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叶部乳管系与橡胶苗期产量预测的关系。观察到叶片主脉乳管与侧脉乳管相通;叶片主脉乳管数由叶基向叶尖逐渐减少;侧脉乳管数由近主脉一端向叶缘逐渐减少;叶片中部的侧脉乳管数较多,然后向叶基和叶尖逐渐减少。相对来说,侧脉乳管和小叶柄乳管个数与其成龄芽接树的产量之间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小叶柄皮层乳管数与其成龄芽接树头5年产量之间呈显著相关(r=0.4048)。韧皮部乳管数与其成龄芽接树头5年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r=0.4888)。假髓乳管数与其成龄芽接树头5年产量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苗期产量预测方法对未知产量品系的3龄胶树进行产量预测,结果如下: 用“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80%,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10%;3龄幼树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42,r=0.5559~**)。用“叶脉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为63.6%,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8%;3龄幼树叶脉胶等级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亦呈极显著相关(n=42,r=0.5218~(**))。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未知产量品系苗期产量预测方法的准确度,试验结果如下:“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77.8%; 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4.7%;3~6龄幼树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72,r=0.6521**).“叶脉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为63.6%;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8%;3龄幼树叶脉胶等级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亦呈极显著相关(n=42,r=0.5218**).  相似文献   

4.
巴西橡胶树是多年生的高大乔木,选育种的周期长,因而。研究产量早期预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个方法在苗期阶段解决,将能缩短育种周期,节省土地和劳力,使有希望的无性系较早地推荐于生产。试验材料为一年生的芽接苗。用几种预测方法分析了苗期和成龄期的产量相关,发现: (1) “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80%以上,误选率低子5%。一年生苗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92,r=0.7961)。 (2) “叶脉胶法”高产品系选对率接近50%,误选率为2.2~8.8%。一年生苗叶脉胶等级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92,r=0.5268)。 (3) “比叶重法”和“蜜腺胶法”的精确率都不及上述两种方法。产量苗期预测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1) 叶片是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一年生芽接苗的小叶柄胶值与其叶片同期的净光合强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57,r=0.5959)。 (2) 一年生芽接苗的小叶柄和侧脉乳管数量与其成龄芽接树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准。 (3) 一年生芽接苗与其成龄芽接树以及成龄芽接树与其实生母树的小叶柄胶值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准,同时一年生苗的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产量的相关系数也达到极显著水准。 (4) 小叶柄胶值、侧脉及中脉乳管数量的遗传力较高。 (5) 叶片中的乳管数量、叶面积和厚度一俟叶片稳定后基本不变。在越冬前,首先用“叶脉胶法”初选,然后用“小叶柄胶法”进行决选。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5种产量早期预测方法对1~4龄橡胶无性系苗产量预测的准确度。 (1) “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93.6%,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3.4%。一龄苗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的平均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100,r=0.8071)。 (2) “叶脉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为78.7%,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3.4%。一龄苗叶脉胶等级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平均产量呈极显著相关(n=100,r=0.7853)。 (3) “33月龄苗试割法”和“4龄苗试割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均在70%左右,低产品系的误选率在10%以上。而33月龄试割法的误选率还比4龄试割法约高8%。它们的试割产量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平均产量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准,分别为r=0.4325(n=98)和r=0.5681(n=89)。 (4) “刺检法”的准确度最低,不适于作苗期产量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高产橡胶芽接树的树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数年来的观测表明,在生产实践中出现有少量的植株(称其为"超高产橡胶芽接树"),其单株产胶量约达当地普通橡胶芽接树平均单株产胶量的15~20倍.为了探索这些超高产芽接树高产的原因.对砧木为无选择种子砧木,接穗为PB86的树干割线上10 cm背面的树皮和输导根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橡胶芽接树树干有输导功能韧皮部的厚度、幼嫩乳管列数、总乳管列数、幼嫩乳管列占总乳管列比例、乳管口径和筛管口径均显著大于普通芽接树.特别是超高产芽接树有输导功能韧皮部乳管列数与有输导功能韧皮部细胞层数的比值显著大于普通芽接树;另外,超高产橡胶芽接树输导根的皮层薄壁细胞厚度和皮层薄壁细胞层数显著小于普通芽接树,而导管口径却显著地大于对照(普通芽接树),这表明超高产橡胶芽接树形成层分化为乳管的能力、营养物质和水分运输能力都强于对照株.  相似文献   

7.
巴西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的次生乳管是天然橡胶合成和贮存的主要组织,次生乳管列的多少与胶乳产量密切正相关。割胶是天然橡胶生产中的核心环节,是当前获得天然橡胶的唯一途径,而割胶伤害能诱导次生乳管分化。采用碘-溴染色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预割前后1981’IRRDB野生种质成龄树的树皮结构,对不同种质预割前后黄皮层和水囊皮区域的乳管列进行统计,并分析新分化的次生乳管列。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85份8年生野生种质在自然条件下的乳管分化能力普遍较弱,黄皮层和水囊皮中成列的次生乳管数量均较少,2个部位合计乳管列数普遍低于8列。预割后不同种质水囊皮中次生乳管列数普遍增多,但黄皮层尚无明显变化。根据伤害诱导分化新的次生乳管列数的多少,将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能力由低到高分为1、2、3级,分别对应于新分化乳管列数为少于2列、2~3列(含2列)、3~4列(含3列)。在85份种质中,对应1级57份、2级23份、3级5份的种质,所占比例分别为67.06%、27.06%、5.88%,可见,诱导分化次生乳管能力强的种质占比较低,大部分种质为1、2级乳管分化,3级分化能力的种质极少。被诱导新分化次生乳管的能力与种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分化能力有关,尤其是高乳管分化能力的种质通常在自然条件下也有较强的分化乳管的能力。通过预割判断乳管分化能力不仅为野生种质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也为橡胶树高产育种以及早熟、晚熟品种的早期预测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的乳管列数目与橡胶产量密切相关。为了建立成龄橡胶树乳管分化的调控技术,笔者采用实验形态学的手段,研究季节、采胶和外源茉莉酸对成龄橡胶树乳管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南岛自然条件下,乳管分化开始于6~7月份,在11月~翌年的5月没有乳管分化;割胶包括正式割胶前的预割能显著提高橡胶树形成层分化乳管的能力,其影响的范围相当大;外施茉莉酸对未开割树和割胶树的乳管分化都有促进作用。这些知识对于发展高效合理的采胶技术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然橡胶产量是通过测量割胶收集从次生乳管中流出的胶乳而得到,具有连续收获和累进计产的特点,这也是目前橡胶树的产量构成性状难于剖析和橡胶树产量育种周期长且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能力是决定橡胶产量的关键因子之一,通过对幼树的次生乳管分化能力进行早期预测对于缩短橡胶树产量育种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验形态学技术,以不同树龄和不同次生乳管分化能力的橡胶树种质为材料,系统地分析机械伤害、割胶和茉莉酸类物质处理对其次生乳管分化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割胶处理相同种质的二年生幼树与八年生成龄未开割树,得到次生乳管分化能力的效应是一致的,所以使用二年生幼树就可以较好地区分出橡胶树种质间的次生乳管分化能力差异。因此,割胶处理二年生幼树的方法可以作为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能力的早期评价的有效方法。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橡胶树产胶潜力的早期预测技术,而且为产胶潜力相关分子标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无性系株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是导致产量育种选择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橡胶树的产量主要取决于产胶能力和排胶能力2个因素。树干树皮中的次生乳管数量及乳管细胞内的天然橡胶生物合成效率与产胶能力直接相关。从次生乳管分化和橡胶合成关键因子基因表达2个层面对无性系株间产胶能力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皮最内石细胞群以内次生乳管列数与次生韧皮部厚度的比值具有品系特征;在同一品系中,该比值的株间差异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8 a割龄大树该比值的株间一致性较3 a幼树差,而在3 a幼树中,树高40 cm处该比值的株间一致性比树高100 cm处更好。因此,以3 a幼树树高40 cm处的该比值作为产量育种早期筛选标记较合适。胶乳中MYC1、HRT2基因的表达量在割胶后上调,并且具有品系特征,但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在株间的一致性较差,故在产量育种早期筛选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橡胶树丛枝病及其与褐皮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丛枝病在橡胶树小苗、幼树及开割的实生树或芽接树上均有发生,苗圃小苗和开割树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32%和0.96%。植株罹病后出现丛枝,病枝末端呈不规则的弯曲等畸形症状。病枝经常过早干枯。芽接传病试验结果,橡胶丛枝病潜育期为21个月,芽接传病发病率为22%左右。芽接丛枝病树(4龄)开割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褐皮病干皮。用四环素、青霉素及保01等农药处理离体病枝或药液浸泡芽条,对橡胶树丛枝病的病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橡胶丛枝病嫩枝小叶柄的韧皮部筛管细胞中有典型的类菌原体(MLO)及球形,椭圆形的类立克次氏体(RLO)。MLO大小为78~720nm,RLO大小为390~920nm,限界膜厚度约为20nm。未发现健树上有上述菌体存在。血清学的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树丛枝病与橡胶树褐皮病有亲缘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丛枝病是由MLO和RLO混合侵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而用丛枝病芽片嫁接健康苗木又能引起丛枝病和褐皮病。因此,增殖苗圃丛枝病芽条是大田褐皮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受1991年7一8月两次强台风袭击表观上无严重受害症状(一级风害)而照常采胶的70株第5一6割龄的PR107胶树进行了生理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风力胁迫后,无论表现排胶相对正常与否的胶树,其产量和排胶状态、胶乳性状,乳管代谢强度和抗氧化等生理状况均比受害前年度同期的水平差。本例风害树的排胶线不连续并变窄,冬休和停割效果不明显;其严重度与排胶初速度、乳管堵塞指数、胶乳干胶含量、硫醇和无机磷含量显著相关,这与典型死皮树的生理状况相似。风害次年树干出现裂口证明风力胁迫使一部分产胶机构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当胶树受台风较轻危害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受1991年7-8月两次强台风袭击表现上无严重受害症状(一级风害)而照常采胶的70株第5-6割龄的PR107胶树进行了生理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风力胁迫后,无论表现排胶相对正常与否的胶树,其产量和排胶状态、胶乳性状,管代谢强度和抗氧化等生理状况均比受害前年度同期的水平差。本例风害树的排胶线不连续并变窄,冬休和停割效果不明显;其严重度与排胶初速度、乳管堵塞指数、胶乳干胶含量、硫醇和无机磷含量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巴西橡胶树树干中次生乳管列的多少与胶乳产量密切正相关,而割胶伤害能诱导次生乳管分化。分析不同魏克汉种质成龄树在预割伤害后树皮次生乳管的分化,不仅为不同种质鉴定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成龄大树割胶后次生乳管分化能力提供预测。采用碘-溴染色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种质材料新分化的次生乳管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110份魏克汉种质预割后新分化的次生乳管列数不同,具有明显的种质特征。根据分化次生乳管列数的多少,将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级别由低到高分为1、2、3、4级。在110份种质中,对应1级32份、2级49份、3级24份和4级5份的种质,所占比例分别为29.09%、44.55%、21.82%和4.55%,可见,分化能力强的种质占比较低,大部分种质为2级乳管分化。国外直接引种和国内自主选育的种质在预割诱导分化能力上也存在差异。在110份种质中,国外引种58份种质中对应分化能力1、2、3、4级的种质占比分别为29.31%、44.83%、22.41%以及3.45%;国内选育的52份种质中对应1、2、3、4级的种质占比分别为28.85%、44.23%、21.15%和5.77%;可见,国内选育种质受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能力优于国外引种的种质,尤其是4级分化能力的种质比例明显高于国外引种的种质。不同系列来源的种质乳管分化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国外PB、RRIM和RRIC系列和国内的大岭、海垦和大丰系列表现出较强的乳管分化能力。比较分析2个杂交组合后代的乳管分化情况发现,PB86×PR107的4份子代中次生乳管有3份为3级,1份为4级,后代表现出较强的乳管分化能力;而RRIM600×PR107的6份子代中1级2份,2级2份,3级2份,可见其后代乳管分化能力略差。PB86和PR107后代的乳管分化表现出较强的双超亲现象,可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通过预割判断乳管分化能力不仅为魏克汉种质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也为橡胶树高产育种以及早熟、晚熟品种的早期预测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和国家“双减”方针指导下的东北春大豆田蛴螬防治指标,在沈阳春大豆田 播种后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对大豆死亡株率和大豆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大豆产量(y)与虫口密度(x)呈负相关关系(y =﹣0.0135x﹢0.4232,32>x≥1,r =﹣0.990),产量损失率 (y)与蛴螬虫口密度(x)与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y=3.0051x﹢2.6781,x≥1,r=0.991);x≥4,即虫口密度≥4,产量与产量 损失率均达到显著差异;基于防治收益应大于防治成本的原则,确定了东北春大豆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蛴螬幼虫 的防治指标应为2.33头/m2。不同时期、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危害造成的大豆死亡株率间存在较大差异。每平方米 有1~5头蛴螬为害时,大豆苗期(V1)死亡株率达到48.18%~57.87%,至大豆初花期(R1)大豆死亡株率达到65.67%~ 75.05%,V1期死亡株率远大于V1至RI阶段的死亡株率,因此要加强苗期蛴螬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花生荚果的力学特性是花生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参考因素,而果柄强度和破壳力是花生力学特性的主要指标。本研究以173份花生品种(系)为材料,测定其鲜荚果的果柄强度、荚果破壳力、结实范围、产量和品质等指标,以筛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优异品系。结果表明:173个花生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变异广泛(4.35~11.68N),平均秧-柄脱落力(8.34N)大于果-柄脱落力(7.03N),13个品系在果-柄脱落力和秧-柄脱落力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荚果侧压破壳力>正压>立压,3个方向的荚果破壳力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大花生品种(系)的荚果层高度显著高于小花生品种(系),荚果层厚度在大小花生之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花生荚果的果柄强度来源于果-柄之间的脱落力(r = 0.96,P<0.01);与对照相比,51份花生品种(系)在荚果和籽仁产量上均表现为增产;花生荚果力学特性的15个性状和产量、品质的9个性状分别综合成为5个和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6.73%和80.3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果-柄脱落力、秧-柄脱落力、果柄脱落率、成熟荚果果柄强度、未熟荚果果柄强度是影响果柄强度的主要性状;最终筛选出19个果柄强度适中、增产的花生品种(系),为后续培育适应机械化收获的花生新品种提供优异的育种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