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牙周炎伴有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分析慢性牙周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无冠心病史慢性牙周炎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8例;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记录牙周指数: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研究两组之间牙周指数的关系;采集龈下菌斑,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5种常见牙周致病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拟杆菌(Bf)和齿垢密螺旋体(Td),分析两组细菌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之间牙周指数BOP、PD、A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实时定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g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i、Bf及Td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有冠心病的牙周炎患者,其牙周指数均较无冠心病史牙周炎患者严重;龈下菌斑中Pg含量高的牙周炎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48例细菌性阴道炎和47例阴道健康患者.采集其阴道分泌物和牙周龈下菌斑,通过DNA提取和二步PCR的方法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sdenticola,T.d)、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nigrescens,P.n)、微小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P.m)、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和直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rectas,C.r)在其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记录社区牙周指数规定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结果 实验组的牙周病患病率、PLI、BOP和CA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在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均检测出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T.d在实验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7种微生物在2组之间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牙周病患病率较高;8种牙周致病菌可能是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常驻菌群.T.d感染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4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龈上洁治,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查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PPD、CAL、SBI、PLI牙周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各项牙周指标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6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牙周基础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在较短时期内可使大多数位点临床指标保持稳定甚至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在基础治疗辅助米诺环素治疗慢性牙周炎前后,实时定量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占总细菌构成比。方法收集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根据随机、自身对照的原则设计分组:未用药侧和药物侧(药物侧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袋内放置盐酸米诺环素)。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时各项临床指标,并提取牙周袋内菌斑,应用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对龈下菌斑进行定量检测,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Pg构成比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均为68%,两组治疗后1个月未用药侧30%、药物侧28%;3个月时Pg构成比未用药侧24%,药物侧22%,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用药侧与未用药侧Pg构成比治疗后3个月均低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侧治疗后1、3个月与未用药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Pg构成比与临床指标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牙周附着水平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牙周病患者经基础治疗后能够减少龈下菌斑中Pg的构成比,而且可以在3个月内保持疗效,其中牙周基础治疗起关键性作用,盐酸米诺环素辅助用药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孙林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3):530-531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教育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患有牙周病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和术后口腔健康教育,对照组40例单纯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复查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其牙龈指数(GI)、牙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附着丧失(AL)、牙齿松动度(TM)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各项牙周指标与其基线比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术后3、6个月其各项牙周指数与基线比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腔健康教育可有效维持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术后维护期配合中草药牙得安牙粉控制牙周炎效果.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将115例慢性成人牙周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牙得安复方中草药牙粉加基础治疗(实验组)57例,普通牙膏加基础治疗(对照组)58例,观察实验前、维护期1个月、6个月相比牙周临床指标(PLI、SBI、PD、AL、MD)变化.结果 (1)实验组的牙周临床指标术前与术后维护期1个月、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牙周临各项标术前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周临床指标术前与术后维护期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维护期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术后维护期内用中草药牙得安牙粉控制牙周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牙间隙刷和冲牙器对牙周维护期患者菌斑控制的效果。方法84例牙周维护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牙间隙刷组:Bass法刷牙并使用间隙刷;冲牙器组:Bass法刷牙并使用冲牙器。分别检测84名患者6周,3个月和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 ,QPI ,PD )。结果两组患者在各检测时期牙周指数(GI ,QPI ,P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冲牙器和牙间隙刷对于中重度牙周病患者的牙周维护期均具有良好的控制菌斑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金栀洁龈含漱液配合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牙周基础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金栀洁龈含漱液进行牙周袋冲洗,对照组采用3%双氧水进行牙周袋冲洗。观察2组治疗后5周复诊时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等牙周指数改善情况,并检测患牙龈沟液中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结果治疗5周后,2组牙周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SBI、PD、AL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且龈沟液中IL-6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栀洁龈含漱冲洗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牙周指标,并能降低患者龈沟液中IL-6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潜艇艇员长航前后牙周状况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78名核潜艇艇员,于长航前后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颊侧龈沟底部采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7种牙周可疑病原菌,比较枪出率.结果 与长航前相比,长航后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BOP)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长航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中间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有增加(P<0.05).结论 核潜艇艇员长航可引起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了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牙周炎患者的42颗患牙为实验组(B2+group),无携带该等位基因牙周炎患者的40颗患牙为对照组(B2-group)。收集两组患牙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和检出量(CFU/g)。【结果】(1)在同一观察时间点,两组的临床牙周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基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0.05)。(3)基础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检出率和检出量明显下降(P〈0.05)。(4)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和检出量较1个月均有上升,且实验组的BPAR检出率和检出量均较对照组高(P〈0.05)。(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的检出率基本回复基线水平;而实验组的真杆菌、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1)对于PD≥6mm的牙周炎患牙,基础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牙周可疑致病菌。(2)基础治疗前后,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患者的牙周深袋处都可检出有更多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龈下冲洗方式对合并梅毒的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10例合并梅毒的牙周炎患者(含5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龈下刮治后,采用含有0.2%甲硝唑液的传统冲洗器对患牙进行冲洗。实验组采用超声龈下刮治,同步采用0.2%甲硝唑液进行冲洗处理,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7d后的菌斑指数(PL)、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SBI)四项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PL、SBI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治疗后PL、AL、PD、SBI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治疗合并梅毒的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良好,明显优于传统超声龈下刮治后冲洗器给药的冲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后对患牙各项牙周指数及两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比较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前和修复6个月后患者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同时用PCR检测患牙龈下菌斑中Pg、Aa阳性率的变化。结果: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后六个月,患牙PLI与修复前无差别,但患牙PD加深,GI、SBI较修复前增加。患牙龈下菌斑中Pg阳性率较修复前增高,Aa的阳性率与修复前无差别。结论: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后对患牙各项牙周指数有影响,患牙龈下菌斑中Pg的阳性率增高,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可能成为后患牙继发牙周组织病变的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龈下冲洗方式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度及重度牙周炎患者23例(共88颗)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超声龈下刮治后冲洗器给药治疗,试验组给予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菌斑指数(PL)、探诊出血指数(SBI)各数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治疗后菌斑指数(PL)、探诊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各数值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价金匮肾气丸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牙周病病例,经中医辩证诊断为肾气亏损;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进行一次全口龈上、龈下超声波洁治后,先以金匮肾气丸汤剂每日1剂,2次/d,煎服2周,后以丸剂桂附地黄丸口服,每次8丸,2次/d,2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B组单纯进行一次全口龈上、龈下超声波洁治。疗效测定分别于治疗前(基线)、疗程结束后4周、12周复诊分别检查记录每个受检位点的①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②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③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D)、④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⑤探诊出血(bleeding onp robin,BOP)牙周检测临床指标。结果 A组疗程结束后4周、12周的PLI、SBI、PD、AL、BOP疗效测定分别与治疗前(基线)对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匮肾气丸治疗牙周病短期疗效良好,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琴男  ;赵翚  ;麻健丰 《浙江医学》2014,(15):1304-1306
目的:探讨载入奥硝唑的壳聚糖膜对牙周炎患牙的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65例(76颗患牙)。其中采用载药壳聚糖膜治疗33例(38颗患牙,观察组),采用常规奥硝唑药膜治疗32例(38颗患牙,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第0、2、4、6、8、12、24、48周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结果载药壳聚糖膜组患牙的SBI、PD、AL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第2、4、6、8、12、24、48周均较治疗后第0周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牙的SBI、PD、AL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第2、4、6、8、12、24、48周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载药壳聚糖膜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疗效强于奥硝唑药膜。  相似文献   

16.
周文华 《河北医学》2014,(11):1868-1871
对比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器对牙齿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牙周健康指标包括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出血指数(SBI)和菌斑指数( PLI)。结果:两组患者矫治1、3、6个月后GI、SPD、SBI、PLI等牙周指数与矫治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其中对照组GI、SBI、PL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F=2.770、3.590、3.788,P<0.05),且高于试验组外(P<0.05),但试验组各指标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PLI在治疗1、3、6个月时分别高于试验组( 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会损伤患者牙周组织,患者佩戴期间口腔卫生清洁方便可能是对牙周组织健康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正畸方法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并完成随访的53名患者,分别检测其戴入矫治器前,戴入后第1、3、6个月以及拆除前、拆除后1、3个月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四项牙周临床指标。结果 PLI、SBI、PD指数均随治疗时间呈上升趋势,第1个月PLI、SBI上升幅度最大,并于拆除前达到最高。治疗第1个月PLI、PD与治疗前尚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6个月时,PLI、SBI与治疗前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拆除矫正器后,PLI、SBI、PD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基本在6个月时恢复到治疗前水平,而且PLI指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所有患者均未检测到附着丧失。结论固定矫治器治疗虽然在治疗期内会造成牙菌斑堆积、牙龈肿胀等不同的牙周不良反应,但不会对牙周组织产生永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乓畸治疗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成人牙周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9月一2011年8月治疗的86例成人牙周病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在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正畸治疗,B组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二组患者在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出血(BOP)、牙周探诊深度(PD)、平均附着丧失(AL)以及咀嚼效能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经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后,A组的PD、AL、PLI、SBI、BOP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咀嚼效能为(83.22±2.59),明显高于B组(70.96±3.67),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成人牙周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牙齿的稳定性增加,明显提高了其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