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利明 《医疗装备》2014,(12):48-49
目的:分析我院检验科病理科检查结果危急值及报告处理流程,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确保患者安全.方法:2009年12月前,检验科病理科没有制定检查结果危急值制度,专业人员发现检查结果存在危急值未报告医师.2010年1月后,制定检验科病理科检查结果危急值及报告制度,危急值确认后不及时报告医师和未做记录签名的定为过失,危急值确认后及时报告医师但未做记录签名的定为瑕疵(有隐患),危急值确认后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签名记录定为合格,分析2010年1月~ 2014年2月之间患者危急值规范化报告及处理效果.结果:2009年12月前,检验科没有制定检验危急值范围,没有规范化报告及处理危急值,患者检查检验存在安全隐患.2010年1月后,制定规范化报告及处理危急值制度,共确认2874例患者存在危急值,5例报告存在瑕疵,2869例报告属合格,无过失报告.结论:制定检验科病理科检查结果危急值及报告制度,可对危急值处理进行全方位质量控制,可确保患者检验检查安全.  相似文献   

2.
检验危急值应用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挖掘检验危急值数据中隐藏的规律,通过临床联系和评估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探索、评估适合医院特点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结果危急值的发生率为0.14%;经过临床评估查实、统计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和咨询临床专家,检验科修改了PO2、GLU、PT、APTT的危急值范围;新增了新生儿K+、GLU、BiLi和AKT、MYO、CTnl,同时删除了AMY等危急项目,并报医务科批准和执行.结论 定期分析评估、不断总结、持续改进,使检验危急值报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有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检验科的服务意识和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方兴 《医院管理论坛》2014,(1):26-27,50
目的查找和分析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方法对201O年1月-2012年12月间各项目危急值报告、标本的科室分布、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各危急值项目三年来的报告例数大多呈增长态势。报告最多的前五个项目依次为:血K、血糖、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血培养。危急值标本出现最多的前5位科室为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心血管科、血液科、肿瘤科,报告例数占总数的61.8%。危急值记录率、危急值记录合格率最低的二个科室分别为急诊科和门诊,均不足80.0%。临床科室危急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记录不及时不规范。结论应加强危急值重要性的认识,业务培训和考核,持续改进危急值的报告和临床规范应用是增强诊断和治疗针对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检验科12个月以来的危急值报告数据,确保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基于LIS(实验室信息)系统,对我校附属医院2017年危急值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并运用相关处理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有效整理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临床科室分布以及周内分布等等。结果:在17项危急值报告项目中,检验例数达3550例,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为1.86%,钾是报告中发生频率最高的项目,最低为血气分析危急值报告总量的0.24%;9点-13点是实验观察与统计的最佳时间,占全天的21%左右;周一和周日是危机值报告的高低极点。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应围绕危急值报告制度展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与分析,与临床医学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双方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有目的对其进行有效改进,全面推动医院检验科室评估水平及临床治疗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认识,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联系。方法:制定检验项目的危急值范围,认真执行检验项目的危急值报告制度。结果:增强了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增加了临床对检验的理解和信任,使一些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减少医患矛盾。结论:检验人员需认真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与联系,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徐晓嵘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86-3387
目的 对危急值在临床检验质量体系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350位临床医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目前已经实施的临床检验的危急值工作制度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50位患者问卷调查满意度结果显示满意率高达95.3%.结论 在医院中规范危急值制度在提高医院检验科工作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对提高各个临床科室医生的满意度以及检验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门诊患者检验危急值回报的实施过程,我院门诊部对2010年6-11月294例检验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杜绝了检验危急值在门诊漏处理情况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为我院2010年6-11月门诊患者检验危急值回报共294例,其中,6-8月123例为干预前,9-11月171例为干预后,2组基本情况在性别、年龄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急值认定标准参照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的调查报告,结合我院的急诊项目,并征求相关临床科室专家的意见,由检验科负责制订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相似文献   

8.
总结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处理的护理管理的体会。认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和成功率,护士在危急值信息传递和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护理质量控制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处理的护理管理的体会。认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和成功率,护士在危急值信息传递和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危急值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危急值172份,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统计我科危急值的构成比、分布率,分析临床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结果:我科危急值报告以检验医学为主,占99%。检验医学危急值出现最多的是血气分析,占40%;其次是电解质,占36%;在次是血液分析,占9%。血气分析危急值以二氧化碳分压〉60mmHg为主,占80%。危急值疾病分布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为主,占83%。患者抢救治疗成功率占89%。结论:医学检验(检查)和临床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危患值制度,不断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1.
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院管理年的不断深入,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生命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防范医疗纠纷、医疗过错的前题。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检验危重值项目、界限值,建立危急值报告程序,以适合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院危急值报告相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危急值报告制度管理策略。方法 以“危急值报告”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与危急值报告相关的司法裁判文书,对案件中涉事医疗机构等级、损害结果情况、危急值涉及具体项目、法院判决医方有责任的原因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与危急值报告相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主要发生在三级医院(72.5%)。案件损害结果中,死亡36例(90.0%)。心电图相关案件数最多,共计5例(12.5%)。法院判决医方有责任的原因中,危急值未处理或处理不及时占比最高(52.5%)。结论 医院应重视危急值报告制度建设,合理选定危急值项目并设定界值,形成报告流程的闭环管理,有效提高危急值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的闭环模式在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通过分析干预前与干预后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系统通报率、通报及时率及系统回复率,评价闭环模式综合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系统通报率从干预前的24.42%提高到干预后的56.96%;通报及时率由97.07%提高到97.47%;系统回复率由86.75%提高到99.50%,其中系统通报率和系统回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优化流程、加强培训、日常监管及纳入绩效考核,基于信息化的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的闭环管理可有效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追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门急诊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管理,保证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2008-2012年门急诊7600条危急值报告分析,了解危急值报告制度管理改进的效果。结果通过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与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患者得到更快救治。结论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化管理对危急值患者及时处理和抢救,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层医院由于在技术力量、医疗抢救设备及抢救措施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医院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基层医院检验科若建立规范的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当出现检验“危急值”结果时.就能在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建立该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作者通过多年在基层医院工作的经历,对检验科设立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了一些总结.希望对同行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性化检验危急值在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影响危急值的各因素,针对每个科室建立与之完全匹配的个性化检验危急值并评估其应用效果。结果病种、患者年龄、治疗方式及检测项目等因素对检验危急值的构成有显著影响(P0.05);患者性别对危急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并实施个性化检验危急值后,新生儿科、肿瘤科、重监ICU病房对危急患者的开始干预时间显著缩短(P0.05),及时干预率和干预成功率明显提高,医疗不良结果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检验危急值的实施,使临床对危急患者的处置更加精准和高效,是危急值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运用PDCA方法提高医院"危急值"管理的水平。方法:成立PDCA小组,分析我院"危急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并定期进行督查。结果:通过运用PDCA的方法,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逐步得到完善,执行力也不断提高。结论:使有"危急值"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应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改善病房检验危急值使用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方法成立PDCA循环小组,通过调查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解决问题,不断的分析总结和改进,制定出新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并继续监督临床科室执行危急值的情况。 结果执行PDCA循环管理后,检验危急值通报率由95.67%上升至100%,护士危急值接收率由70.56%上升至9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5、98.81,P<0.01)。 结论通过PDCA管理,住院患者的检验危急值通报率和接收率明显提升,能更好的执行18项核心制度中的危急值制度,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信息化监管平台对临床检验危急值监管效果的影响,旨在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抽取闵行区3家综合性医院在2011年3-5月及2012年同期发生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全部住院病例,对危急值的发布、处理、记录、复查等环节的管理缺陷进行干预前、干预后的调查,评价信息化的监管平台对危急值监管效果的影响。结果 :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干预后危急值管理各环节总体缺陷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结论 :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危急值的监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检验科投诉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对防范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检验科近5年接受的49例投诉,分两个阶段分析。第一阶段:2016年1月~12月,总结归类分析投诉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20年12月,针对投诉原因实施预防措施。对不同阶段投诉发生率、投诉构成比变化进行比较,并评定各种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可行性。结果:(1)2016年共接到有效投诉20例,其中前五位投诉内容为:报告发放不及时4例,采血时等候时间长4例,检验结果不准确3例,手工计费失误3例,危急值漏报2例。(2)采取预防措施后,年投诉量较2016年降低60%以上,至2020年,“报告发放不及时”“ 采血时等候时间过长”“危急值漏报”“手工计费失误”等投诉发生率为0。结论:分析投诉的产生原因,制定行之有效地预防措施并实施,可进一步规范检验流程,提高检验质量和服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