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匮》脉象,主病独特,有一脉主病截然相反者,如浮虽主表,但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但不可慨言里;迟虽主寒,但不可概言寒:数虽主热,但不可概言热。《金匮》论脉,既论述具体脉象,又以之解释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此文主要围绕“平脉”的基本概念及“平脉法”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阐发。按照原文编排体例,用串解的方式,依次从平脉大纲、诊脉之法、特异病脉、脉象类别及诸脉主病五个方面,重点解难辞、义,会通《內》《难》《金匱》及六经病篇来讨论“平脉法”的脉法奥旨及脉学思想。认为“平脉法”与“辨脉法”比较,立论偏重于临床脉诊的具体问题,如诊脉辨证的一些具体方法、特异疾患的脉象表现、临证脉象的类别及诸种脉象主病的举例论述等。指出,“平脉法”不但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6.
切脉是中医诊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自王叔和著述《脉经》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对脉学有极深刻的研究,他在《伤寒论》中对脉的论述,说理精当,辨证细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后世深入挖掘,本文拟就仲景在《伤寒论》中述及的迟脉之含义、主病,形成机制、脉形特征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8.
《濒湖脉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脉学专著,全书以歌诀体裁编写而成,语言简明、比喻贴切,论脉简要而不失生动。作为后世学习脉学之圭臬,《濒湖脉学》善用比象思维,还原脉学本原,善于辨析脉象异同,倡导以脉象论述病机。只有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理论与经典记载以及后世诸家论点进行参悟比对,在临床中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将四诊之一的脉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结合临床中对厥阴病脉象的总结,深入挖掘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还原麻黄升麻汤证的经典原意,亦可进一步拓展《伤寒论》脉诊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脉象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仅描述了脉象的形状,系统地运用于临床首推《伤寒论》。该书对脉象机制分析甚微,对浮脉之记载,内容尤为丰富,有时在四诊中居于首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本文兹就《伤寒论》浮脉有关原条文进行讨论,不包括因语法关系省略浮脉记载的条文。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脉象比较法张继东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伤寒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了脉象比较法。它通过对伤寒病症发展过程中的脉象变化的形象的鉴别对比,使证因脉明,从而有助于辨证立法的确定。一、病槽变化比较。太阳病见浮脉,但太阳病有...  相似文献   

14.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15.
就《三指禅》在论述诊脉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其诊脉以缓脉为权度,提出了衡量诸病脉的标尺;阴阳配对论脉法则使脉理更趋明了清晰,学者易于理解运用;临床论证脉则反映作者经验丰富,凭脉凭证均有圆机取舒,经验独到。认为该书是脉学教学与临证较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17.
杨丽  扈新刚  李青  王雪  赵燕 《中医学报》2020,35(4):730-733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但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对后世均影响较小。现代文献中,存在濡脉与其他脉象组合为相兼脉的现象,忽略了濡脉本身浮、细、软的脉象特征。在濡脉的临床意义上,在宋代以前,以主诸虚证为主,亦可见于平人。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濡脉除主诸虚证外还可主湿证,这一新观点多被后人沿用。现代中医流行病学在调查中发现,濡脉的临床意义仍以主诸虚证与湿为主,且与脾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伤寒论》丰富的脉学内容,阐述了张仲景平脉定病,以脉示位,从脉求因,籍脉析理,据脉论治以及从脉象判断疾病的传变与预后的设脉特点和脉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 桂枝汤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本方治病广,疗效佳,为《伤寒论》之要方。据统计,《伤寒论》共113方,其中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占20余首。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柯韵伯说“此方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头  相似文献   

20.
熊继柏教授认为《黄帝内经》诊法学内容主要包括:诊法学的整体观思想;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审察病机的纲领。望诊之法包括察部位、辨脏腑,察神色、观成败,察形态、测病变;闻诊之法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之法包括问病情、审病因;切脉之法包括诊脉的一般要求、切脉的部位、测脉的至数、察脉的胃气、脉象的主病、脉合四时阴阳、脉合病证阴阳。审察病机的纲领主要包括五脏六气病机、阴阳寒热病机、邪正虚实病机、气血营卫病机。《黄帝内经》诊法学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