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昇  丰景 《医学信息》2005,18(9):1149-1150
目的探讨腔口腔颌面部多发性骨折及并发症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口腔颌面部多发性骨折并发全身性其它损伤病例。结果38例治愈咬颌关系恢复正常骨折愈合良好,10例咬颌紊乱张口受限,经治疗后正常,4例有面部畸形,咬颌紊乱,需进一步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多发性骨折合并全身并发症的病例,首先处理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待病情平稳后,则争取及早治疗颌面部骨折.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发际内半冠状切口导入克氏针治疗颧骨骨折。达到了面型完全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无并发症。特别是对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背景:偏颌畸形涉及到的解剖部位较多,修复较复杂,同时由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没有标准化的手术模式,患者的畸形类型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此类手术的设计和实施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外科技术制作仿真头颅模型,用来辅助手术设计和矫正偏颌畸形的方法。方法:针对1例上、下颌骨外伤性偏颌畸形患者,采用CT扫描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颅面部骨组织三维模型,在此模型上设计手术方案。为保持目前咬合关系,将上颌骨下份和下颌骨整体逆时针旋转5°,左侧下颌支去除部分骨质,将颏部左移至中线。模拟手术过程:在三维头颅模型上进行截骨、移位等操作,观察矫治效果。在三维头颅模型上制作必要的辅助工具,用来指导手术并提高矫治的精确性。结果与结论:患者矫治后对面部外形效果满意,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均未受到影响。提示数字外科技术能真实再现畸形颌骨的形态,为准确诊断、设计矫治方案、模拟矫治过程、指导手术进行提供理想的外科模型,对偏颌畸形的矫正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临床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公怡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088-1092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是: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时间迟缓,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包括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一方面可以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另一方面有降低再骨折风险的重要临床意义;骨折的外科治疗应以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由于骨的质量差,骨折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固定的牢固程度差,易发生松动,因此需要寻找更接近骨刚度和骨弹性模量的内植物,研发能更快速、有效改善骨量与骨质量的制剂以改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并重,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加髓内植骨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32例患者资料。第一次手术时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第二次手术采用闭合复位,有限切口切开扩髓、髓内植骨,髓内针静力锁定内固定术。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6~28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12.5个月,平均5.9个月。末次随访按照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标准: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扩髓带锁髓内钉髓内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及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是治疗复杂胫骨干陈旧性骨折或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镍-钛聚髌器配合可吸收线荷包缝合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镍-钛聚髌器各爪支的连接体部正位于髌骨前表面,固定完全符合张力带原则,配合可吸收线荷包缝合,可对粉碎性髌骨达到牢固固定,固定效果远较其它方法可靠,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论镍-钛聚髌器配合可吸收线荷包缝合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不仅疗效高,而且方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重建脊柱前中柱结构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对17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大块髂骨椎间支撑植骨融合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影像学评价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纠正、内固定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3~26月,平均13.2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32.2°,术后平均12.8°。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钛板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病例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前路减压支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畸形矫正和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好,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结果28例均达骨性愈合,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2.8%。结论该术式手术适应证较广,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满意,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下颌前突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但术后复发为常见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以个体颅颌面整体平衡结构为基准,构建理想的颅颌面结构,能够据此指导设计正颌手术方案,增加术后稳定性。目的:分析Delaire头影测量指导设计下颌前突畸形患者的正颌方案治疗后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对20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设计外科治疗方案,于正颌治疗前、治疗后6-8个月及治疗后12-16个月进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测量并统计分析19项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下颌角点至颏下点距离(Go-Me)、下颌角点至下齿槽基座点距离(Go-LA)正颌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上复发。2实际下颌体平面与理论下颌体平面交角(∠Mp-F7)、实际咬合平面与理论咬合平面交角(∠Op-F8)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3理想下颌角角度(∠F3-F7)、理想腭平面与理想下颌体平面交角(∠F4-F7)、理想下颌体平面与理想牙合平面交角(∠F7-F8)在3个时间点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颅颈角(∠cc-SN)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结果表明,由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下颌前突畸形外科正颌治疗后,患者颅颌面颈平衡结构根据新的颌骨形态作出适应性调整,无明显复发,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复杂性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多种方法复位,骨折处采用2块钛板固定。结果41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39例,二期愈合2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者36例,错颌5例;开口度正常27例,受限14例;CT检查骨折未见不愈合者。结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复杂性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丝线环行结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粹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髌骨粉碎骨折的患者,行丝线环行结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9-36个月随访,了解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膝关节功能:优13例,良3例,骨折复位程度:优12例,良3例,可1例,膝关节活动范围:优13例,良3例。结论 丝线环行结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可靠,能满意达到术中复位内固定效果,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钢板内固定等方法,但对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自2002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使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颌面骨折在口腔外科较常见,据统计,上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骨折15%,下颌骨骨折约占72%,由于颌骨骨折错位而致面部畸形及咬牙台错乱,严重影响了患者容貌及咀嚼运动,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以往采用牙弓夹板固定法治疗上颌骨骨折,结果疗效不佳并且发生一些并发症。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  相似文献   

14.
赵新军 《医学信息》2006,19(12):2207-2208
目的探讨打开前牙重度深覆颌的方法。方法对35例前牙深覆颌患者采用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MEAW)进行治疗研究。结果和常规固定矫治技术相比,其打开咬合速度快,每月打开咬合2.78±0.68mm,打开咬合时间短,为3.84±1.98月,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技术为治疗成人深覆颌病理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引流技术对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收入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入的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患者15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及负压引流技术,并予以随访。结果通过上述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w,平均9w。1例患者出现延迟愈合。依据腕部Cooney腕关节评分[1],优5例,良7例,可3例。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引流技术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能够降低患处感染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最终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45例,按Neer分型:II型骨折11例,III型骨折25例,IV型骨折9例。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头静脉、腋神经及桡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12周,平均8周。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百分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24例,良17例,中4例,差0例,优良率达91.1%。结论通过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方法治疗肱骨外科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出血少、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上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采用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的微创手术方法、技巧及疗效。方法 2009年06月~2012年01月,对22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片、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所有患者在在肩关节镜下采用双排缝合锚钉技术,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并使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22例患者获得20~36个月的随访,平均27.3个月。肩关节功能采用UCLA功能评分标准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术前平均分别为13.3分、37.5分,术后分别为33.1分、90.2分;其中优18例,良4例。术后19例疼痛完全消失,3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所有患者最终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适合微创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辽宁地区汉族成人面部软组织侧貌数据,为正畸、正颌及整形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辽宁医学院在校学生100人(女性50人、男性50人),使用GE超导1.5T MRI扫描仪对其进行头颈联合扫描.将获取的图像信息导入VG Stduio2.2 MAX软件分析系统实现三维颅面重建,采用Farkas建立的面部形态表面测量的方法来确定颅面部软组织上10个标志点,获得决定面部软组织侧貌的10个角度,测量结果经SPSS 17.0软件包统计分析,并进行男性、女性两组的t检验.结果 通过MRI三维重建,实现颅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的10项角度测量值,其中女性的鼻额角(g-ns-pm)和鼻唇角(cm-sn-ULA)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软组织侧貌角度指标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了辽宁地区年轻成人面部软组织侧貌角度测量的数据库,为正畸和正颌外科医师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8例20足波及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开放复位,钢板加克氏针轴向双柱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按Maryland足部术后功能评价,优12足,良6足,可1足,差1足。结论钢板加克氏针轴向双柱内固定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骨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毒义.结论 在临床对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骨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