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重复缺氧对高原汽车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担负喀喇昆仑山运输任务的某汽车部队驾驶员60名,在上高原完成全年运输任务的前、中、后分析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进行有关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上高原前与在高原时比较,P、TPR、η、ALT、PAWP增高,BV、SV、mAP降低,参数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0;在高原时与返回平地后比较,BV增高,参数间差别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急性重复缺氧对机体内血红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的变化。方法:在同一人群中选择某部担负喀喇昆仑山运输任务的驾驶员24人,在高原完成全年运输任务的前,中,后进行Hb,血清总(T-SOD),铜锌,红细胞(RBC-SOD)和尿液(U-SOD)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急性重复缺氧对高原汽车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重复缺氧对高原汽车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择担负喀喇昆仑山运输任务的某汽车部队驾驶员 60名 ,在上高原完成全年运输任务的前、中、后分别用XG -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进行有关血流动力学检测 ;结果 :上高原前与在高原时比较 ,P、TPR、η、ALT、PAWP增高 ,BV、SV、mAP降低 ,参数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在高原时与返回平地后比较 ,BV增高 ,参数间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 ,P、ALT、SV、mAP、TPR、η、PAWP明显增高 ,参数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返回平地后与上高原前比较 ,P、BV、SV、mAP、PAWP降低 ,TPR、ALT、η增高 ,参数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结论 :急性重复缺氧对高原汽车兵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高原汽车兵脂质代谢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汽车兵重复急性低氧应低氧应激过程中脂质代谢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变化;方法:对担负喀喇昆仑山运输任务的某汽车部队28名驾驶员,在完成全年高原运输任务前(海拔1400m处)、全年任务完成一半时(上高原4次 ̄6次,海拔3700m处)及完成全年运输任务后一个月(海拔1400m)检测其血清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B(  相似文献   

5.
高原汽车兵体内Hb和SOD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急性重复缺氧对机体内血红蛋白(H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方法:在同一人群中选择某部担负喀喇昆仑山运输任务的驾驶员24 人,在高原完成全年运输任务的前、中、后进行Hb、血清总(T- SOD)、铜锌(CuZn- SOD)、红细胞(RBC- SOD)和尿液(U- SOD)含量的检测。结果:运输中较运输前Hb 增加非常显著(P< 0.01),RB- SOD、CuZn- SOD和T- SOD、U- SOD的活性降低差异显著和非常显著(P< 0.05和P< 0.01)。运输结束后较运输中Hb 降低均差异显著(P< 0.01),T-SOD、U- SOD和RBC- SOD的活性逐渐降低有非显著和显著差异(P< 0.01 或P<0.05)。运输结束后较运输前的RBC- SOD、T- SOD、CuZn- SOD、U- SOD活性降低相差非常显著(P< 0.01),而Hb 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急性重复缺氧是影响体内Hb 和SOD含量的变化及造成自由基对机体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原汽车兵皮褶厚度与体脂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对汽车兵皮褶厚度与体脂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担负喀喇昆仑山运输任务的某汽车部队驾驶员60名,在上高原完成全年运输任务的前、中、后进行有关测量,作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及体脂量随上高原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高原对汽车兵皮褶厚度及体脂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复缺氧TNF-α和IL-6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高原重复缺氧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变化 ;方法 :随机抽取某汽车部队驾驶员 1 6名 ,在开运前 1 0天 (海拔 1 40 0m)、完成 4次高原 (海拔 3 70 0m~ 5 40 0m)运输任务中途 (海拔 3 70 0m处 )及运输任务结束 (完成 8次高原运输任务 )后一个月 (海拔 1 40 0m) ,分别进行TNF -α、IL -6的检测 ;结果 :运输前及运输后较运输中途TNF -α、IL -6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 ) ,运输前较运输结束后差异非常显著 ,TNF -α(P <0 .0 0 1 ) ,IL -6(P <0 .0 1 ) ;结论 :TNF -α和IL -6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参与了低氧应激和缺氧适应过程 ,急性重复缺氧机体产生了间歇性的低氧适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作者对海拔 3 70 0m高原的 1 0名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 ,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和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显示 ,富氧后运动较富氧前SOD、GSH -PX增高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MDA降柢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研究表明 ,在海拔 3 70 0m高原建立富氧室 ,使局部环境氧浓度和氧分压基本接近海平面 ,可以改善高原缺氧反应。SOD、GSH -PX、MDA是反映机体氧自由…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平原汽车驾驶员在执行川藏高原运输任务时,睡眠障碍的发病情况以及预防处理对策。方法在海拔4300m西藏高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内地上高原执行运输任务的川藏线某部汽车驾驶员88人与长期驻守该地的96名军人,分别进行PSQI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PSQI总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的标准,长期驻守该地的官兵PSQI总分为(7.23±4.48);而川藏线汽车驾驶员的PSQI总分为(8.64±4.31),两组之间的得分差异除药物催眠及日间功能障碍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原军人相比,平原汽车驾驶员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上。结论与长期驻守西藏高原的军人相比,川藏线汽车驾驶员睡眠质量更差,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作者研究探讨了外源性一氧化氮 (NO)吸入对高原人体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进驻海拔 4 1 0 0m高原2 0天的 2 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吸入NO( 1 0PPm)组和对照组 (口服炒面胶囊 ) ,每组 1 0人。在吸入NO前、吸入NO 6天后踏阶运动前后分别检测血中红细胞压积 (HCT)、血液粘度 ( ηb)、血浆粘度 ( ηp)、还原粘度 ( ηr)、红细胞刚性指数 (IR)、红细胞变形系数 (TK)、红细胞聚集系数 (VAI)及血栓形成系数 (TFL)含量。结果显示 :吸入NO前运动后较运动前 ,对照组和吸入NO组HCT、ηb、ηp、ηr、IR、T…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高原肺水肿 (HAPE)和慢性高原心脏病 (HACC)是高海拔地区多发病。内皮素 (ET -1 )是一种强力血管收缩肽 ,一氧化氮 (NO)是机体内舒血管活性肽 ,两者调节失衡可形成肺动脉高压 ,引起高原病发生。作者在拉萨(海拔 3 658m)检测HAPE和HACC以及移居、世居高原健康者血浆ET -1和NO水平 ,观察其含量变化在高原病发病中的作用。分别选取HAPE患者组 ,男性 2 0例 ,年龄 1 9岁~ 4 6岁 ;HACC患者组 ,男性 2 0例 ,年龄 38岁~ 73岁 ,以上两组确诊均按照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议诊断标准。对照组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急进高原前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急进高原后渐进式低氧暴露及急进高原3种不同进驻高原方式的习服效果. 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4人.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在常压低氧舱进行连续10 d的渐进式间歇性低氧暴露训练(1次/d、210 min/次),模拟海拔高度从3000 m递增至4500 m.供氧组急进高原后前10d,对受试者实施渐进式低氧暴露方案:白天活动期间,宿舍内采用弥散式供氧,氧浓度22%~25%o,等效生理高度2600~3500 m;夜晚睡眠期间,利用睡眠氧帐进行供氧,氧浓度25%~27%,等效生理高度2000~2600 m;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比较3组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睡眠情况. 结果 ①在3600 m模拟海拔高度检测,预习服组通过10 d训练后SaO2明显高于训练前(t=3.66,P=0.035).②3组受试者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53~70.865,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7.88,P<0.05或P<0.01). 结论 进驻高原前进行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和急进高原后进行渐进式低氧暴露均可提高缺氧耐力,促进高原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13.
动态血压 (ABP)和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与高血压性靶器官损害 (TOD)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探讨高原高血压患者ABP均值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60例高原高血压患者均为 1996年 6月~ 1999年 6月住院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凡移居高原前血压正常 ,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增高 ,以舒张压增高较收缩压增高明显 ,脉压相对缩小 ,伴有高原适应不全的其他表现 ,高原高血压诊断以此为依据 ,高原高血压的分期根据 1993年WHO标准而定。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 (TP)对重复轻度低压缺氧引起的小鼠肺自由基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将 4 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A) ;1 50 0m低压缺氧组 (B)和TP保护组 (C)。低压舱暴露时间为 2h/d ,3d/wk ,共 8wk。上舱暴露前 ,C组灌胃给予TP 1 0 0mg/kg ,另 2组给予蒸馏水。末次实验后次日将小鼠断头处死 ,迅速取出肺组织。测定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含量。另外 ,用免疫组化法对肺组织CuZn -SOD和诱生型NO合酶 (iNOS)的含量进行交性观察。与对照…  相似文献   

15.
后藏昂仁县男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 0 2年 3月我院对后藏地区昂仁县 (海拔 4 380m)1 0 4名世居藏族干部进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HighAlti tudePolycythemia,HAPC)患病率调查 ,发现HAPC男性患者 4 0例 ,占 38.2 %。材料与方法1   材料  1 0 4名受试者皆为男性 ,长期或世居于 4380m的高原地区 ,年龄最大者为 5 5岁 ,最小者为 1 9岁。 1 0 4名受试者全部为藏族。2  方法 在受试者安静状态下查ECG ,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即检查动脉血氧分压 (PaO2 )、血氧 ,饱和度(SaO2 ) ,手指血查血常规 (Rt)。检查血Rt使用Sysme×K -…  相似文献   

16.
对19例慢性高原心脏病患者及29名长期移居高原健康成人血清内源性洋地黄因子含量用放射免疫法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HACC患者血清ED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与PaO2呈正相关,与心功能指数P/L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探讨了居住海拔 5 0 0 0m以上地区人群睡眠结构和睡眠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变化以及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的调节作用。把移居海拔 5 3 80m高原一年的 2 4名青年随机分为A组 (三普红景天组 )、B组 (乙酰唑胺组 )和C组 (三普红景天 +乙酰唑胺组 ) ,每组 8名。在服药前和服药 2 4天后分别进行睡眠结构和睡眠SaO2 监测。结果显示 :3组青年服药后较服药前清醒时SaO2 (WSaO2 )、睡眠监测过程中最低SaO2 (LSaO2 )和平均SaO2 (MSaO2 )均增高 ,氧减饱和度指数 (DI4)及SaO2 ≤ 80 %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  相似文献   

18.
廖贤平  佘亚雄 《武警医学》1999,10(8):438-439
目的 比较三磷酸腺苷( A T P) 、三磷酸腺苷- 氯化镁( A M) 、异搏停( V E R)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 防止细胞 H/ R 损伤时45 Ca 内流的效果。方法 应用人类小肠上皮细胞缺氧- 再给氧( H/ R) 模型及同位素示踪方法。结果  A T P、 A M、 V E R 和 S O D 均可显著减少45 Ca 内流量,前3 组细胞内45 Ca 含量低于 S O D 组。结论  A T P、 A M、 V E R 和 S O D 均具有维持细胞钙稳态作用, S O D 效果逊于其它3 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诊断技术 (CDFI)对海拔 3980m的高原心脏病 (HAHD)患者的左心功能和血管总外围阻力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首先作者将受测者分为高原心脏病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高原心脏病组的患者是按高原心脏病诊断标准确诊的 ,共 2 4例 ,患病时间 3年~ 16年 ,平均 4 .6年 ,男性 18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4岁~ 4 6岁。而对照组是经过各种检查和化验确认的健康者 ,共 2 0例 ,男性 16例 ,女性 4例 ,年龄为 2 2岁~ 51岁。然后再用ATL-超九双屏超声显像仪 ,在探头 3.0MHz取平卧位或测卧位 ,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和心尖四…  相似文献   

20.
病人,男,20岁,汉族,战士,平原出生。于2004年7月份随部队往海拔5100m的高原某地执行任务。初次上高原,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进入高原前期服用复方丹参片、21-金维他等预防性药物,追溯以往无眼病史。从平原出发,于2d后抵达海拔3800m的高原某地,休息2d后,遂往海拔5100m的驻地,到达后即行搭设帐篷、准备劳动工具等任务。3d后进行施工,平均每天野外作业10h,半月后,感双眼胀疼、视远处物体模糊不清,随队军医给予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索米痛片口服,后继续施工。1月后,上述症状加重,双眼不能看清伸出的手指,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遂急下平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