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2.
陈灼花 《新教师》2019,(9):66-67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要想攻克阅读难题,首先要知道学生到底要读什么。笔者认为有“四读”是学生英语阅读时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读“词”,二读“句”,三读“意”,四读“境”。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兼顾词、句、意、境,将“四读”做到位?笔者通过观摩大量的小学英语阅读优质课,发现图文式的板书是使阅读教学达成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5.
作文漫话     
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同学就会伤脑筋,认为是苦差事,愁眉苦脸无从下笔。“一怕读外文,二怕写作文”。就是写了,也是几句话、几段文字就完了,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东摘一句,西抄一句,千篇一律,读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没有什么新意。这不,又有很多同学抱怨“:到底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6.
《奇妙的“眼睛”》一课(第二册),从内容来看,它由三个自然段构成,每个自然段都是先写什么是谁的什么,再写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处。从课文类型来看,它属于看图学词学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外,还要从课文特点出发,遵循“看图学词学句”的规律,坚持在看图中读句、学词,在读句、学词中看图,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坚持由“扶”到“放”,扶放结合。现结合课文,具体谈谈我们的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三大瑰宝之一是读。文言文教学当以读为本 ,通过读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这里提的是朗读 ,它有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增强语感、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等功能。一、读明白。读明白 ,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 ,反复感受语言的形式 ,进而领悟意旨 ,利于记忆积累 ,更利于培养能力。读明白 ,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读前 ,教师要提出目的要求 ;读后及时小结。学生自读也一样 ,初读达到什么要求 ,再读又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以读解词、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一句 ,课后注释了“广成传舍” ,…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6三道题,要求学生体会并学造此喻句。教学时可分下列五步进行。一、分析句子。比喻句的构成大多是“什么,像什么”(这里仅指明喻)。可先让学生读题中的5个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后,按“什么、像什么”把5个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用“‖”隔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各句中分别讲了几件事物?这些事物是否属于同一类?这些事物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读、想、议,加上教师的指点,感知比喻句  相似文献   

9.
李燕 《天津教育》2002,(2):39-40
微格情境这是教师教学《翠鸟》的微格情境。师:同学们读一读第2句到第5句,想一想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全体学生自读课文)生:这几句话讲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生:第3、4、5句话说颜色怎样鲜艳。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课文。我读第2句,同学们分组读。师:“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生组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生组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生组3:“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师:翠鸟的羽毛颜色确实非常鲜艳。这几句话描绘了它身上哪儿的羽毛颜色?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填空。(…  相似文献   

10.
向学生负责     
《祝福》中有这样几句话:“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每读  相似文献   

11.
古书的标点     
1、什么叫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不加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全文句子断完了,意思也大体明白了。句读的概念始见于汉代,唐以后“句”与“读”才有了明的区别。古人读书的时候,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为句读。  相似文献   

12.
一、遵照心理,激发读趣 我会给一个“金钥匙”——猜读法,读题目时想象课文内容,轻声读通顺课文,印证猜中了什么.例文《珍珠乌》的教学: 生:我猜中了这篇课文写了乌的外形. 师:能读一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它小,就能轻易的……蓬松的球儿.代表了作者对乌的喜爱. 生:我猜中了乌与人的“信赖”.(生读有关语句)(出示本句中“流泻”“境界”等生字新词,学生读.) 这种独辟蹊径,采用“你猜中了什么”的猜读法导课,着实令人眼睛一亮.这种方法与“你想知道什么”相比,更有其优越性一是富有挑战意味,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吸引力强;二是需要反复读,来自内心需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相似文献   

13.
所谓“句读”,过去认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就是说,一句话语意已完,叫做“句”:语意未完,可以稍加停顿,叫做“读”。前者相当于现代的句号,后者相当于现代的逗号.其实,此说于古无征。“句”和“读”在古代本无区别.“语气已完可称为句,亦可称为读;语气未完,可称为读,亦可称为句”.“句”来源于(?),《说文》:“(?),钩识也.”段玉裁注:“用钩表识其处.”可见(?)在古代是用来作停顿标志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至公车  相似文献   

14.
一我们的阅读教学怎么啦学生是一个个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的拍节向前走的“木偶”。学生是一台台任人随意遥控的“阅读机”,要学生怎样读就怎样读,要快就得快,要慢就得慢,要粗就得粗,要细就得细,什么初读、细读、跳读、轮读、品读、带问题读……学生完完全全在教师的操纵之下被动地学习;什么词的意思,句子的深刻含义,这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分几层,层意是什么,课文的开头结尾,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技巧等等。久而久之,学生被这些冷冰冰的问题问得头皮麻木起来。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近乎残忍的事,…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神速”部分1.设疑探究,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一词。(出示幻灯)①“关键”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关键”指什么?②比较句子: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120公里。A.自由读句子,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B.课文为什么选用第一句?C.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好“只”、“还”,突出“关键”。3.那红军又是怎样把握这个“关键”,“飞”到泸定桥的呢?又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默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遇…  相似文献   

16.
读了《安徽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邵南国同志的文章,有一点不同看法。 如何翻译“吾腰千钱”这个句子,关键在如何理解句中的“腰”字。它是什么词性?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我认为,在这个句子中,“腰”  相似文献   

17.
师 :小朋友前两句诗说得真好 ,读得真好 ,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诗。(生读 ,读到“随风潜入夜”时声音很响)师 :前两句读得不错 ,不过后两句不该这么读。(生再读第三句 ,仍然很响 ,有几个学生意识到读得有问题)生 :我知道了 ,这句不能读得很响 ,要读得轻一点。师 :为什么呢?生 :因为是在夜里。生 :大家都睡了 ,周围很静。生 :春雨很细 ,它是随着风飘来的。师 :说得真好 ,春雨怎样飘来的 ,这里的“潜”是什么意思呢?生 :就是“偷偷地”师 :能换个词吗?生 :是“悄悄地”。生 :还可以是“轻轻地”。师 :那春雨为什么要选夜里悄悄的来?生 :它…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淡化范读常表现在教师以“机”代读,以“讲”代读。以“机”代读的教师不备课,课堂上依赖录音,电键一按,一放了之,还美其名日:“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某教师放录音,不料录音机出故障,只得口读。出人意料,这位教师不但读得毫无感情,还读错了几个字。以“讲”代读的教师课堂上开“口头支票”,提示学生哪里该停顿,哪里该重读,这句要用什么语气,那句要读出什么感情。结果,由于没有范读,究竟哪儿该停顿哪儿该读重音,学生根本没有弄清楚。  相似文献   

19.
作文漫话     
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同学就会伤脑筋,认为是苦差事,愁眉苦脸无从下笔。“一怕读外文,二怕写作文”。就是写了,也是几句话、几段文字就完了,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东摘一句,西抄一句,千篇一律,读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没有什么新意。这不,又有很多同学抱怨:“到底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啊?”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话:“你给我出去!”“给我狠狠地打!”“你给我过来!”“给我捡起来!”以上都是祈使句,常用于口语。细分析一下句子的成分,就发现“给我”在句中并不充当什么成分,与句意似乎没什么联系。但如果去掉“给我”,祈使语气就会大大减弱。试分析下面两句的语气轻重情况。 (1)你出去!(加点为重读) (2)你给我出去!(加点表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