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i S  Chen H  Wang H  Yan H  Pan S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834-837
目的了解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骨髓细胞成分的改变及移植后促造血重建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方法供者应用(研究组)和未用G-CSF(对照组)各12例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研究组供者接受G-CSF(Lenograstim) 250 μg/d 连用7 d后采髓,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植入物造血成分CD+34、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CD+3及亚群的改变,及移植后对造血重建和急性GVHD的影响.结果两组在采集大致相同体积的骨髓植入物中,研究组采集的有核细胞数(TNC),CD+34,CFU-GM和CFU-M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CD+3类同,CD+4减少,CD+8增加(P>0.05),CD+4/CD+8明显减少(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骨髓CD+34和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及CFU-GM与CFU-MK增殖进行分析,显示类似变化的结果.研究组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是16 d(11~23),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7 d(14~25),对照组分别为20.5 d(14~29)和23.0 d(17~32)(P<0.05).研究组无1例发生急性Ⅱ~Ⅳ GVHD,对照组3例发生急性Ⅱ~Ⅳ GVH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应用G-CSF 可促进造血恢复作用,这与增加植入物中CD+34、CFU-GM和CFU-MK数量有关,具有降低急性重度GVHD发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AA和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及G-CSFR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以探讨二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例AA、22例MDS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的表达率.结果 AA组与对照组、AA组与MDS组、MDS-难治性贫血(RA)组与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G-CSFR的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多数重型AA(SAA)患者(3/4)及很少慢性AA(CAA)患者(1/9)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比率小于0.1%.大多数G-CSFR表达率低(<14%)的MDS患者(7/9)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G-CSFR表达率正常(14%~28.9%)的患者(1/6)很少见;G-CSFR表达率高(>28.9%)的患者(3/7)也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骨髓CD+34细胞检测有助于判断AA患者病情及MDS患者的预后,亦可用于鉴别AA和MD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3受体a(IL-3Ra)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原代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AML患者及12名正常人原代骨髓CD34+CD38-细胞中IL-3Ra(CD123+)阳性细胞的比例,了解IL-3Ra蛋白水平表达情况;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3Ra mRNA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表达情况;进而分析IL-3Ra表达情况与AML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33例初诊和复发AML患者CD34+CD38-CD123+/CD34+CD38-及IL-3Ra mRNA RT-P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9例缓解A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初治、复发组(P<0.05).动态随访了13例AML患者,其中6例初发患者缓解者CD34+CD38-CD123+/CD34+CD38-及IL-3Ra mRNA RT-PCR均显著降低(P<0.05);3例缓解后复发者显著上升(P<0.05);4例患者处于缓解状态,CD34+CD38-CD123+/CD34+CD38-无显著表达,RT-PCR未检测到IL-3Ra.结论 在初治和复发AML患者,IL-3Ra异常过度表达;AML缓解期IL-3Ra表达降低;提示IL-3Ra过度表达与AML克隆负荷消长相关;临床上可检测该指标以评价AML疗效并判断预后、监测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外周血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其受体(G-CS-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63例初发甲亢患者、22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控制的甲亢患者及43例正常人外周血中G-CSF和G-CSFR的表达水平,分析粒细胞计数与G-CSF水平及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三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甲亢组和甲亢控制组血清G-CS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各组中G-CSF和G-CSFR与白细胞计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甲亢患者外周血中G-CSF水平是升高的,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通过刺激骨髓,加强内皮祖细胞向周围血动员对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新生内膜的效果。方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对照组(n=14)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辛伐他汀组(n=12)及合并使用辛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n=12)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灌胃,辛伐他汀与G-CSF组加用G-CSF100μg/(kg.d)腹腔注射,给药均从术前1周至术后2周。测定损伤血管内皮修复率、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A/MA)、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指数、外周血一氧化氮(NO)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 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内皮修复率增加12.3%,IA/MA减少18.4%、外周血NO含量增加33.9%(P均<0.05);PCNA阳性表达指数降低5.7%(P>0.05);辛伐他汀与G-CSF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8.2%,50.3%,33.9%和37.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可增加外周血CD34 VEGFR-2 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87.6%,合用辛伐他汀与G-CSF则可增加达343.4%(P均<0.05)。结论在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辛伐他汀可以促进损伤血管内皮修复达到抑制新生内膜增殖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涉及加强骨髓中内皮祖细胞向外周血的动员。在辛伐他汀基础上合用G-CSF刺激骨髓,可以使上述效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背景:慢性胰腺炎(CP)病程不可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定向迁移、损伤修复的功能,可能参与CP病程。目的:探讨骨髓干预对L-精氨酸诱导CP病情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6组,三组以L-精氨酸制备CP模型,其中两组分别以白消安和G-CSF预处理诱导骨髓抑制和骨髓动员。其余三组分别腹腔注射白消安、G-CSF和0.9%NaCl溶液。模型制备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的Wright-Giemsa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MSCs细胞CD29+CD44+CD45-细胞比例。结果:骨髓抑制-CP大鼠7 d生存率明显低于骨髓动员-CP大鼠和CP大鼠(50%对100%、100%,P<0.01)。三组CP大鼠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相应非CP大鼠(P<0.01),而血清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差异。骨髓抑制组、骨髓抑制-CP组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骨髓动员组和骨髓动员-CP组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骨髓抑制组CD29+CD44+CD45-细胞比例显著低于骨髓动员组和正常对照组(3.04%±0.89%对11.49%±1.81%、6.45%±1.26%,P<0.05)。骨髓抑制-CP组MSCs细胞比例显著低于骨髓动员-CP组和CP组(1.83%±0.66%对10.93%±1.74%,7.06%±1.60%,P<0.01)。结论:MSCs功能状态与CP病情相关,MSCs在CP时发挥保护作用,促进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周2次CCl4腹腔注射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给予rhG-CSF(200 μg·kg-1·d-1)皮下注射7 d,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测定小鼠体质量、肝重和脾重.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流式细胞仪计数分析肝组织中CD34+细胞,免疫组化法测定Thy-1+表达.结果 治疗组小鼠第8和15天时脾重与肝重比值(15.94%±1.20%和10.52%±0.66%)与对照组(7.14%±1.68%和8.31%±1.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小鼠体质量和肝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时治疗组小鼠白蛋白水平快速上升.第30天时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第30天时两组肝纤维化程度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5.49±2.16,对照组8.74±1.86,P<0.05).治疗组小鼠肝脏组织中CD34+细胞和Thy-1+阳性细胞数在第8天(9.54±2.24和5.10±1.25)和第15天(8.18±1.93和7.53±1.39)时高于对照组(第8天时5.40±0.99和3.25±0.75;第15天时4.46±0.77和3.35±0.86,P值均<0.05).结论 rhG-CSF能促进慢性肝损伤的恢复,将为肝纤维化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方法AMI患者20例按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两组均给予包涵体型G-CSF 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 d,检查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观察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109/L)分别为6.75、28.16、34.93、34.40、38.93、21.85,CD34+细胞(×106/L)分别为6.25、51.10、92.60、109.65、134.69、45.09;<70岁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8.73、28.21、33.67、33.95、32.93、18.71,CD34+分别细胞(×106/L)为9.01、71.79、128.54、268.17、249.51、72.2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动员后第3 d<70岁组外周血中CD34+较≥70岁组有显著增加(P<0.05);≥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显示,在动员后第6 d出现高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行G-CSF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峰值均出现在第6 d,且白细胞与CD3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34 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例AA、22例MDS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CD34 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的表达率。结果:AA组与对照组、AA组与MDS组、MDS-难治性贫血(RA)组与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BMMNC中CD34 细胞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SFR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重型AA(SAA)患者(3/4)及少数慢性AA(CAA)患者(1/9)BMMNC中的CD34 细胞少于0.1%。多数G-CSFR表达率低(<14%)的患者(7/9)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而表达率正常(14.0%~28.9%)的患者(1/6)很少见;表达率高(>28.9%)的患者(3/7)也可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造血干细胞减少是AA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其表面G-CSFR的表达率不是影响AA的主要因素;MDS患者CD34 细胞比率升高是一个预后不良的指标,G-CSFR的检测可部分解释M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件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μ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μg·kg-1·d-1连续5 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 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扣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牛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 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 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 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梗死心肌而积均显著减少,左心室重构均显著改善,存活心肌数量均显著增加,血管新生均增加,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两种途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与皮下注射同样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小型猪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