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癫痫口服丙戊酸钠控制不佳,2010年10月28日加用拉莫三嗪片6.25mg,bid,逐渐增加为50mg,bid。2010年11月11日,患者躯干上半部首先出现米粒样大红色斑点,因皮疹不影响正常生活且无其他不适,患者继续按计划剂量服药,1周后皮疹增多逐渐发展成全身红斑,  相似文献   

2.
1 例64 岁男性患者,因癫痫反复发作口服丙戊酸钠(500 mg,bid)及拉莫三嗪(25 mg,qd)进行治疗,30 d 后因发热、皮疹、抽搐、行走障碍入院.骨穿刺结果提示红细胞形态呈巨幼化,予氯雷他定(10 mg,qd,po)及复方甘草酸苷(60 mg,qd,ivgtt),停用拉莫三嗪,改用口服丙戊酸钠(早上750 mg,下午500 mg)抗癫痫,12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服用丙戊酸钠抗癫痫.2 d 后患者皮疹及发热再次加重入院,予甲泼尼龙(40 mg,bid,ivgtt)、氯雷他定(10 mg,qd,po)及复方甘草酸苷(60 mg,qd,ivgtt),停用丙戊酸钠改用苯巴比妥钠(100 mg,bid,im)抗癫痫治疗,20 d 后改为苯巴比妥钠(30 mg,bid,po),期间患者发热及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于第22 天出院.  相似文献   

3.
1例16岁男性患者因诊断为症状性癫痫(2017年7月)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0.5 g,2次/d;因出现发愣症状,于2018年7月18日加用拉莫三嗪片,经过2个月后加量至100 mg 2次/d。约第155天,患者双侧足踝、面部出现针尖大小红色斑点。停用拉莫三嗪,继续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1周后面部大面积出现丘疹、红斑及渗出,伴有肿胀,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大量红色斑疹,诊断为药源性皮疹入院,给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后,皮疹消退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4.
王捷 《中国药业》2012,21(7):92-92
患者女,37岁,因患"双相情感障碍"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片0.2~0.4 g、每日3次治疗.2010年9月6日来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次日医师给予拉莫三嗪(商品名为利必通,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批号为ZJ0083)晚12.5 mg口服,服药13 d后改为早12.5 mg、晚12.5 mg 1:3服.服药第18日开始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无皮疹,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药动/药效(PK/PD)理论应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化拉莫三嗪的儿童给药方案。方法依据已发表的拉莫三嗪儿童群体药动学研究资料,分别评估拉莫三嗪在21种给药方案下各运行蒙特卡洛模拟10 000例次可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css)值及其概率分布,进而找出拉莫三嗪在212岁患儿中的最优维持给药方案。结果拉莫三嗪单药治疗(2.5 mg·kg-1·次-1,bid)、拉莫三嗪(1.0 mg·kg-1·次-1,bid)+丙戊酸、拉莫三嗪(3.5 mg·kg-1·次-1,bid)+酶诱导剂、拉莫三嗪(2.0 mg·kg-1·次-1,bid)+丙戊酸+酶诱导剂方案下患儿css分布于治疗窗(2.512岁患儿中的最优维持给药方案。结果拉莫三嗪单药治疗(2.5 mg·kg-1·次-1,bid)、拉莫三嗪(1.0 mg·kg-1·次-1,bid)+丙戊酸、拉莫三嗪(3.5 mg·kg-1·次-1,bid)+酶诱导剂、拉莫三嗪(2.0 mg·kg-1·次-1,bid)+丙戊酸+酶诱导剂方案下患儿css分布于治疗窗(2.515.0 mg·L-1)内的中靶概率(PTA)最高,分别为89.21%、76.61%、76.03%和81.22%,且css高于治疗窗的PTA最小,分别为7.78%、9.97%、8.00%和9.73%,上述为最优给药方案。拉莫三嗪单药治疗(10.0 mg·kg-1·d-1)、拉莫三嗪(5.0 mg·kg-1·d-1)+丙戊酸、拉莫三嗪(15.0 mg·kg-1·d-1)+酶诱导剂和拉莫三嗪(10.0 mg·kg-1·d-1)+丙戊酸+酶诱导剂方案下css高于治疗窗的PTA>40%,超过上述剂量不应推荐。敏感性分析表明在排除给药剂量的影响后,合并用药是影响拉莫三嗪稳态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应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了拉莫三嗪在不同给药方案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拟合结果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癎复发后,比较添加卡马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癎效果.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131例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癎复发患者,进行卡马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以治疗前3个月癫癎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 应用卡马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6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72.6%和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7.1%,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7%.结论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癎复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应用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70例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经丙戊酸治疗无效)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即首先给予拉莫三嗪、丙戊酸联合治疗,之后转变为单纯给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分别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对患者拉莫三嗪血药浓度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联合用药阶段患者体内拉莫三嗪血药浓度显著高于单药治疗阶段,两阶段患者体内药物血药浓度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阶段患者治疗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单药治疗阶段(74.28%),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应用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有效血药浓度、剂量与疗效三者之间关系以及和/或丙戊酸等其它抗癫痫药合用时的相互影响。方法:83例患者分为3组,即拉莫三嗪组、拉莫三嗪+丙戊酸组及拉莫三嗪+丙戊酸+其它抗癫痫药组。拉莫三嗪的起始剂量拉莫三嗪组为2mg/(kg·d),联合用药组为0.2mg/(kg·d),丙戊酸成人起始剂量为负荷量。结果:联合用药组中的部分病例拉莫三嗪剂量高于国外推荐剂量。当拉莫三嗪剂量在2~7mg/kg、血药浓度在1~6mg/L,丙戊酸的剂量在4~28.19mg/kg、血药浓度在37.46~113.79mg/L时,癫痫有效控制率在67.6%~86.4%之间。结论:国外推荐的拉莫三嗪有效血药浓度及与其它抗癫痫药合用时的剂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9.
<正>10.17癫痫(续)[处方5]拉莫三嗪片25mg每日1次口服丙戊酸钠片0.2g每日3次口服适应证:难治性癫痫。分析:拉莫三嗪是具有弱抗叶酸活性的三氮杂苯类化合物,抗癫痫作用为剂量依赖性,通过阻滞电压敏感性钠通道,稳定细胞膜,阻止谷氨酸等兴奋神经介质释放,抑制皮质运动环路、额前皮质,对边缘系统有促进作用,临床上对部分性发作和继发性全身发作极为有效。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拉莫三嗪。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2/3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67%(29/30),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癫痫部分性发作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癫痫部分性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托吡酯口服致小儿反复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5岁。于2001年4月因癫痫大发作口服丙戊酸钠50mg,tid。1个月后患儿再次癫痫发作,遵医嘱加服托吡酯(妥泰)12.5mg,bid;并逐渐加量至50mg,bid;丙戊酸钠减量至50mg,bid。  相似文献   

12.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癫痫患者随机均分为拉莫三嗪组(治疗组)与丙戊酸钠组(对照组),利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于治疗前、用药3个月及用药6个月后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治疗组在用药3个月及用药6个月时与用药前比较,MMSE分值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在用药3个月及6个月时与用药前比较,MMSE分值明显下降。结论:丙戊酸钠对患者认知功能有影响,而拉莫三嗪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癫痫病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癫痫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控制率为37.3%(2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3%(9/59),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5%(5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43/59),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癫痫病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的效果显著。但是,考虑到癫痫发病类型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按照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以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首次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拉莫三嗪组和丙戊酸钠组各43例,分别给予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拉莫三嗪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2%,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丙戊酸钠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6.74%,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拉莫三嗪首次治疗小儿癫痫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老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癫痫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小剂量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独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常规剂量组采取常规剂量丙戊酸[20~30 mg/(kg/d)]联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小剂量组采取小剂量丙戊酸[10~15 mg/(kg·d)]联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3个月内与治疗后3个月内的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三组治疗前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三组的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后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且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 12%、91. 18%,高于对照组的70. 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治疗前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三组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常规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后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与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 82%、11. 76%,低于常规剂量组的29. 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并改善脑电图,疗效优于丙戊酸单药治疗,其中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可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双相抑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拉莫三嗪治疗,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复发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Y-BOCS及HAM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半年、1年、3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莫三嗪用于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抑郁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治疗后的远期复发率,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单纯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0.51±0.34次/年)明显低于对照组(1.24±0.71次/年),癫痫发作持续时间(2.26±1.14min/次)明显短于对照组(3.45±1.34min/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癫痫,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癫痫的发作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对6个月单药治疗无效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进行添加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使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单药治疗6个月无效的180例TLE患者分别添加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者疗效。结果: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单药治疗6个月无效的TLE患者添加左乙拉西坦或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后发作频率有明显降低,其中左乙拉西坦较丙戊酸钠疗效更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单药治疗6个月无效的TLE患者,添加左乙拉西坦疗效优于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癫痫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病例均来自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取丙戊酸治疗,治疗组35例采取丙戊酸+拉莫三嗪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较对照组(71.4%)更高,癫痫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更少,癫痫持续时间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8.6%)较对照组(31.4%)更低,统计学分析显示P <0.05。结论对癫痫患者给予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拉莫三嗪致重症剥脱性皮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8岁,因躁狂发作,6个月来彻夜不眠,每天休息时间2h左右,于2009年3月2日入某基层精神病院门诊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常规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体格检查无异常。治疗:给予拉莫三嗪片50mg,每天2次,口服;丙戊酸钠片0.2g,每天2次,口服;阿普唑仑0.4mg(中午)、0.8mg(晚上),口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