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图,原文作者的意图。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以交际意图传递为归宿,对其意图观的信息意图(形)和交际意图(意)组合搭配,可以推导出5种关联法来诠释和指导成语翻译,即译形传意关联法、存形释意关联法、去形译意关联法、形意兼用关联法以及借形融意关联法,并且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例子证明了该5种关联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出发,指出翻译必须考虑到文化层面上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要尽可能地把这两种意图表达清楚,把原作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话语,其主要交际模式是明示推理交际。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说话人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明示刺激行为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明白无误的传达给听话人;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及关联信息进行推理,获得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理论为框架,解读了明示——推理机制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简要介绍关联顺应理论、跨文化交际意图及其特点之后,指出跨文化交际意图的动态激活离不开交际双方的合作顺应、示意推理、相关参项语境要素的认知建构以及文化图示的不断动态拓展延伸;最后尝试建构此类交际意图动态激活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翻译观强调语境对认知的意义,这为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分析关联理论翻译观对模糊语言翻译的指导作用,探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下的模糊语言翻译的实践,认为模糊语言的翻译应该要根据语境分析交际中的模糊意图寻找最佳的关联,才能收到模糊语言的最佳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交际的实质,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一推理为理论框架,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信疑假设和交际意图理论为指导,对规则特殊疑问句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规则特殊疑问句的形式与意义存在着对应关系;说话者的认知状态和交际意图为研究特殊疑问句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提供了理据;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在特殊疑问句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中的俗语典故翻译为例,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汉语独特文化意象的翻译关键在于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等途径,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对李白《送友人》一诗及其三种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交际意图、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角度为中国古诗英译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研究。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文章语言所提供的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具有凸显语境效果的交际价值。根据这一观点,翻译时尤其是小说翻译必须考虑保留原文中的交际线索,即保留原文的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语言表征,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推导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基于对《倾城之恋》译作的分析,探讨如何把握好原文的交际线索,以便达到小说翻译意图的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跨语际的交际活动。传统的交际观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很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而关联翻译理论则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合理地阐释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描述性方法,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视角来分析《佐治刍言》中的"非忠实"翻译现象。指出该译本的改写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基于原文的交际特性,为了实现特殊翻译目的而有意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很好地同原文信息进行融合,使得译本被中国文人所接受。认为这种基于文本交际特性的改写,对当下的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儒林外史》的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的翻译的探讨,总结出其规律性翻译途径:即采用语义翻译+解释,交际翻译,交际翻译+脚注,源语词汇的义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转换等方法来实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从交际翻译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广告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翻译法,即仿拟法、归化法和移情法,探讨了汉英广告翻译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 ,在此交际过程中 ,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 ,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  相似文献   

17.
郭女环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6):38-40,71
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语码,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用以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对汉语语码的还原主要采用了"零还原"和"解释性还原"两种策略,都未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交际意图。通过特殊的处理方式,比如在译文中保留原语码不译,用谐音汉字音译,用正确的汉字加着重号或用斜体、粗体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它能解释翻译的可译性、效度、重译等问题。然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内交际,而文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它涉及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问题,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是有距离的,它不能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对方言翻译方法的启示——以陕西方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关联理论翻译观强调语境对认知的作用,这为方言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分析关联理论翻译观对方言翻译的指导作用,探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下的方言翻译方法,认为方言的翻译应该要根据语境分析交际意图、寻找最佳关联,才能收到方言翻译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