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制航天飞机推进装置故障早期发现自动系统,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对航天飞机飞行或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飞行试验中GPS转发器出现的功率输出异常问题,系统分析了转发器的工作原理,利用故障树对故障点进行了定位,并结合模拟测试剖析了故障机理,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完善航天系统总体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载飞马座火箭的飞机完成飞行试验美国轨道科学公司运载飞马座火箭的洛克希德L─1011三星运输机于1993年11月30日飞返美国,按照计划它将于1994年初进行首次正式飞行,空射改进型飞马座XL火箭,该火箭将把美国空军的第一个航天试验实验平台(Step...  相似文献   

4.
航天飞机的新型贮箱完成试验航天飞机的新型超轻型外贮箱于1996年9月5日在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成功地完成了试验。这种贮箱可使航天飞机在向轨道运送国际航天站组件时运载能力增加3400kg。该贮箱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载人航天系统分公司设计和生产的,其所...  相似文献   

5.
简讯     
苏联1992年以前不会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由于安装和试验载人安全操作所必需的先进冗余飞行系统,苏联航天飞机的第一次载人飞行将推迟到1992年以后进行。这将使整个苏联的航天政策和计划受到影响。苏联宇航员认为,当前结构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缺少为乘员提供足够的备份系统和故障监测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外测设备精度鉴定时常用的途径及方法,结合航天试验场的实际,着重分析、讨论了基于飞行试验获取的测量数据,应用数据融合理论估计、鉴定外测设备测量精度的环节、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挖掘的飞行参数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在分析飞行参数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飞行参数数据仓库,实现了模式可复用的飞参挖掘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有效解决飞参数据知识发现和模式发现问题。最后,实现了飞参关联规则的有效挖掘。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绕太空飞行近7昼夜,环地球108圈,完成了预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准确返回着陆。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2次飞行试验再次取得了成功。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是北京时间1月10日1时零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10 min后飞船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1999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后第2次飞行试验。按照研制计划,我国将发射多艘无人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   神舟二号飞船是第1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3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相比,神舟二号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神舟二号飞船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   神舟二号在轨运行期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统一调度和指挥分布在三大洋的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及各有关地面测控站,对飞船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向飞船发出了一系列遥控指令和控制数据,确保飞船在太空成功实施了太阳能帆板展开、轨道机动、姿态确定等数百个动作。飞船在运行期间主要进行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飞船上的60余件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获取了大量宝贵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1月16日18时33分,当环绕地球运行最后一圈的神舟二号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在那里待命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向其发出了返回命令。飞船随即建立返回姿态,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开始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着陆。   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新型捆绑式大推力火箭。为适应载人航天的需要,长征二号F火箭除了进一步提高箭体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可靠性外,还增加了故障检测系统,以提高载人航天的安全性。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65次飞行,也是我国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第23次成功发射。   另外,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继续在太空环绕地球飞行。在地面测控网的支持下,轨道舱很快建立了正常的工作模式,舱内的电源、姿控、测控、数据管理等系统全部工作正常,舱载科学探测仪器已正式运行。 (雨田 供稿)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5目,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的双星轨道快车完成了首次自由飞行分离与对接试验。试验中,自动航天运输机器人操作航天器(ASTRO)和未来星(NextStar)航天器自动分离至相距约10m的距离,分别绕地球运行1圈后再次对接。整个试验过程没有任何地面控制人员的参与。但是在5月11日进行的第2次试验中,ASTRO航天器机载飞行计算机发生故障导致ASTRO漂离预定位置。  相似文献   

10.
航天飞机的新型外贮箱开始试验航天飞机的新型轻重量外部燃料箱试验件于今年1月底运抵亚拉巴马州的航宇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以便在那里进行一系列结构试验。该贮箱试验件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其长度为12.2m,比现在的贮箱轻3375kg,它是用特种铝锂...  相似文献   

11.
简讯     
神舟二号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北京时间 2 0 0 1年 1月 16日 19时 2 2分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绕太空飞行近 7昼夜 ,环地球 10 8圈 ,完成了预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之后 ,在内蒙古中部准确返回着陆。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 2次飞行试验再次取得了成功。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是北京时间 1月 10日 1时零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 ,10 min后飞船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 1999年 11月 2 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后第 2次飞行试验。按照研制计划 ,我国将发射多艘无人飞船 ,然后实施载人飞行。神舟二号飞船是第 1艘…  相似文献   

12.
航天飞行过程的核心元素是"主体"和"行为".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航天飞行过程的数据模型,并用UML静态关系图进行描述,通过自定义的转换规则,构造XML Schema描述的物理模型,进一步建立了航天飞行的实例,形成统一的XML文档,实现数据交换格式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和美国在实施载人航天计划过程中,历经成功的欢欣和失败的痛苦,形成了各自的载人航天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措施、方法和标准,建立了全新的确保飞行安全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保证了“联盟号”飞船、空间站、“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等多项载人航天计划的成功实施,带动了整个航天质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1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用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完成了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飞船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试验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制,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相似文献   

15.
航天试验装备系统全寿命管理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航天试验装备系统全寿命管理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航天试验装备特性,对构成航天试验装备全寿命管理的两个根本性要素——系统效能和寿命周期费用进行了分析,为航天试验装备实施全寿命管理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代航天飞行器(包括空中发射的导弹)的研制工作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室试验,目的是验证其在飞行环境载荷下的可靠性。至于空中发射的导弹,从服役可靠性的观点来说。机载飞行振动环境是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家航宇局已经成立了一个新的计划办公室 ,负责新一代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管理工作。这种新型火箭将比现在的火箭安全得多 ,而且成本将大大降低。按照计划 ,这种火箭将于 2 0 10年开始飞行。设立在航宇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第 2代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办公室是航宇局“航天发射计划”(Space L aunch Initiative)的一部分 ,也是航宇局“综合航天运输计划”(Integrated Space Transportation Plan)的组成部分。“综合航天运输计划”的其他项目包括 :提高第 1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航天飞机 )的安全性和为第 3代和第 4代运输系统研究试验新…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时、准确地获取航天发射任务上升段轨迹飞行特性,采用"当前"统计模型(CSM)算法,建立了航天任务上升段轨迹的运动模型,分析了目标运动特性;采用美国航天任务中脉冲雷达获取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运动模型的有关参数,仿真分析了在航天任务上升段CSM算法的滤波跟踪性能.分析比较了CMS算法滤波处理前后的性能,试验仿真结果表明,CSM算法能够较好地完成航天任务中的测控数据滤波处理工作,满足运动轨迹处理显示和故障判决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89年1月27日日本标准时间上行8时0分从种子岛航天飞行中心竹畸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第二枚 TR-1试验火箭。火箭飞行正常并顺利地与模拟 H-Ⅱ火箭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进行分离。在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前端装有数据记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航天企业推行“零缺陷”质量文化的管理实践,阐述了推行“一次成功”的“零缺陷”质量文化,对军工企业树立“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质量问题归零要求,促进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班组工程建设、完善质量基础平台,确保了型号飞行试验的发发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