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80岁。 2 0 0 1年 6月起无明显诱因间歇性出现双眼红伴颞侧头痛 ,未予特殊治疗。 2 0 0 2年 5月因病情加重以“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收入我科。查房角 :右眼 :颞侧为 N ,余为 N ;左眼 :上方为 N ,余为 N 。双眼眼底不清。 2 0 0 2年 5月 2 7日及 2 0 0 2年 6月 10日分别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眼小梁切除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右眼虹膜周切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程顺利 ,术后恢复好 ,右眼视力为 0 .4。 2 0 0 2年 6月 12日出院。次日觉右眼胀痛 ,指测眼压 :Tn+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35眼)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并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术眼视力和眼压变化,同时应用UBM及前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及房角粘连范围的变化.结果 随访期间32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未提高的3眼经眼底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萎缩;术后29眼眼压恢复正常,4眼应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点眼后眼压正常,2眼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高于正常.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增加,26眼(74.3%)房角开放,9眼房角仍有部分粘连;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及瞳孔区渗出膜.结论 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提高视力并有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3.
黄旭  禤中宁  唐寅 《吉林医学》2011,(31):6536-6538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松解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21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松解术。结果:眼压、前房中央深度、前房角开放程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1只眼术前视力为0.049±0.019,术后视力为0.586±0.22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年,眼内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松解术,能够解除晶体因素性瞳孔阻滞,恢复房角正常结构,从而达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的目的,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许俊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8-2520
目的:探讨白内障并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60眼)白内障并发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的关闭情况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的房角关闭﹤180°,Ⅱ组的房角关闭﹥180°。并将Ⅰ组分为Ⅰa和Ⅰb,Ⅱ组分为Ⅱa和Ⅱb,Ⅰ组中Ⅱ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Ⅰ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Ⅱ组中Ⅱ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Ⅱ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30 d,对房角关闭情况、前房深度和眼压做比较。结果房角关闭﹥180°共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的前房深度更深,眼压更为理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白内障并发青光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有明显改善,房角关闭﹥180°的患者可同时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8例(42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功能、前房深度、房角变化。结果术后眼压12±32mm Hg,比入院时55±7mm Hg明显降低,视力明显提高,前房深度术前为2.5mm,术后为5.5mm,房角开口术前为5,术后开口为45,房角粘连术前平均180,术后平均30。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眼压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他们的视力得到提高,且操作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红肿,胀痛5月余入院。5月余前患者然出现右眼红肿、胀痛,伴视力下降,否认眼外伤史。多次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右眼角膜炎”,予以相应治疗后症状间或缓解。近半月症状加重,于我院眼科就诊。检查发现,右眼视力10,球结膜充血(+),角膜3点位全层线形瘢痕,长约1.5mm,角膜下分后弹力层水肿,可见色素性KP(+),前房深度正常,瞳孔与对侧眼等大等圆,晶状体透明。眼眶X线片示:未见眶内异物。前房角镜检查发现:于6∶30~7∶00位房角可见一玻璃异物,有少许膜样组织包裹。追…  相似文献   

7.
梅永新  沈建国 《浙江医学》2011,33(3):407-409
近年来,随着晶状体老化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断被认识[1],临床上认为晶状体因素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解除晶状体因素的影响可以解除瞳孔阻滞,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恢复正常的房水引流,从而有效控制眼压.近年来,我院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至2年结果显示眼压控制良好,视力、视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女,63岁。以反复头痛,头晕1个月,再发伴右眼疼痛2d主诉入院。5d前患出现左侧背部“疱疹”,疼痛剧烈,当时就诊于当地卫生院,诊断“带状疱疹”,给予药物治疗(具体欠详),疼痛基本缓解。2d前出理右眼红,伴右眼眶周疼痛,流泪,右眼视物模糊,伴头晕不适,无呕吐,今日就诊我院,因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60/95mmHg,故入住内科予以降压,改善微循环等治疗。血压降至正常,右眼仍红痛并加剧伴头痛,呕吐。故请我科会诊。追问病史,诉5年前右眼曾行白内障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尚可。近1个月右眼反复红痛,自滴眼液无好转。考虑为“白内障植入术后并发青光眼”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视力VoD=3.7,VoS=4.4,不能矫正。眼压Tod=43.38mmHg,Tos=25.81mmHg。右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2+),内皮水肿(+),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光(+),瞳孔直经3.0mm,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人工晶体前面有少量色素沉着,虹膜广泛后黏连于人工品体上,眼底窥不进。左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不均匀浑浊,眼底正常。入院后静脉滴注甘露醇、口服醋氮酰氨等降眼压及抗炎治疗,美多丽散瞳,3d后症状改善,眼压ToD=22.38mmHg,ToS=12.23mmHg,但瞳孔仍闭锁,前房角镜检查:双眼为窄Ⅱ,房角大量色素沉着形成黏连,停用甘露醇,  相似文献   

9.
例1.程××,女,3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伴眼痛、头痛1月,于2004年3月9日来院就诊,无外伤史.体格检查:身材瘦长,指趾细长,余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3,眼压 48.7mmHg(非接触式),睫状充血(++),角膜弥漫水肿,色素 KP(++),前房消失,前房内有一透明晶状体偏向鼻侧,颞侧与虹膜嵌顿,该处虹膜膨隆,瞳孔直径约5mm向后及鼻侧移位,光反射(-),余视不清.左眼视力0.4,眼压17mmHg(非接触式),前房颞侧及下方深,鼻侧正常,可见虹膜震颤,瞳孔直径3mm,光反射存在.B超示:右眼晶状体脱位于前房,眼轴为21.78mm,左眼晶状体下移.临床诊断:①Marfan氏综合征,②继发性青光眼(od),③晶状体全脱位(od),④晶状体半脱位(os),于当日入院,经药物控制右眼眼压15.7mmHg,行小梁切除术+晶状体摘除术+后房悬吊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4,眼压 10mmHg(非接触式),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近6年来因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于我科治疗的患者48例(56眼),根据前房角的情况分为A组(房角关闭<180°)和B组(房角关闭>180°)。A组28眼中,Aa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b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 B组28眼中,Ba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b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1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56只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有改善,房角关闭均<180°。其中,Aa组和Ab组的眼压及前房深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组和Bb组的眼压和前房深度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明显改善眼压和前房的深度,其中房角关闭>180°的患眼术中需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随访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方法 :4 6例 5 0只老年性白内障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 ,比较术前与术后 6个月的眼压与房角改变。 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13.76mmHg ,术后 6个月平均眼压 12 .81mmHg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术后普遍的房角改变为虹膜隔后移引起的房角增宽 ,未发现虹膜前粘连。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眼压未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术后的房角较术前增宽  相似文献   

12.
单纯晶状体摘除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间12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急诊给予缩瞳、高渗剂等降眼压治疗,术前3天,眼压控制正常,瞳孔能缩小,房角开放1/2以上。术前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表麻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中针对膨胀期白内障囊膜脆性大、囊袋内压力高等特点,采取针头穿刺并抽吸部分液化皮质后行CCC,卡巴胆碱缩瞳;术毕结膜下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并在术后加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果术后3天视力均〉0.3,眼压均在18mmHg以下;11例随访6个月,矫正视力〉0.8者10例,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情况下,11例眼压均〈18mmHg。术中无特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有角膜轻中度水肿6例,前房渗出2例,经治疗后吸收。结论只要术前能控制眼压、缩小瞳孔并且房角开放,围手术期处理合理,膨胀期白内障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纯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不仅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而且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3岁,于2005年10月31日因“双眼红,干涩3天”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视力欠佳,从未诊治。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6.左眼视力0.08;双眼结膜充血,滤泡(++),乳头(++);角膜透明,前房中轴和周边深度几乎相等,约6CT,虹膜和晶体相反方向震颤,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正常,瞳孔不易散开(托吡胩胺眼药水每隔5min点1次,共点4次,1h后才散大至7mm);裂隙灯下可见晶状体小,直径约7mm,中轴较长,略呈球形,右眼颢上方悬韧带于9:00-11:00位断裂,左眼颢上方悬韧带于1:00-2:00位断裂,晶体向鼻下方震颤,晶体未见混浊,玻璃体混浊液化,眼底模糊可见,呈高度近视的变性改变;右眼眼压20mmHg、左眼眼压13mmHg;前房角镜检查:房角标志均能看到,周边部房角加深,虹膜末卷向内凹陷后退;眼部B超示双眼前房深,右眼4.83mm、左眼4.86mm,右眼晶状体厚度5.34mm、左眼晶状体厚度5.23mm,右眼轴长26.55mm、左眼轴长26.32mm,双眼玻璃体混浊。视野:双眼鼻侧及上方视野缺损30度左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远期疗效的观察.方法 对伴有晶体混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5眼行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在长达3年的随访,观察房角及眼压的变化.结果 术前20例25眼房角检查均为窄Ⅳ,平均眼压(39.17±8.34)mmHg.术后1周眼压降至(20.82±4.79) mmHg,并在术后1个月降至(15.68±2.81)mmHg.在以后3年里维持正常范围,未见复发.房角检查在术后1 周20例25眼窄Ⅳ的房角基本开放.并在术后3个月内房角仍有逐步变宽的趋势,在以后的3年里基本维持术后3个月时的房角状态.结论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跟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房角深度、眼压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中央前房角深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发生角膜水肿4例,瞳孔区絮状渗出1例,经对症药物治疗3 d后消失,全部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去除白内障,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70岁。主因反复双眼胀痛伴视力下降4年入院。查体:全身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眼0.2.左眼0.3。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正常.周边1/5CT,瞳孔药物性缩小.晶体密度增高.眼底像不清。眼压:右眼18mmHg.左眼17mmHg。房角镜下双眼房角结构完全看不见.但可见切线错位.视野呈管状。4年前曾诊断为青光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2例(81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5.4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操作安全、简捷,能有效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优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自发性前房大出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左眼红痛,视物不清伴头痛、恶心、呕吐5天入院。眼部无外伤史。体检:T36.7℃,P78次/min,BP165/75mmHg,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们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视力:右眼0.3,左眼手动/眼前,眼压:右眼 5.5/4=20.55mmHg,左眼 1516=53.6lmmHg,左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样水肿、混浊,前房浅,瞳孔5mm大,光反射消失,虹膜充血肿胀,表面无新生血管。房角镜检查:房角粘连。血常规及凝血时间均正常,血糖4.7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将60例(6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房角开放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小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房角粘连大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视力,前房中央深度,眼压、房角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房角粘连均重新开放,三种治疗方案均改善了患者的平均视力、前房中央深度及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结合房角关闭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晶状体摘除对房角关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患者39例(45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合并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根据术前相同解剖的房角关闭不同发展阶段分为三组,三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眼压、房角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组术前平均眼压(21.28±6.23)mmHg,术后房角开放,未见明显房角周边前粘连,术后平均眼压(19.0±2.83)mmHg。B组术前平均眼压(21.22±7.52)mmHg,术后房角粘连关闭<180°,术后平均眼压(16.0±3.80)mmHg。C组术前平均眼压(41.27±11.82)mmHg,术后房角开放>180°,术后平均眼压(16.96±5.32)mmHg。术后1个月眼压及房角变化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1)相同解剖状态的房角关闭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房角明显开放。(2)解剖的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通过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可改善,疗效与解剖特点有关,与术前眼压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