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工业浓缩钛液为原料,采用外加晶种水解工艺制备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考察了晶种不同添加量对水解率、一次团聚粒子、煅烧二氧化钛晶体形貌以及一次团聚粒子粒径与颜料性能亮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水解晶种添加量为钛液所含二氧化钛质量的3.0%时,硫酸氧钛的水解率高达95.4%,一次团聚粒子粒径约为43 nm,煅烧二氧化钛呈短圆柱状,此时亮度为94.4。说明外加晶种在引发硫酸氧钛水解的同时,影响原级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一次团聚粒子的平均粒径,并影响了一次团聚粒子的再团聚,从而降低了一次团聚粒子的再团聚倾向。在此条件下,煅烧后二氧化钛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更为均匀,进而提高了煅烧二氧化钛的亮度,改善了其颜料性能。  相似文献   

2.
硫酸氧钛液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硫酸氧钛为原料,液相法在水醇体系中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硫酸氧钛浓度、反应温度、体系pH、煅烧温度等因素对纳米粒子生成及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检测,证明实验获得的产物为粒径20~40nm的锐钛型二氧化钛。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可控制纳米二氧化钛粒径及尺寸分布。工艺流程简单,制备成本低,易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熔盐法对含钛高炉渣进行高效分解并提取含钛组分,利用含钛滤液为原料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对熔盐分解含钛高炉渣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研究了碱渣比、熔盐反应温度及熔盐反应时间对钛组分浸出率的影响和pH及水解温度对二氧化钛产品纯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炉钛渣在氢氧化钠熔盐中反应生成钛酸钠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确定了最佳的碱渣比为3:1,最佳熔盐反应温度为500℃,最佳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钛元素的浸出率为99.8%。得出较佳的水解pH范围为0.1~0.2,最佳水解温度为100℃。实验中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球形度好,粒度大小均匀且分散性好,颗粒直径为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4.
控制钛氧有机物水解条件合成稳定的纳米二氧化钛胶体,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该胶体的胶粒为锐钛矿型晶体,晶粒大小约12nm。将制得的纳米二氧化钛胶体喷涂于陶瓷表面,经焙烧处理得到陶瓷基纳米二氧化钛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气相光催化反应实验显示,陶瓷基纳米二氧化钛膜由致密的球形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组成,光照下具有好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光诱导亲水性,其光催化分解有机物的反应属于动力学一级反应。此陶瓷材料拥有良好的自洁净功能和光诱导亲水性。  相似文献   

5.
纳米二氧化钛的气相合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TiCl4氢氧焰水解法、TiCl4气相氧化法、钛醇盐气相氧化法、钛醇盐气相水解法和钛醇盐气相热解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钛的技术进展。气相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钛的研究热点是工艺参数、反应物的混合方式、添加剂、外加电场和反应器型式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用计算流体力学、反应动力学与气相颗粒形成模型相结合来模拟过程和改进反应器设计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研究领域。TiCl4气相氧化法由于其具有经济、环保和生产工艺的柔性等优点而最具竞争力。控制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形态、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和晶型组成以及防止反应器壁二氧化钛结疤是气相法规模化生产纳米二氧化钛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钛酸正丁酯作为钛源,乙醇作为反应溶剂,同时加入水解抑制剂盐酸来制备微、纳米级的二氧化钛,通过控制溶胶凝胶过程中的反应参数来考察不同粒径二氧化钛的合成方法,并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物的粒径进行了表征,最终确定制备符合条件粒径的二氧化钛粒子的最优配比和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影响钛盐水解制备二氧化钛纳米晶粒大小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钛盐水解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原理 ,分析了影响纳米二氧化钛晶粒长大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溶液的 pH值、絮凝剂、分散剂以及陈化和搅拌时间、煅烧温度等。通过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可以获得所需的纳米晶粒  相似文献   

8.
据《AdditiceforPolymers》1998,NO11,P8报道,美国杜邦(DuPout)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超细二氧化钛(TiO2)粒子生产工艺,粒子特点为光学上透明,但仍保持对紫外线辐射的阻隔性。生产工艺由该公司特殊化学集团独立环发,用氨基草酸钛作为起始化合物,采用水热(hydIDth。DiaO工艺,仅生成金红石型粒子,不象其他工艺生成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二氧化钛的混合物,另外不需再进行锻烧,假烧阶段要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会生成二氧化钛聚集体,降低二氧化钛粒子的透明性。用这种工艺生成的超细二氧化钛粒子大小分布均匀,不大于100纳米(urn人…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重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研究了运用多重乳液法制备二氧化钛的现实意义。将钛酸四正丁酯以一定比例溶于外油相中,再加入一个水包油的微乳液内相,生成O/W/O型多重乳液体系,钛盐在水相中水解形成空腔状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用X光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得知产物为锐钛型纳米TiO2,并进行了紫外一可见吸收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吸收带有一定程度的蓝移,即表明纳米颗粒变小,纳米尺寸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纯二氧化钛(Ⅰ)的制法包括使四卤化钛(Ⅱ)与硫酸反应,水解所生成的硫酸氧钛(Ⅲ)的溶液,并将水解产品煅烧。此法的新特  相似文献   

11.
以Sol-Gel法及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利用XRD进行了表征,以太阳光为光源,通过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反应,考察了两种方法所得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锐钛矿型TiO2具有更小的粒径,而通过溶胶-凝胶制得的样品为混晶型TiO2,对亚甲基蓝降解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纳米氧化钛氧化硅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酸钠、硫酸钛为原料,添加乙二醇单甲醚,采用沸腾回流水解法,制备出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复合光催化剂。讨论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复合光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并用XRD、XPS、TEM、BET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复合光催化剂,由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和无定型二氧化硅组成,粒径在10nm左右。  相似文献   

13.
低温控制中和水解法制备纳米TiO_2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Ti(SO4)2为原料,采用低温控制中和水解法制备出了锐钛矿型纳米TiO2粉体。采用XRD和SEM对产品做了表征和分析,并对前驱体晶相的控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温处理锐钛型TiO2可以使其转晶以改变晶型比例,因此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影响TiO2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以该方法得到了可利用可见光的TiO2催化剂,并进行了可见光降解甲基紫的研究.结果表明,在TiO2和可见光共同作用下,甲基紫的光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锐钛型、金红石型和按照转晶的比率混合的锐钛型和金红石型TiO2.5.0小时的照射其降解率即可达到94.2%以上.而相同条件下,采用锐钛型、金红石型和按照转晶的比率混合的锐钛型和金红石型TiO2降解率分别只有55.82%、51.20%和40.47%.  相似文献   

15.
介孔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制备出比表面积高、孔径分布窄的锐钛型二氧化钛粉末,并用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比表面仪、扫描电镜等方法进行表征.以士林大红降解为模型反应,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评价并与商业化产品DegussaP-25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比表面积为149.5m2/g、孔径为3.92nm、晶粒尺寸为9.6nm、团聚体为100~200nm的锐钛型二氧化钛粉体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表面平整、致密的TiO2薄膜,并且通过热重分析仪(TGA)、X射线衍射仪(XRD)、衰减全反射红外线光谱分析仪(ATR 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量仪等研究TiO2薄膜的晶相、组成和表面的微观结构、润湿性。利用TiO2薄膜表面部分覆盖的十八烷基三氯硅烷自组装单分子层在紫外光照下的降解来研究其光催化性能,并且用水在该薄膜上的接触角的变化来表征十八烷基三氯硅烷的降解量。研究结果表明:TiO2薄膜具有很低的粗糙度,透明的锐钛矿相薄膜在较弱的紫外光照强度下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在自清洁和光学薄膜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TiO_2纳米薄膜微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钛酸丁酯Ti(OBu)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普通钠钙玻璃表面制备了TiO2纳米薄膜,用XRD、UV-VIS等技术对薄膜微结构及紫外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选用食用油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对TiO2薄膜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探讨了退火温度对薄膜晶相结构及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450℃退火处理的薄膜呈锐钛矿和金红石型混晶结构,锐钛矿相平均晶粒尺寸为28.8 nm,金红石相平均晶粒尺寸为40.4 nm,700℃退火后为纯金红石相。焙烧温度在450—490℃光催化活性较为理想,480℃附近光催化活性达到最高。涂膜层数增加,光催化活性增强,8层膜的光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以草酸钛钾为钛源,利用一步免模板法在水热条件下制备出二氧化钛空心球,其形成机理建立在由里及外的“Ostwald ripening”理论上.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研究了二氧化钛从亚稳相逐渐向稳定相的锐钛型二氧化钛空心球转变的过程.结合SEM的观察发现二氧化钛由光滑的固态粒子逐渐转变为表面为纳米棒状的二氧化钛空心球,TEM证实了所制备的空心球的直径约为1微米,单晶衍射图案(SAED)表明棒状晶体沿[001]面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