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译的"忠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忠实”作为口译标准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理想口译的内涵 ,指出译员在口译中既要充当语言媒介或桥梁 ,又必须扮演好口译者本身的角色 ;这就要求译员有时必须完全“忠实”地口译 ,有时则不完全“忠实”地口译 ,有时甚至完全不“忠实”地口译 ;“忠实”对于口译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 ,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 ,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 ,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隅,则必然发皆中节,感而遂通,妙合当时。这就是阳明“无中生有”的学问,而谨守其心即是达到无中生有境界的学问工夫。  相似文献   

4.
“是”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语言项目,“是”在“……是……”中表示肯定的判断,它将其前后两项关联起来并用后项对前项作出肯定的判断,突现后项对前项的区别或界定作用。大多数教材在释义时 多将“是”与英语中的不完全谓语动词“tobe”相对应。本文尝试跨语言比较两个词项的异同来反观现代汉语“是”。  相似文献   

5.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却也是产生种种歧义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角度出发阐释“公意”学说,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文章试从“公意”概念入手,对卢梭的“公意”学说作一个粗浅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任何翻译都既要求“适应”,不允许主观任意的“胡译”,需要“创造”,不能完全抛开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进行“死译”;应以“适应”为前提,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合理的“创造”,达到“适应”和“创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周开鑫先生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其“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等新概念上。笔者认为,周先生对奈达理论的批评是不正确的;而他作如此站不住脚的批评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奈达的著作。作者在本文中就周先生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批评做了一些辩驳。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本质的认识,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中国社会转型作为一种过程具有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存续的客观性,使身处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干部职工在社会角色定位上逐步由社会核心人员过渡为一种中性状态,他们既不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单位人”,又不是市场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对这种中性状态的理论抽象就是“自在人”。建立在“自在人”假设基础上的聘任制和“养用分途”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策略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翻译     
真正的翻译工作,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是文学艺术翻译作品还是科技作品,都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人否定这种看法,说什么“翻译就是翻译嘛,翻译工作就是翻译工作嘛,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诚然,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绝不是同一回事,两者之间不应该划上等号,但翻译和创作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需要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思维。有人说,创作小说是“无中生有”,而翻译小说则是“照本宣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姑且不说创作是否能够“无中生有”,也不说创作小说是否不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只说说翻译是不是可以“照本宣科”和“依样画葫芦”?翻译小说  相似文献   

10.
通过背景分析,理论探索,批判了把萨特“自由哲学”简单地视为完全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潮,提出了作者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