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车型后副车架在电泳后出现摆臂前支架电泳漏底缺陷,通过问题分析发现此缺陷为零件兜气所致,随后对零件进行了设计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了CAE强度校核,后续通过样件电泳验证了该优化的有效性,成功解决后副车架电泳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原前副车架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将前副车架的钢材替换为铝合金材料ZL114A,并利用CATIA三维建模软件对前副车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经优化,前副车架质量由17 kg减少至11.76 kg,减重比例达30.8%,满足设计要求。使用Nastran软件对优化后的前副车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新结构满足各种汽车行驶工况下的强度、模态以及刚度性能要求,因此该轻量化设计方案可行,在不影响前副车架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减轻质量。  相似文献   

3.
葛磊  杨青  李欣 《机械设计》2021,38(8):114-117
副车架是整车系统中重要组成部件,副车架对阻隔振动和噪声、提升乘员舱舒适性方面有着明显作用,因此,对副车架的模态、刚强度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文中以某车型前副车架为研究对象,利用OptiStruct软件,以减重和满足性能要求为目标,对该前副车架进行结构优化.通过查看优化后结构的自由模态、约束模态、强度分析结果等,验证了优化后结构满足目标性能要求,能够对前副车架的结构优化和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前副车架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了前副车架在多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分布,并对前副车架进行模态分析;将钢制前副车架改为镁合金轻质材料制作,并针对前副车架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及2阶纵向弯曲模态不合理,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了前副车架自身质量减轻46%;对轻量化设计后的前副车架进行了强度、刚度及模态验证,表明轻量化设计后的前副车架,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前副车架质量合理分配及强度、刚度合理匹配。  相似文献   

5.
前摆臂和副车架作为底盘系统的重要零/部件,其受力状况相对复杂,对其进行强度的校核工作至关重要。以某乘用车的前摆臂和副车架为研究对象,在不影响其结构的基本力学特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利用Hyper Works软件进行强度分析。由副车架的强度分析结果可知,原结构中的薄弱位置主要集中于副车架上板左右两端,故从结构优化的角度考虑,采取在薄弱位置添加加强板的优化方案,对该薄弱位置进行优化和改进。对优化后的结构再次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副车架上板左右两端位置优化改进后满足副车架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12):1758-1761
结合有限元分析法,对某MPV车改进前的整体式加强杆结构和改进后的的断开式加强杆结构的副车架进行实车转弯和制动工况下的刚度、应力及模态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驱动力和制动力工况下改进后的副车架所受应力均比改进前副车架所受应力值小;改进后副车架结构在刚度上优于原改进前结构的刚度,改进后副车架模态频率比改进前副车架模态模态变化较小。预测改进后的副车架结构改进设计能够满足新车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制动工况为例,根据ADAMS/Car软件仿真计算得到的载荷,对后副车架有限元模型进行静态及动态特性分析。在确定具有优化余量的前提下,以副车架优化区域每个单元的单元密度为设计变量,以加权应变能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变密度拓扑优化方法进行轻量化设计,最终实现后副车架减重7.4%。对优化后的副车架进行强度及模态校验,结果表明新结构满足使用要求,且质量分配更加合理,为副车架的优化及改进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乘用车在前期道路试验中出现的前副车架钣金开裂问题,基于前副车架的有限元强度分析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了最终的结构优化措施,并通过了多轮道路耐久试验的验证,比较科学及合理地解决了前副车架钣金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电动汽车车架性能满足要求,开展了基于仿真分析的车架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首先,利用Nastran软件建立某型电动汽车前副车架的有限元模型,依据惯性释放理论,分别计算其在典型、极限工况下的静强度;其次,利用ADAM S软件建立前副车架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nCode Design-life平台和M iner线性累积损伤准则,分析前副车架钣金与焊缝区域的累积疲劳损伤;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将摆臂安装支架厚度改为2.5 mm,同时增加转向器左右安装点处焊缝区域收尾的优化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前副车架结构性能满足要求,焊缝区域的疲劳损伤值在规定范围内,可为汽车类似结构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底盘系统核心件之一的前副车架结构形状与受力状况复杂,为摆臂、稳定杆及转向器等零件提供定位基准与固定位置,并影响了整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以某轿车整车路试时开裂的前副车架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前副车架在8种不同典型工况下的强度进行分析,获得了8种典型工况下前副车架的强度,指出了前副车架易损坏区域,为前副车架的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副车架设计模型的合理性,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某型疏浚车的副车架进行了结构静强度有限元分析和模态分析。根据副车架工况确定副车架的载荷,建立副车架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到副车架恶劣工况下的应力情况和前6阶固有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副车架的最大应力没有超过材料许用应力,固有频率均不在共振范围内,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某SUV前副车架其有限元模型。在6种工况下分别对前副车架进行了强度分析,以及自由工况下的模态分析。对所有零部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据此确定优化设计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轻量化设计。优化之后的前副车架的总质量较之前减重比达到19%。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了强度分析和模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应力值均在屈服应力范围内,模态固有频率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提高其性能的基础上,实现了质量减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某纯电动大七座SUV后副车架采用铝合金材质的设计需求,采用了结构设计、多体动力学分析以及结构强度分析,三者联合的设计手段。首先利用结构设计软件正向设计铝合金后副车架结构,然后通过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提取车辆特殊工况载荷,最后经结构强度分析软件对铝合金后副车架进行强度校核,最终评估该铝合金后副车架结构设计满足强度要求。本文展示新型铝合金后副车架结构的同时,也为该类零部件提供行之有效的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14.
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在优化软件的协助下,应用镁合金AZ91D,对某燃料电池汽车原副车架进行结构优化和重新设计.对新设计的副车架进行校核,经过分析得出,新副车架在轻量化的同时各项性能都较原件有很大的改善,为燃料电池汽车的进一步轻量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TY型重型自卸车主副一体式车架有限元模型,通过稳态力学分析发现该车架整体强度过大,对车架结构进行了轻量化优化设计。该优化模型以车架部件的板厚为设计变量、以车架的总质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车架的强度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了多工况下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车架进行刚度对比分析,在保证整体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优化后的车架比原车架质量减轻9%,取得了良好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限元技术的轿车副车架耐久性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对轿车底盘的典型零部件一副车架,应用MSC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耐久性疲劳分析,得到了副车架的应力分布及疲劳计算结果。通过分析和试验,能对副车架的结构优化提供基础,进而提高仿真计算在副车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OptiStruct的电动轿车副车架的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从燃料电池轿车副车架质量冗余问题,从轻量化研究入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了结构分析,采用铝合金材料,对某燃料电池汽车副车架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对新设计的副车架进行了校核.分析结果表明,新副车架在轻量化的同时,各项性能都较原件有很大的改善,该方案为燃料电池汽车轻量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强度与模态灵敏度分析的轿车前副车架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轿车前副车架的结构特点,建立了前副车架有限元模型。在转弯、制动、垂向冲击和倒车4种工况下对前副车架进行强度分析,然后分析与前副车架有关的各种扰动激励频率对前副车架振动特性的影响。根据长期研究,提出了前副车架结构模态评价原则,依据此原则,得到前6阶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最后确定出轻量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轿车前副车架结构和焊接信息安排不合理,导致车身安装点和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动刚度不足的问题,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采用在悬置安装点周围增加加强件的方式,增加副车架主体的局部刚度;改变车身安装点附近圆管处搭接结构,增加焊缝长度,提升连接强度。利用有限元方法,通过建立以副车架为主体的有限元模型,针对优化前后副车架结构进行动刚度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结构的动刚度值明显高于优化前结构的动刚度值,且满足客户提出的动刚度值需求。  相似文献   

20.
首先采用虚拟路面整车模型动态提载的方法确立了原钢制副车架各硬点在典型工况下的载荷,以此载荷作为铝合金副车架拓扑优化概念设计阶段的载荷输入。在Hypermesh的Optistruct模块对原副车架包络体进行拓扑优化,将体积百分比和加权柔度作为优化响应,以最小化加权柔度为目标,以体积百分比为约束条件,并引入对称约束与制造约束,进行多工况拓扑优化,获得了副车架最佳受力结构。采用材料替换的方法以铝代钢,拓扑优化概念设计后的副车架在不低于原副车架性能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减重1.84kg,轻量化率达11.5%。通过对概念阶段的铝合金副车架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铝合金副车架满足设计要求,此方法对于副车架概念设计阶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