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报告1例纵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例资料。2009年11月查体胸片检查发现纵隔巨大实性肿物,患者无胸闷、低热盗汗、咳嗽、咳痰,无胸痛、心悸等。随后在我科行胸部CT检查,CT检查所见:右中纵隔可见一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0cm×6.0cm×ll.0cm,边界清晰光滑,肿块上缘达主动脉弓处,下缘达心底部,肿块右侧缘向右肺内突出,局部肺边缘略有受压,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及右心房受压推移,肿块内密度较均匀,约45HU,增强后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0例食管下端纵隔内(膈上层面后)有软组织肿块影分布,延续至胃腔及食管。团块影有光整边缘,软组织呈完全性均匀密度影5例;食管管壁局部向腔内突出,呈增厚样改变1例;软组织影中有液体密度、气体密度,14例显示中央密度不均。其中,3例同时实施增强扫描,见软组织团块影呈明显强化,与胃壁强化较为类似。4例患者膈上食管下端有囊状液体密度影(纵隔内)。食管下端管腔明显扩张6例。结论螺旋CT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于合并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需积极行CT扫描,以协助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因胸闷一个多月入院,无发热、咳嗽、咯血。十年前胸透体检提示有:心影增大。胸片检查示:右侧心腰丰满,右心缘中下段自上而下呈囊袋状向右扩大,边缘清楚,内缘与心影紧贴,两膈面清晰。印象:右侧纵隔增宽。胸部CT检查:右侧纵隔内见一130×100×76cm肿块影,起源于前纵隔,沿心包向右下生长达右膈顶部,绝大部分为脂肪密度,CT值为—100Hu左右,其中见斑、索条状软组织密度灶,增强无强化。肿块边缘清楚,紧贴右侧心包,与心包分界清楚。心脏各房室正常,肺内未见异常改变。诊断:右侧纵隔脂肪瘤,与心包外壁粘连,考虑来源…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儿女,3个月,因不规则发热半个月就诊。体温以中等或低热为特点。胸片示右侧胸腔下端可见轮廓清晰的占位病变。B超检查示右肾缺如。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肾功能正常。CT平扫示右肾区未见肾脏影,为肠管组织占据,胸腔内见一软组织密度肿物,边缘光滑,似肾轮廓,大小与左肾基本相同,伴有膈疝(图1)。因经济原因,未能做强化扫描。2 讨论异位肾临床并不少见,肾异位胸腔则极少见,女性右侧胸腔异位肾罕见。异位肾是由于肾在胚胎8周时,肾组织继续上移未能到达正常位置引起,一般无临床症状,患儿较小,应予随访。…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0岁,2 d前体检胸部正侧位片发现左侧前纵隔中上部增宽,外侧边缘清晰(图1)。患者既往无肝炎、结核及糖尿病等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检查,前纵隔偏左侧的中上部见片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低,均匀,增强后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包绕纵隔大血管,分界清晰。双侧肺门、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未见胸膜增厚和胸水(图2)。纵隔镜辅助下进行肿物切除,发现肿块位于前纵隔偏左侧的中上部,约60 mm×50 mm×110mm大小,质软,呈多囊状,包膜完整,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光镜下检查肿物由增生的淋巴管构…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8岁,因间断咳嗽伴右胸部隐痛,发现右肺上叶巨大肿物9个月,于2006年2月20日收住院。此前,患者先后就诊于国内多家大型医院,但均未能明确诊断,曾行经皮肿物穿刺活检,结果显示:少许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肌和血块,畸胎瘤可能性大。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右肺上叶支气管外压性改变,余未见异常。胸部CT表现:右上胸腔巨大肿块影,直径约18cm,密度不均,肿块部分边缘清晰,其余部分与侧胸壁、胸膜顶及纵隔粘连,界限不清,侵及并阻塞右肺动脉主干,纵隔内多发肿大融合淋巴结,压迫上腔静脉及气管。肿块内部可见成堆的不规则斑块状钙化。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3例均为女性,年龄18~65岁平均44岁,病史1~18年。病变部位:臀部、股部、前臂各五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作X线平片和CT平扫检查。2影像学所见平片:均表现为软组织内分叶状边界较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内有条状间隔影,无钙化,周围软组织受压移位,邻近骨骼无异常。CT平扫:肌间隙内边界锐利的分叶状脂肪密度肿块,CT值-131~-94HU,无钙化,病灶内多发条带状间隔影,CT值60~70HU,周围肌肉受压移位但轮廓清晰。术前均诊断为脂肪瘤。3讨论软组织脂肪瘤为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女性,单发居多。常发…  相似文献   

8.
张耿 《海南医学》2002,13(2):86-86
患者女 ,37岁。于 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等症状 ,在当地卫生院按感冒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近 2周来干咳频繁 ,体力劳动时出现气短。查体 :胸廓无畸形 ,左侧语颤减弱 ,左肺叩诊实音 ,左侧呼吸音减弱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余无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片 :左侧肺部呈大片密度增高阴影 ,上缘位于第二肋间 ,呈内高外低弧形影 ,边缘整齐 ,光滑 ,下缘与横膈连成大片 ,肺尖清晰 ,气管及纵隔向右侧移位 ,侧位左肺野内见巨大球形团块影 ,后肋膈消失。诊断 :左肺部巨大占位性病变。CT平扫 :左侧胸腔可见一巨大脂肪密度肿块 ,约 30× 2 8…  相似文献   

9.
前纵隔神经纤维瘤甚为少见。现将我院术后及病理确诊1例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因检查身体发现纵隔肿物入院。入院一般检查未见异常。胸片及体层:左前上纵隔显示一局限肿块影,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X线诊断:胸腺瘤或囊性畸胎瘤。CT平扫:左前纵隔见一边  相似文献   

10.
右位主动脉弓畸形并右纵隔结节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大荣  刘雪梅 《四川医学》2004,25(4):435-435
患者 ,女 ,2 8岁。因刺激性干咳 2年 ,发现右上纵隔肿块 1周入院。无发热、盗汗、咯血、呼吸困难及消瘦。胸片示右上纵隔见鸡蛋大类椭圆形肿块 ,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主动脉弓位于右胸 ,肺野未见异常。CT示右上纵隔气管旁见 3.4cm× 2 .8cm× 4 .0cm软组织团块影 ,形态欠规则 ,与血管界线尚清 ,气管受压向左侧偏移。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位于右胸 ,右肺门见肿大淋巴结影。心电图示左房心律。血液学检查示Hb 12 7g/L、WBC 7.4× 10 9/L ,淋巴细胞 0 .2 36 ,球蛋白33.9g/L ,Ca2 + 2 .4 8mmol/L ,ESR 38mm/h ,PPD(- )。于2 0 0 3年 7月 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的要点.结果:41例肿瘤中,皮质腺瘤17例,3例大于3cm,其余均小于3 cm,全部CT值小于20 Hu.皮质腺癌3例,为大于8 cm的肿物,密度不均.转移癌5例,2例双侧,3例单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嗜铬细胞瘤8例,除1例小于3 cm外,其余均大于3.5 cm,且密度不均.髓脂瘤3例,为边缘光滑的肿块,内见脂肪密度影.囊肿2例,边缘光滑的液性密度影.神经节细胞瘤1例,巨大软组织肿块内见多发钙化.神经母细胞瘤2例,实性肿物内见钙化.神经节母细胞瘤1例,囊实混合性肿物,可见钙化.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各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128岁。无自觉症状,因体检发现“纵隔肿瘤”而住院治疗。X线检查:正位胸片示纵隔中部呈向两侧突出的弧状致密阴影,其轮廓清楚,边缘光滑,无分叶,密度均匀,内无钙化。侧位胸片未示明确块影,仅中纵隔密度较高。X线诊断:纵隔淋巴瘤可能。于1984年2月14日行开胸探查,发现前上纵隔偏右见到拳头大小的肿块,表面散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3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样痰,服用抗病毒及消炎药未见好转,于2001年5月8日就诊.查体:体温:38.5℃,一般状况好.听诊:右肺底可闻及少许痰鸣音. X线平片:右下肺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块影,约10cm×8.5cm×7.2cm,内缘模糊,外缘隐约可见肿块边界,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右侧位片:右肺下叶与脊柱相重叠见中等密度影,边缘欠光滑.抗炎治疗10天后复查胸片,肿块边缘清晰,其内见一约2.5cm大小的气液平,洞壁厚2cm,内壁光整.侧位片示:肿块边缘毛糙.X线平片诊断:巨块型化脓性肺炎. CT检查:右肺下叶巨大块影,大小同平片,CT值35~42Hu,为软组织密度,边缘不规则,有分叶,与后胸壁胸膜分界不清,内部有气囊腔.  相似文献   

14.
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7例。CT平扫后用60%泛影葡胺100ml团注法进行增强扫描。结果:3例位于胸内纵隔,3例位于肺门区,1例位于腹内肠系膜上。边缘清楚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织肿物4个,分叶状软组织肿物3个。密度均匀肿物6个,肿块中有斑点状钙化1个。增强扫描后肿物均明显均匀强化,与邻近大血管相仿。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CT平扫加增强扫描肿物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反复咳嗽、胸痛10d,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无外伤及结核病史。体查:发育中等,右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1.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平片示右膈上与脊柱间见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CT:平扫示右侧胸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大小约8.7cm×7.8cm,密度不均匀,中心见点状钙化,右肺实质受压,肿块与侧胸膜及膈胸膜相连(图2,3);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可见包膜及囊性低密度区(图4)。CT诊断:右肺下叶肺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6.
<正> 患者女,15岁。体检时发现右胸内有一包块,无明显临床症状。查阵: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稍粗,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触诊:剑突下似有一肿块、质软、囊性感。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脊柱无异常。X线检查:正位胸片右心缘有一密度增高阴影,上起自肺门,下紧贴膈面,边缘光滑略呈弧形。侧位片病变位于纵隔内,并向膈下延伸,肿块纵隔段呈水滴状,大小约13×7厘米。胸部电视透视:肿块与降主动脉影、心影不相连。立位及卧位观  相似文献   

17.
张裕华 《四川医学》2000,21(12):1116
患者 ,男性 ,39岁。因胸背部疼痛活动加重 1周 ,无畏寒、发热、咳嗽 ,来我院就诊。胸透发现右肋膈角区团块状影拟诊包裹性积液。 X线片示 :右胸肋膈角区8cm× 10 cm大小肿块影 ,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 ,无分叶及毛刺征。正位片肿块外侧与胸壁交界角呈锐角 ;侧位体层片略呈椭圆形 ,位置稍偏后 ,肿块前下方与膈肌相连 ,各层面均未分开 ,似膈肌粘连改变。双肺野清晰。肺门及纵隔无淋巴结肿大。心脏形态大小正常 ,左膈光滑、肋膈角锐利。手术所见 :仰卧位 ,常规消毒 ,取右胸腹联合切口 ,逐层切开 ,发现右胸内肋膈区膈肌局限性突入胸腔 ,表面光滑 ,…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121-123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纵隔型肺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检查显示纵隔旁肿块病灶内缘与中纵隔紧贴3例,贴于后纵隔旁,呈肿块状突出3例,位于前纵隔4例,大小15 mm×13 mm~42 mm×36 mm。肺门呈结节状,癌肿边缘不规则,呈毛刺样、分叶状征象,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且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其中,13例可见内缘脂肪线影,19例无脂肪线影;边缘光滑5例,毛刺15例,分叶12例,5例可见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主支气管旁。病理诊断:肺腺癌5例,鳞癌12例,小细胞癌8例。MRI诊断除前述情况外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其中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中央高信号),且冠状面与矢状面可见支气管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后肿块出现明显强化表现。6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较均匀强化,9例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点,用于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准确率高,能有效避免及减少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误诊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0岁,2d前体检胸部正侧位片发现左侧前纵隔中上部增宽,外侧边缘清晰(图1)。患者既往无肝炎、结核及糖尿病等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检查,前纵隔偏左侧的中上部见片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低、均匀,增强后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包绕纵隔大血管,分界清晰。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女,57岁。因胸闷、气短、咳嗽、咯血5年入院。X 线检查:发现左侧胸内肿块,位于左后下纵隔,呈椭圆形阴影,10cm×8cm,密度均匀,边缘整齐,左后肋膈角显示不清,诊断为左后下纵隔肿瘤。1992年12月26日,全麻下左后外侧切口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左肺正常,位于膈上后脊肋角有一约10cm×8cm 肿物,表面光滑,中等硬度,被覆以胸膜及部分膈肌组织,周围有轻度粘连。切开被覆组织后,见肿块内侧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