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晓萍  王永梅 《陕西中医》2006,27(10):1251-1253
目的:探索分析中医药实验动物模型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方法:通过分析回顾40多年的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进行分析评价。结论:1动物模型所模拟中医证的标准仍在探索之中;2造模方法有待统一;3应重视中医基础研究,尤其是证的规范化研究;4应加强中医临床研究,重人体科学,轻动物实验研究。目前中医动物模型尚难成为提示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较为理想的载体,应在人体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并制定与人体相同的动物模型,建立统一的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复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研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文章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优化造模因素、建立严谨客观的动物证候评价标准、注意模型稳定性等方面对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过程艰辛,仍需医家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3.
张栋  孙静 《吉林中医药》2009,29(8):655-658
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是中医药实验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研制有代表性、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已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内容.从造模因素的选择、复制动物模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物模型"证"的判定等方面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应做到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严谨客观的动物证候评价标准,使中医证候模型逐步走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首要因素,而颈椎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塑造是实现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环节。就有关颈椎病的病与证、疾病模型、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模型的研制(包括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相关内容加以论述;从病证同塑、病证复合、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等角度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个体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雷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99-799
对目前国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个体评价做了分析,提出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个体评价的评价标准确立及使用的评价方法。指出作为中医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有必要全面展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个体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
肺气虚证是各种肺系疾病的常见证型,肺气虚证动物模型是肺系疾病实验研究中的重要证候动物模型。在造模原理上,证候动物模型最符合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对肺气虚证动物模型造模原理、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探讨,有利于各种肺系疾病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心系病证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医心系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章从应用概况、动物选择及造模方式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证候的特点出发,提出了造模方法、动物选择、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几点看法。认为对中医动物模型的评价应遵循“先宽后严"的原则,这符合学科发展先扩散后收敛的规律,有助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度过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9.
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实验手段,模型研制的理论、构建流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现有模型仍存在中医特色不强、造模方法不成熟、缺少公认评价方法等问题。对证候本质的把握、种属间表征的差异、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的关联等关键科学问题成为制约证候动物模型成功研制的瓶颈。应加强临床基础研究,阐释证候现代内涵;基于药(方)效和现代临床数据,建立证候动物模型评价规范;通过造模因素效应的动态、系统的研究,探索复合因素造模;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表型库,明确模型病理过程。从基础证候模型研制入手进行协同攻关,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动物模型是医学实验假说和临床研究的实验基础,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结合西医疾病特征和中医证候因素而制备的动物模型,符合临床实践并有利于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目前中医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根据病种、证候、造模原理分为多种类型,但存在研究病种和证候集中、造模因素叠加且逻辑关系证据不足、模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应基于优势病种广泛开展、把握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构建证候模型体系、完善诊断依据、验证模型、规范模型制作标准等中医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思路,为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