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及后危机背景下,提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重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产业的转型支持,并提出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个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升,低碳经济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各个行业对于能源的消耗不断的增大。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从而降低我国能源短缺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对于低碳经济来说,首先要对原本的制度进行创新,使其能够充分的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文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定的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特定要求,作为服务数字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数字金融以及低碳金融,在为各自的服务目标发挥作用的同时,能否实现互融共促影响到金融职能发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两者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当前要本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基本原则,以低碳金融为目标,以数字金融为手段,科学选择数字金融和低碳金融发展的共同目标,深化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市场调节力度,推进商业银行平台化,实现数字金融与低碳金融互检评估,从而使数字金融和低碳金融实现共同发展的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碳金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枢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金融,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的产生和概念,接着论述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研究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模型及支撑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界定了低碳经济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而设计了由外部环境、区域低碳创新主体以及区域低碳创新客体构成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模型,探讨了各构成要素在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最后构建了由投融资机制以及宏观政策构成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支撑机制。研究结论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一直经营着传统业务,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经营传统业务的路子越走越窄,金融创新更是无法谈及,因此有必要对基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低碳经济强调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最大程度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比如,煤炭石油等资源,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于我国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控制环境污染,推进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该文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环境成本管理的策略,旨在为文献的相关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三峡区域银行业加大对库区民营经济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同时大力推行"绿色信贷"激励民营经济低碳化发展;政府资金扶持库区,拓宽小贷公司融资渠道及融资担保业不断发展,也惠及民营经济,但仍存在信贷支持额度赶不上该区域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融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成本高,资金需求存在缺口,道德风险抑制了金融支持等问题。为此,需增加库区资金供给,扩大融资总量,推动民企多渠道直接融资,改善金融服务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加强政策鼓励和金融创新,满足低碳项目资金需求,增强信息对称性,改善民企融资条件,以支持三峡区域民营经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文章通过对环境变化的分析,指出了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阐明应对环境变化应采取的市场定位策略,以便对经营管理理念、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本文重点探讨在目前变化了的环境中,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严峻且复杂的多元化环境,如何优化国内金融产业体系、创新金融产品,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对国家经济稳定、高效发展造成阻碍,现已成为界内人士研究的重点,为此该文将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进一步探讨金融系统性风险内涵及特点,望能为国家金融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东经济发展的高碳锁定现状,研究了碳交易机制下的金融产品创新问题,分析了国外碳排放的运行经验,并对广东省碳排放动态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广东发展低碳技术的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政策思路,根据政策思路提出了广东发展低碳技术、碳排放交易机制创新、碳排放管制策略创新、产业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环境遭遇严重破坏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文章以广西为例,从产业特征、能源结构和发展阶段视角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利与弊,为广西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的低碳化发展已刻不容缓。发展低碳农业,需要有大量资金用于引进、研发和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支持。本文以湖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为例,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发展特色,分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崛起,同时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不断地下滑、萎靡,国际的金融环境已经悄然的发生了变化,同时这种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金融市场。金融环境的改变就促使着金融的创新。针对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问题,该文详细的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通过该文的阐述和分析,能够为相关人员了解并且掌握国际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诠释了如何发挥金融市场的导向和调节作用支持广西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如何培育和完善碳金融交易体系,加快开发碳金融衍生工具,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广西的金融业应树立低碳金融理念,将金融服务拓展到低碳经济各个层面,让金融业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最终推动广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作为经济支撑的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碳金融将成为实现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转换的有效途径。西安都市圈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未来发展中,应抓住机遇,通过碳金融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实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大西安为核心点,辐射整个西部省区,更好地实现西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理 《广东科技》2013,(14):259-260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从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低碳经济在国内外发展现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有关建议进行介绍,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碳基金是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金融手段。尝试建立了碳基金所有者、管理者和低碳项目提供方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并分析了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况下碳基金的最优激励选择问题,探讨了影响最优收益比例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碳交易市场和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注意事项,即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低碳交易市场,加强碳基金公司和低碳经济项目提供方的信息披露,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建立碳基金投资过程中激励相容的报酬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卓霖  董锋 《科技与经济》2013,26(1):100-105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立足于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及碳排放情况,从产业、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构建现代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议: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政府实行制度创新,进行政策引导,整合生产要素;企业重视技术革新,实行节能计划,合作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经济的命脉,金融领域的改革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从信息化金融的重要意义出发,阐述科技创新在金融行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指出信息化金融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信息化金融需要引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未来要从顶层加强环境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使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以科技创新带动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