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五脏功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功能理论建立于《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古代的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医疗实践为基础,古人所采用的以表知里的整体推导方法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体,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经《难经》和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丰富了五脏功能理论,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藏象学的五脏功能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医儿科变蒸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列变蒸专候予以详细讨论 ,变蒸学说遂初步形成。此后 ,经历代医家的探索和实践 ,使变蒸学说不断丰富 ,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蒸学说是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五大代表学说之一 ,自古以来它与纯阳学说 ,稚阴稚阳学说 ,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学说一样受到广大医家的推崇。由于历代医家对变蒸学说争论颇多 ,在当代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而研究进展缓慢 ,也未被纳入高等中医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变蒸学说是古代儿科学的重要理论之…  相似文献   

4.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五行生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汉代五行学说达到鼎盛,五行乘侮的观念是对五行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五行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宴践和发展,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祖国医学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提高,构汇成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组成部分。并以此探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因此这一理论的形成与现代医学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改变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故有人称它们是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阴阳学说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阴阳学说渗透到《内经》,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不仅包涵哲学的涵义,更重要的是赋于它医学的内容.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历代医家对之非常重视,并作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温病伏邪学说应扬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医家们对温病伏邪学说是否有其重要意义及有否必要继续保存和研究等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见解。一种认为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温病特殊的一类病证,在病因、病位、病机、病证及治法方药上都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形成一种学说,有其一定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对临床辨治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承认“伏邪”的客观存在,认为对该学说应当继承,努力发掘内中之精华,加以深入研究,不能废弃。另一种看法认为,伏邪学说虽然是温病学乃至中医学领域的一种学说,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但没有多大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现有的…  相似文献   

8.
中医各家学说以中医学术流派为经 ,以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成就及临床经验 ,用药特色 ,治学特点与方法 ,医家之间学术思想的相互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核心 ,以中医主要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学习要点。由于内容较多 ,涉及范围广 ,知识面较宽 ,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谈谈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方法 ,以冀对初学者有所裨益。1 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博览百家学说中医基本理论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掌握中医各种学说如脾胃学说、归经学说、经络学说、肾命学说、痰饮学说、病机理论等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天门地户"是运气学说的一大理论难题,目前以春分秋分说、冬至夏至说为主要观点,但其中也存在理论缺陷。天文历法是运气学说的说理工具,中国古代天文坐标系和节气的对应是固定的,且不同的天文坐标系与节气的对应关系不同,不可混淆。天门地户所采用的是黄道坐标系,运气理论形成时期的天文历法明确显示,天门地户对应的是立春、立秋两个节气,这对运气学说的学习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图"图式由古人观天象、定历法高度凝炼而来,是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变蒸"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在于"变蒸"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属于生理反应还是病理表现,很少有人去认真追溯它的学术渊源。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河图图式来源于古代天文学,而变蒸学说又是对河图图式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三者之间一脉相承。钱乙的思想基础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一方面从历代前贤那里继承了变蒸学说,另一方面又有着对河图图式的深刻理解,他以其广博的学识,近乎完美地将二者交融汇通。在对此做出了精辟论述的同时,又不着雕饰地将其运用到了《小儿药证直诀》全书当中。  相似文献   

11.
李晓宇  梁丽娜 《中医学报》2022,37(2):236-239
"玄府"首见于《黄帝内经》。金元时期玄府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玄府气液论"。经后世医家不断探究,玄府学说在明清时期被引入眼科领域,《目科捷径·玄府论》中提出玄府和三焦的功能相似,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为内障眼病的病机阐释打下了理论基础。临床在对"玄府-三焦"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了"玄府-三焦"气液宣通理论在内障眼病中的应用。如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时应注意开通玄府、宣通气液、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者,宜理气解郁、化瘀止血,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瘀互结者,宜清热除痰、化瘀通络,可选用温胆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青光眼治疗时应首先降压,以缩瞳神、开玄府、通血脉、宣气液为治法,用泄肝解郁汤治疗本病,另加泽泻、槟榔以缩瞳。缺血性视神经疾病治疗时应开玄府、畅三焦,把握"补虚"与"祛瘀"两个方面,标本兼治。视神经萎缩治疗时应通玄府,以活血通络,补肝脾肾为主要治则。玻璃体混浊治疗时应开玄府,从化痰、消瘀、去邪,或益肝脾肾、扶正考虑。  相似文献   

12.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属于中医学"肾风""风水"等范畴,肾脏本虚、风邪侵袭的致病机理自古即有论述,且得到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可,经典方剂、经验方剂、单药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亦存在某些不足。(1)从风论治慢性肾炎的疗效虽得到了验证,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2)祛风类单药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但目前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挖掘;(3)多数医家从风论治而强于祛风次于补肾,忽略肾脏本虚是风邪袭肾的前提;(4)风邪致病据其临床表现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分,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证候分型,各医家多根据个人经验处方用药,不利于专方专药的确立。根据以上几点不足,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重视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着重挖掘治疗慢性肾炎有效的祛风类单药,规避复方汤药在剂型、口感等方面的不足;治疗时祛风与补肾同时兼顾,标本同治;根据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确立统一的证候分型,以便于专方专药的开发与确立。由于风邪贯穿于慢性肾炎的始终,故从风论治在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过程中地位重要,单药的挖掘将会拓宽慢性肾炎的治疗途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及专方专药的确立将会使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肺朝百脉、主治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肺的全身气血津液调摄作用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是对于气的调摄,不是单一的调控,而是利用类似"8"字形的体内外气流转模式,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肺失治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医致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虚、痰浊、血瘀3个病理要素相互胶结,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为继承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今古对比研究,汲取百家之言,浅谈"毒"的含义及解毒之法。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和归纳总结名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重点论述了"毒"的古今含义及解毒之法,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医有关"毒"的理论。结论毒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也是药物的本性;同时使人们在应用时应树立客观辩证的态度,避其害,用其利。  相似文献   

16.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外感热病"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发病机理与时令时间、机维序列,是先哲真人面对天道——运气的高端感应。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是建构在敬畏天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感应"基点上。"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发病机理正是解构中医外感热病天道时令时间、机维有序律信息指令系统;不同属性的两个分支,即伤寒、温病与烈性传染病发生学的思辨模式  相似文献   

18.
"肾精亏虚证"是中医的一个独立证候,其表述方式存在着国家标准与高校教材、重要书籍的不统一,重要书籍中前后命名的不一致,严重影响着中医学的国际认同。因此,"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检索文献资料,进行资料录入和提取,提取出与"肾精亏虚证"病机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10种名称,以频数为依据初步确定"肾精亏虚证"为规范化名称。进而根据证候命名原则对"肾精亏虚证"名称进行考量,最后确定"肾精亏虚证"为其诸多命名方式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名称。  相似文献   

19.
就《内经》脾主四时理论从其发生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脾主四时理论由来于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在《黄帝内经》,是古代五行时空配属关系的体现,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得以全面确立;其理论内涵包括脾主四时之中以及四季之末两大学说,并在土生万物特性中得以统一;突出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等相关的脾胃思想之中,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与中医中的脏腑,通过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五音治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提及。古人通过对环境、人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按照气的运动方式,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类,同一类的事物,在能量方面有着相似性。物质存在着固有频率,其能量的产生即来源于固有频率的振动,人体的脏腑也是一种物质,其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生理功能的体现,脏腑的物质和能量结合,构成了中医的藏象学说。音乐通过声波与人体本身及气产生共振,从而能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