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掌握2007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7年未查出当地病人、病畜和输入性传染源:监测村查出有螺面积1730m2,活螺平均密度0.04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尚有残存钉螺.仍应加强监测点的螺情和传染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2006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06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2005年监测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畜),但流动人口监测发现1例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螺情监测有螺面积2 260 m2,活螺平均密度0. 099 1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0.690 3%,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不仅有残存钉螺,而且存在输入性传染源,极易引起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必需加强本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在绵阳市万和村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血吸虫螺情及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0,家畜平均感染率2.5%,全村有螺面积11120 m2,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1年绵阳市万和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群病情稳定,但有家畜感染,应加强家畜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2005-2014年血吸虫病疫情动态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4年蒲江县长秋乡古佛村监测点进行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2005年钉螺面积147 950 m~2比较,2014年有螺面积下降为0,无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由2.16%减少到0%;未发现病牛。结论蒲江县螺情和疫情得到极大的控制,但该地区血吸虫病疫情仍有反弹的可能,仍需继续加强监测和巩固工作,防止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广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的方法,开展螺情、病情调查。结果 2010年广汉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活螺密0.87只/0.11m2。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水田等环境,分别占有螺面积的87.44%和8.96%,沟渠的钉螺密度最高(0.97只/0.11m2),人群血检613人,血检阳性24人,阳性率为3.92%,未查出粪阳患者,耕牛无感染。结论 2010年广汉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相对较重,未出现急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合溪水库兴建后流域内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方法2012-2015年选择合溪水库北涧入口处煤山镇 新源村作为监测点,按照《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方法,对监测点内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开展监测。结 果2012-2015 年监测点内累计调查167 个环境,面积21.68 hm2,查到有螺条块2 个,面积0.1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12%,活螺密度为0.019 2只/0.1 m2,解剖钉螺37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监测本地居民970人,流动人群8 748 人,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监测黄牛3 0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合溪水库流域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内源 性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消除;应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加大合溪水库流域螺情监测和环境改造力度,有效压缩钉 螺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镇江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择镇江市扬中市石城村和丹徒区三洲村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05-2010年开展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石城村和三洲村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面积、居民血检阳性率分别较2005年下降了98.4%、0、0、71.8%和70.4%、100%、100%、81.5%,2个监测点连续6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结论 镇江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钉螺面积变化不大,下一步应加强江滩有螺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掌握开化县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 为制定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 每年对监测点的螺情、 人畜病情及相关流行因素等开展监测, 收集各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2008-2014年累计发现螺点62个, 有螺面积2.30 hm2 , 活螺平均密度0.023只/0.1 m2 , 螺情呈 下降趋势,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亦未发现本地和输入性血吸虫病人、 病畜。 结论 结论 开化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稳定, 但 仍存在输入性传染源的可能, 仍需重点做好螺情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了解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收集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监测结果。结果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分别为9.86%和0.67%,家畜感染率为1.62%,较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但监测点家畜圈养仅占6.07%。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177.70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7.64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32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5%。结论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病情及螺情均较2007年有所下降;家畜依然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需进一步加强家畜管理,同时应关注螺情监测和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合肥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了解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合肥市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螺情和病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总体螺情稳定,小范围内有波动,2019 年复现钉螺面积 0. 50 hm2,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 2018 年的最高 0. 27%降至 0,五年来均无当地感染病例;未发现血吸虫阳性家畜。 结论 2016—2020 年,合肥市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局部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2006年浙江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6年白石镇小白石村监测点未查出当地新感染的病人与家畜,但在常山县查出1例输入性急性病例。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2260m2,活螺平均密度0.10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存在残存钉螺,常山县查出输入性传染源,当地潜在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可能,必需加强当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2005-2010年对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石城村疫情监测显示,6年钉螺面积均为16.43hm^2,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仅2007年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81%、0.98%、0.29%、0.28%、0.47%和0.51%;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居民感染率0。连续6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未查出晚期血吸虫病人和血吸虫感染病畜。结果提示,扬中市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加强江滩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2013 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湖北的16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结果 湖北省16 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38%,耕牛全部淘汰,活螺平均密度为0.162 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7.89%,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湖北省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但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5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开展监测点调查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指标。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人群粪检阳性率为1.19%,牛与羊的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1.3%和6.1%;活螺密度1.4155只/0.11m~2,阳性螺密度0.0035只/0.11m~2。结论农业生产仍是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方式,而有效控制易感地带阳性螺密度和流行区家畜血吸虫病是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此外,需要进一步关注晚期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监测数据,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5 710.94 hm2,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5.69 hm2;共调查2 094 553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0.62%,活螺平均密度0.025 4只/0.1 m2。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为最高;钉螺主要分布在塘堰、滩地、水田、沟渠、旱地等环境,以及水稻、旱地作物、杂草、树林等植被环境中。3年间监测点有螺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捕获总螺数、捕获活螺数、钉螺复现面积等螺情监测指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回升明显,需继续加强综合灭螺措施,有效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势头,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江西省200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开展监测点调查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指标。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人群粪检阳性率为4.55%,活螺密度1.32只/0.11m~2,阳性螺密度0.003 3只/0.11m~2。结论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依然严峻,插花地区草洲小区域的联防联控亟待加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感染的重要因素,渔民、民工、商业服务等高危人群的防治急需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