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圣传 《天府新论》2012,(5):142-149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红色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与国民党白色文化、殖民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斗争,历经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红色文化的发展主线,在第一次飞跃期间,红色文化实现了从由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由区域文化到主导文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在第二次飞跃期间,红色文化坚守公益性宗旨,不断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增添了新内容、具有时代性,实现了时代化。  相似文献   

3.
代艳丽  张力 《学术探索》2014,(9):129-132
中国近代军工文化在军工思想文化上,经历了由"泥古"向"中体西用"再向"古为今用"的变化;在军工器械文化方面,经历了从"轻器、贱武"到"重器、尚武"的变化;在军工战争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屈辱媾和"到"以战止战""以武止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杨柳 《学术探索》2013,(1):136-139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元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一风格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也才能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使之走向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生产、设计出更多的由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牌产品,到那时中国才会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5.
周基琛 《北方论丛》2001,1(4):10-13
作为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保守阵营中的一员,章士钊的文化思想经历了由温和至保守的迁易。从早期在宇宙史观上坚执“新旧调和”的论调,到最终抛出“明农复古”的文化主张,并在文学领域内标举文言、弃绝白话,章氏在构筑自身的保守主义文化理论建构的同时,也完成了心理、知性双重层面上向一名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彻底转变。而他为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明农复古”的文化设计虽是潮流的反动,却亦有其学理上的合理之处,对当前的文化重建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转型,从内在精神上看,它有着较早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中晚期就有了明显的转型迹象;只是在清初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随着西学东渐步伐在晚清的逐渐加大与文人启蒙意识的兴起,传统文人意识逐步消解,文人平民化思想日益形成;所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与文化,在晚清以"救亡图存"为主的近代话语背景下,迅速走上了由渐变到裂变的新文化与新文学之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陈勇 《云梦学刊》2011,32(5):145-147
在对外文化传播当中,要想使国外公众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就必须使其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艺术文化层面。因此,必须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两翼的对外传播体系。同时,国外公众由中国文化引发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现代文化决定的。因此,基于中国现代文化缺乏特色、创新乏力的现实,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和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国年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变革时期。与此相适应,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以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潮,介绍和品评了西方文化,重释和阐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文化为武器推动了社会的改革和民族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黎见春 《天府新论》2004,4(4):79-82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批判斗争 ,这些批判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即 :思想文化的批判围绕中心上作、配合中心工作 ,思想文化的解构与建构交织进行 ,批判的领域由外而内、斗争对象由远及近 ,高层领导介入的群众运动 ,由文艺争鸣、学术讨论始到政治批判、政治斗争终。总结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特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王小盾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41-162,206
高丽乐由雅乐、唐乐、俗乐组成。通常认为前二者来源于宋代的大晟乐和教坊乐,俗乐则是本土音乐部类。但经细致考察,高丽俗乐实有深厚的中国渊源。为此,应在汉文化区的视野中探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问题,把中国音乐向域外的传播,理解为汉文化区内雅俗文化的转化。其中较具规律性的现象是:中国境内的雅俗关系,往往结构性地移植到域外汉文化地区。技术和物质文明较容易跨越文化隔阂,价值的传播则采用潜移默化方式,故在不同年代先后产生的音乐作品中,中国元素由晦而显地保存在自内容至形式的不同层面。区分雅俗的主要标准一是制度,二是语言,因此,俗文化转变为雅文化的主要方式是进入体制,中国文学的雅俗二分在域外往往表现为汉文学、汉文俗文学、国语文学的三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开始“破”中有“立”的转型,一个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得以生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失范现象,影响着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在文化转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批判之后,中国文化的形象日渐地“矮化”和“空洞化”,逐渐疏 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性文化之创造,而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和片断性的残梦旧影。在“欧洲中 心主义”的强力冲击和全面影响下,中国文化的声誉不但在本土一落千丈,就是在西方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转折, 使得中国文化的形象长久以来变得非常微弱和模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国的地位正 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也为其文化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究竟以怎样的“形象”来面对当今的 世界,已成为对中国文化之复兴的重大考验,也孕育着一种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华语电影工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竞争,是电影产品在传播内容上的深化拓展以及思想与美学主题的进一步整合,伴随着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聚合与重构过程。全球化时代,经济与文化高度互动的现实语境,要求通过华语电影产业的品牌化运营,更有效地构造"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的本土文化时空,并能有效拓展东西方互看视阈中的新的文化视野,建构起与大国"身份"和"风度"相符,并具备国际化素质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郭荣丽 《北方论丛》2007,(5):114-117
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代表,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涉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中与西,文化的层次及文化的古今等方面。他沉入到文化的海洋中挖掘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哲学思想,这对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对当今中国文化的构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弘扬传统文化、塑造现代文明为主题,通过对文化精神、文化智慧和道德精华三个层次的分析,着重论述应如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进行挖掘和萃取,塑造出既代表民族秉性和独卓精神又体现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的现代先进文化之“魂”这一现实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曹书文 《晋阳学刊》2005,(4):99-102
由于故事讲述的年代与讲述故事年代时空距离的差异,中国现代家族母题叙事的理性批判与文化眷恋的启蒙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出现了新的变形,即从对家国同构的理性审视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心态的重塑,从父子思想伦理冲突到祖孙精神性格的一脉相承,由对家族制度激进的革命批判到辨证的文化反思,当代家族小说在继承现代家族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