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wing于1909年首次把X线造影法用于泪道检查,至今一直有人采用,称为传统泪道造影法(Conventional dacryocystography,CDCG)。此后,泪道X线造影法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插管泪道造影法(intubation dacryocystography,IDCG)的应用是较重大的进步。本文就IDCG与CDCG对泪道的显示情况作了对比研究,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形导管泪道留置术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1例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施行环形导管泪道留置术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观察术后溢泪症状及泪道冲洗通畅变化情况。结果:61例患者仅1例仍有溢泪,但症状较术前好转,且泪道冲洗通畅,其余均无溢泪症状,泪道冲洗均通畅。结论:环形导管泪道留置术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英杰  张克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213-214
目的观察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阻塞及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者45例行鼻泪道逆植球头硅胶管术,在局麻下用7号腰穿针及引线导引将球头硅胶管自下鼻道植入泪囊,术后定期冲洗泪道并点抗生素眼液,2-6个月拔管;泪小管阻塞溢泪及外伤性泪小管断裂者38例行鼻泪道环形硅胶管植入术,在局麻下用7号腰穿针及引线导引将直径约0.8mm带引线的特制医用硅胶管环形植入鼻泪道,在鼻腔内结扎,术后滴抗生素眼液1个月以上,6~12个月拔管。结果术后即时起泪道冲洗通畅,溢泪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拔管后1例慢性泪囊炎复发溢泪,其他患者均无复发,泪道冲洗通畅。结论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阻塞及泪小管断裂效果好、组织创伤小、方法简单、无局部及全身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生儿泪囊炎早期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院112例117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取经泪囊区按摩、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治疗。结果泪囊区按摩加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治愈78例80眼;泪道冲洗治愈24例27眼;泪道探通治愈3例3眼;有7例无最终结果记录。治愈患儿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早就诊、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76例新生儿泪囊炎采用泪道探通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中,仅2例失败,余74例均获治愈.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方法简单,疗程短,治愈率高.术后随访3个月,无一例粘连复发.泪道探通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术治疗的57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中56例一次性植入泪道扩张引流管,术后观察6~12个月,其中44例随访期间始终无溢泪、溢脓,泪道冲洗通畅;另11例泪道不畅。结论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不改变生理通道、创伤小、操作简便及疗效好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泪道引流管在泪小管断裂吻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32例(32眼)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在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并行环形泪道引流管置管术,术后3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并定期随访。结果术后32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拔除泪道引流管后睑缘及泪点位置均正常,无泪点及泪小管撕裂,总有效率达96.9%。结论泪道引流管在治疗泪小管断裂中效果好,且无刺激性、不影响美观、不影响生活、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泪道逆行植入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例(25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逆行植入硅胶管。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其中18眼(72%)治愈,冲洗泪道通畅,无溢泪、溢脓,7眼(28%)有效,冲洗泪道通畅,有轻微溢泪,无溢脓,总有效率100%。结论: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方法简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新生儿泪囊炎膜性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乌海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新生儿泪囊炎患者153例(178眼)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托百士滴眼液点眼+泪囊区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按年龄分组:年龄小于4个月的患儿首先联合应用托百士滴眼液点眼和泪囊区按摩,经2-4周治疗无效后进行泪道冲洗,年龄大于4个月的患儿,经上述治疗无效则给予泪道探通。泪囊区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愈率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单纯泪囊区按摩联合局部点药治愈者56眼,占31.46%,经泪囊区按摩无效后经泪道冲洗治愈的49眼,占40.16%,泪囊区按摩及泪道冲洗无效改用泪道探通治愈的71眼,占97.26%。泪道探通治愈率明显高于泪道冲洗,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4,P0.05),泪道探通治愈率明显高于泪囊区按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9,P0.05)。并发症:泪道探通术后出现假道1例,1眼(1.37%),眼睑皮下水肿1例,1眼(1.37%),后期随访均无后遗症。153例患儿178眼随诊1年,均无复发。结论抗生素滴眼液点眼,泪囊区按摩及泪道探通均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膜性阻塞的有效方法,泪道探通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本组90例(120眼),其中双眼20例(40眼),单眼者70例(70眼),年龄45~65岁,平均50岁,男35例,女55例。慢性泪囊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治愈: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好转:溢泪减少,泪道冲洗有少量液体流到鼻腔;无效:泪道冲洗不通畅或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本组90例患者经鼻腔泪囊吻合术及泪道冲洗后无溢泪,溢脓,泪道冲洗通畅。痊愈出院。出院后复诊每周1次,冲洗泪道,1个月后复诊每月1次,随访3个月,患者无溢泪、溢脓。2护理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焦虑和恐惧是术前病人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是由于其对手术方法及效果不了解,担心手术失败,影响到美容…  相似文献   

11.
徐某,男,59岁.右眼流泪多年,曾滴过消炎眼药水并做过泪道冲洗无明显效果.眼部检查:视力右0.7,左0.8.右结膜轻度充血,泪湖积泪,下泪点狭窄,泪囊部无红肿,压迫泪囊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扩张泪点后做泪道冲洗冲洗针头不能达骨壁,冲洗液大部分从上泪点返流出来,有一小部分可达鼻泪管.诊断:右下泪点及泪小管狭窄.因泪道探针进入泪小管困难无法进行泪道探通,按常规应手术治疗。但患者因年龄大不愿接受手术。鉴于患者无眼外伤史,分析泪点及泪小管狭窄的原因系泪小管炎症。笔  相似文献   

12.
张琦  陈雪玲  谢小燕 《海南医学》2004,15(8):114-1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按摩泪囊法、加压冲洗法和泪道探通法对436眼新生儿泪囊炎进行治疗,观察三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按摩泪囊法的患儿无1例成功;加压冲洗法的成功率占总眼数的2.05%;;泪囊探通法的成功率为100%。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泪道探通法,存正确掌握泪道探通方法的前提下,动作轻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泪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对11例鼻腔肿瘤患者行鼻侧切开术中泪道的处理,改变传统手术中常规将泪道结扎,切断的方法,而是将骨性泪道全程开放,使泪囊、鼻泪管游离后加以保护,待瘤切完后将泪道复位、固定、术后效果良好,无溢泪及泪道逆行感染。文中具体介绍了手术方法证的选择原则及要中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泪囊内注眼药膏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5年2月以来,对153例170眼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狭窄阻塞患者行先用泪道探针将阻塞的泪道探通,然后用环丙沙星、甲硝唑、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配制的混合液冲洗泪道,最后将四环素可的松眼膏适量注入泪囊内。结果149眼经一疗程治疗,无溢泪、冲洗泪道通畅,治愈占87.6%,20眼经一疗程治疗,溢泪改善,冲洗泪道欠通畅、有部分返流,好转占11.8%,1眼经一疗程治疗,溢泪无改善、冲洗不通畅,无效占0.6%。结论此法用于慢性泪囊炎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非手术疗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支架植入联合泪道置管术在慢性泪囊炎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行手术治疗的36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术中先将泪囊情况分为大泪囊和小泪囊,均采用鼻内镜下泪囊支架植入联合泪道置管的手术方式,在鼻腔泪囊吻合口处植入泪囊支架,同时由上、下泪点植入R-S泪道引流管,从吻合口处伸出,术后2个月时将支架和引流管一并取出,再行3-6个月随访,观察术腔恢复及泪道通畅情况,并对比这种术式对大泪囊和小泪囊的治疗效果区别。结果:219例患者术中见泪囊较大,泪囊壁薄,无肉芽增生,术后复查211例泪道引流通畅,8例术后复发,治愈率为96.35%;146例患者手术中见泪囊较小,泪囊壁厚,有肉芽增生,术后复查137例泪道引流通畅,9例术后复发,治愈率为93.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无论术前是否泪囊壁增厚及肉芽增生,采用鼻内镜下泪囊支架植入联合泪道置管术可提高总有效率,均超过90%;鼻内镜下泪囊支架植入联合泪道置管术对泪囊大小、泪囊壁的厚度及是否肉芽增生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区别。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范围更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物泪道冲洗和硬脊膜外麻醉导管留置方法综合治疗器质性泪道阻塞或狭窄.方法 通过泪道冲洗术确定67位门诊患者的病变部位:泪小管阻塞7例,泪总管阻塞20例,鼻泪管狭窄26例;鼻泪管阻塞合并泪囊炎14例.均分别采用局麻下庆大霉素与地塞米松泪道冲洗﹑甲基纤维素泪道注入和硬脊膜外麻醉导管留置方法治疗.结果 泪小管阻塞治愈2例,泪总管阻塞治愈15例,鼻泪管狭窄治愈21例,鼻泪管阻塞合并泪囊炎治愈5例.结论 药物泪道冲洗和硬脊膜外麻醉导管留置方法治疗器质性泪道阻塞或狭窄是无痛苦、经济、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麦聪 《中外医疗》2013,(29):115-115,117
目的 探析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狭窄和泪小管断裂在临床上取得的疗效,为以后临床上泪道狭窄和泪小管离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于该院于近期收治的泪道狭窄和泪小管离断患者110例,使用新型泪道引流装置进行治疗,观察取得的疗效及引发的并发症.结果 对新型泪道引流装置的治疗泪道狭窄和泪小管断裂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6.36%,且无1例复发.结论 采取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狭窄和泪小管断裂,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治愈率高,引发的并发症少,且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882例我院门诊治疗的新生儿泪囊炎患者,进行按摩、滴抗生素、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治疗.结果:新生儿泪囊炎经按摩、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及滴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治疗应选择综合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对11例鼻腔肿瘤患者行鼻侧切开术中泪道的处理,改变传统手术中常规将泪道结扎、切断的方法,而是将骨性泪道全程开放,使泪囊、鼻泪管游离后加以保护,待肿瘤切完后将泪道复位、固定,术后效果良好,无溢泪及泪道逆行感染.文中具体介绍了手术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原则及术中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各种泪道疾患置入泪道引流管的疗效。方法探通泪道后,分别由上下泪小点插入泪道硅胶管,由下鼻道捞出硅胶管并打结留置2个月。结果 49例中泪溢消失者41例,泪溢好转4,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83%。结论泪道引流管是治疗泪小管断裂及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但要注意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