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火灾形势日益严峻,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的消防无线通信体系,保证灭火救援的通信畅通,是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消防通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消防无线通信网的发展趋势,为消防无线通信在灭火救援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借鉴,促进消防无线通信与灭火救援工作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做好灭火救援现场的通信保障工作,保证现场指挥有序,前后方通信顺畅。根据国家颁布的国家标准GB50313-2000《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消防移动通信指挥系统应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与消防指挥中心联网,完成灭火救援现场图像、语音和计算机数据的传输,在灾害现场快速建立现场消防指挥室;开通现场有/无线、计算机数据综合通信网络;通过图像系统和微波系统实况了解灾害事故现场情况,与消防指挥中心进行双向视频传输等现场移动通信指挥调度功能。通过通信指挥车配置的卫星通信、监控、广播、办公、计算机网络、照明等系统,可在灾害事故现场建立临时移动通信指挥中心,保障火场通信畅通,实施灾害事故现场侦察,为指挥员制定灭火救援方案提供依据,并进行现场指挥。  相似文献   

3.
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工作也在不断的加剧。每次灭火救援作战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利用无线通信手段来更加有效的开展救援。而救援现场是瞬息万变的,一个指令一旦没有及时下达到位,可能导致整个救援的失败。今天我就如何做好灭火救援现场的无线通信保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消防无线通信网是消防队伍进行灭火救援指挥和战斗行动通信的基础通信网络。整个消防无线通信网包括了消防无线常规网、消防无线集群网、消防无线数据网和其他无线通信网。此外,消防队伍还可以采用当地政府其他部门建设的集群网、政务网作为消防辖区覆盖网通信手段。为了保证大型灾害现场、复杂通信环境以及边远地区的通信,消防队伍还可以组建短波通信网、配备卫星电话等作为应急通信手段。消防无线通信网的组建、设备的配备应根据各地实际,充分考虑队伍所承担的任务来决定。但是在实际战斗应用中,消防现场通信三级组网为应用最广,频率最高的通信网络,在实际教学及训练中,消防通信三级组网组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MESH语音对讲系统采用Mesh网络技术,实现了与消防350MHz无线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地下建筑、隧道等内部与外部的语音通信问题,为消防部队参与灭火抢险救援任务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相似文献   

6.
无线通信网在消防部队执行多样化任务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执行灭火救援、自然灾害等任务时,无线通信是消防部队主要通信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前消防灭火体系受限于通信方式、设备管理模式等技术方面,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火场救援需要。结合城市消防体系的发展需求,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消防灭火现场救援中。采用了以Wi-Fi为主、Zig Bee为辅的融合定位技术,提出基于物联网传感感知技术的高效现场救援系统方案。本系统方案划分模块对数据等信息加以分析处理,并用基于信号强度和三边定位算法联合实现重点场所火灾预警和消防人员精确跟踪定位,提高指挥中心决策的准确性,保障消防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现实应用中的日益广泛普及,信息技术在消防灭火救援指挥系统中的应用已经贯穿到日常的事务管理、灭火作战、通讯联络、社会救援消防业务中,利用先进可靠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构建全面的通信网络对有价值的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的消防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消防系统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应用现状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建筑火灾扑救难度不断增大,同时新时期的消防承担着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这都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灭火和救援中采用图传技术有助于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将火场情况和现场灾情即时的反馈到指挥部.无线图传技术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新技术,其能够通过无线方式将灾害信息传输给消防指挥人员,以便及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无线图传技术在消防灭火救援中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影响的特大恶性灾害事故急剧增多,救援现场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灾害救援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信息交换不畅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专网的消防灭火救援移动指挥系统的建设方案,消防指战员可依靠该系统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作战指挥,有效地提升消防部队对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与救援能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1.
消防灭火救援工作是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而基于传统的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由于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复杂等问题,经常会出现灾情侦查不全面、不彻底导致救援方案制定不合理的情况,致使救援效果不理想,影响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无人机的应用优势以及具体在火灾救援现场的应用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随着各种建筑物种类与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居住环境越来越密集,燃烧物的种类和性质越来越复杂,给我国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进行的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GIS技术作为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功能中的主要支持模块,对于快速了解消防地理位置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GIS技术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复杂多样的现代火灾救援对消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暴露现有系统的弊端和不足:顶层设计缺乏,资源共享困难,系统间互连互通不畅。在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中,重点研究了态势图形处理如何贯穿在整个灭火救援指挥业务链中,在数字化预案制作、灭火救援指挥调度以及灾后战评总结中实现一张态势图跨系统间的综合运用。支持多源、多尺度背景的消防力量部署图交互式标绘技术,基于时间轴的态势演播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跨区域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手段,针对高楼灭火的特点,提出了高层灭火态势的立体展现技术,能够从不同角度直观反应救援现场的各种态势,为指挥员的决策分析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4.
当灾害事故发生时,为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各种信息,特别是更好地传递现场指挥信息开展好消防救援工作,需要将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消防救援工作中,增强消防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调度能力,从而实现各种救援力量的合理调度、有序指挥。本文从增强新时期对消防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的思想认识、重视日常消防应急通信演练和准备和积极探索多途径提升消防救援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新时期消防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安徽省地震活动的特点,利用3G无线通信技术构建了安徽省地震应急通信系统。该系统可靠性高、机动性强,能够独立完成地震应急救援的通信保障任务,满足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消防应急救援过程中,各种语音通信网络一般各自组网难以实现跨网通信,同时对应急现场和指挥中心的无线视频通信提出需求。结合COFDM无线视频通信技术和网络视频通信技术,利用IP交换机连接无线微波传输模块、异种网络语音互连通讯模块、网络视频传输模块,并放置在一个便携式箱体中,实现了异种网络语音互连以及无线远距离视频通信功能,保障了消防救援现场和指挥中心的音视频通信。  相似文献   

17.
在消防应急救援过程中,各种语音通信网络一般各自组网难以实现跨网通信,同时对应急现场和指挥中心的无线视频通信提出需求。结合COFDM无线视频通信技术和网络视频通信技术,利用IP交换机连接无线微波传输模块、异种网络语音互连通讯模块、网络视频传输模块,并放置在一个便携式箱体中,实现了异种网络语音互连以及无线远距离视频通信功能,保障了消防救援现场和指挥中心的音视频通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三维建模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体系日臻完善,技术日趋成熟。自2018年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以来,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全新职能定位,队伍在灭火救援准备工作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包括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制作数字化消防灭火救援预案。就重庆市而言,各单位制作的三维建模数字化灭火救援预案共计1000余份,覆盖38个区县、7大主要领域和9类灾害事故,在灭火救援实战行动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快三维建模数字化消防灭火救援预案编制,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运用系统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无线通信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调高了我国消防部队的消防力量。文章首先介绍了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数据通信四种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根据统计技术的优点和劣势,提出动中卫星通信系统和无线同频同波网两种无线消防通信技术在灾害事故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化学危险品火灾频繁发生,此类火灾一旦发生火灾荷载大,扑救时间长,动用人员装备多。因此消防指挥员在指挥灭火过程中准确掌握水源、道路、人员、车辆、装备信息就成为成功灭火救援的关键。GIS系统是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辅助系统,它可以集成消防专用的道路、水源、人员、车辆、装备等信息,实现消防地理信息数据的综合查询,为现场指挥员临机指挥、定下决心等环节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