貌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传统PID控制技术,结合模糊控制理论,设计出模糊PID控制器,并用它完成对火灾实验炉温度的控制。详细分析了PID参数整定原理,模糊PID控制器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控制规则库的推理过程,并以工控计算机为硬件控制核心,实现于的建筑火灾实验炉的温度控制中,使得建筑火灾实验炉温度控制完全符合国标GB9978—88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自元代起,山西村落中演剧活动逐渐兴盛,因此在乡野间诞生了众多的戏台。百余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该地区戏曲文物、戏台单体、乡村聚落、民俗文化的著作或论文中,介绍了戏台的发展演变和形制,简述了戏台在聚落中的空间位置,分析了戏台建筑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这些论述为开展山西乡村聚落戏台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也提供了一些重要思路。不过这些专著和文章虽然论及了乡村戏台的诸多问题,却未能将具体区域戏台与聚落的空间关系作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月兰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1,40(11):136-139,148
为解决历史建筑室内外发生火灾时,疏散耗时较长等问题,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历史建筑室内外火灾疏散路径三维模拟方法.通过火灾湍流基本守恒构建,利用滤波函数划分尺度分量,分析大涡流场运动特征,通过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等方程,控制大涡流场运动;设置火灾疏散条件,在疏散人身上以及设备上安装RFID标签,计算模拟路径以及成本信息;通过计算历史建筑室内外火灾疏散路径的长度、宽度以及疏散速度,添加火灾变化因子避开疏散路径烟雾位置,完成疏散路径的三维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进行火灾疏散时疏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