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二维、三维超声参数与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 分析影响手术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确诊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 术前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 获得病灶最大径、病灶平均径、病灶植入瘢痕面积、植入体积及植入深度; 按有无胎心搏动、病灶类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术前有/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进行分组。记录患者手术中出血量, 分析超声参数与出血量的相关性, 比较组间出血量差异; 将病灶按出血量进行分组, ≥ 200 ml组和 < 200 ml组,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病灶最大径和病灶植入瘢痕面积与出血量存在线性关系(P=0.009和0.008)。病灶平均径、病灶植入体积、病灶植入深度与出血量无线性关系(P=0.017, 0.044和0.423)。有/无胎心搏动组间出血量(分别为23.38和13.4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类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术前有/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组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 0.044和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植入瘢痕面积为影响手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9(0.606~1.071)。  结论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最大径、病灶植入瘢痕面积及有/无胎心搏动与手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 其中病灶植入瘢痕面积是影响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手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决策(包括是否手术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对中转剖宫产时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且中转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以纳入本研究的所有产妇分娩镇痛期间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的算术均值(60 mL)为分界值,将其分为高容量组(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60 mL)和低容量组(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60 mL)。中转剖宫产时,通过原分娩镇痛置入的硬膜外导管给予试验剂量的1.5%利多卡因3 mL及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10~20 mL进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硬膜外麻醉失败率及麻醉效果。  结果  共3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产妇入选本研究。其中高容量组17例、低容量组19例。高容量组硬膜外麻醉失败率明显高于低容量组(23.5% 比0, P=0.040)。两组产妇剖宫产术中局部麻醉药用量(P=0.057)、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至切皮时间(P=0.290)、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至术毕时间(P=0.748)均无显著性差异。36例产妇均顺利完成剖宫产术(4例硬膜外麻醉失败者改行腰硬联合麻醉),均无产妇和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Pearson相关法分析显示,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后10 min体表感觉阻滞平面与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明显相关(r=0.509, P=0.003),与单位时间镇痛药液用量无线性相关(r=0.272, P=0.125)。高容量组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后10 min右侧体表感觉阻滞平面[T9(T6, T9)比T6(T4, T7), P=0.048]及术毕右侧运动阻滞分级[1(0, 1)比2(1, 3), P=0.034]均低于低容量组。高容量组在切皮后分离肌肉时主诉不适(23.1%比0, P=0.058)和回纳子宫并腹腔探查时主诉不适(30.8%比15.8%, P=0.401)的产妇比率与低容量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接受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且中转剖宫产的产妇,若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增多,不仅增加后续硬膜外麻醉失败风险,且影响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尿碘代谢指标在识别孕前有碘暴露史女性妊娠期碘过量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8年1—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进行孕期营养咨询或管理,且孕前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ography, HSG)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以血清碘>90 μg/L为诊断碘过量的金标准,比较血清碘>90 μg/L与≤90 μg/L孕妇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上述尿碘指标与血清碘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诊断碘过量的临床价值。  结果  共7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孕妇入选本研究。血清碘中位数为138.00(79.00,510.50)μg/L,其中50例(71.43%)>90 μg/L,20例(28.57%)≤90 μg/L。血清碘>90 μg/L孕妇的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均显著高于血清碘≤90 μg/L孕妇(P均<0.001)。Spearman相关法分析显示,随机尿碘(rs=0.749,P<0.001)、尿碘肌酐比(rs=0.794,P<0.001)、24 h尿碘排泄量(rs=0.768,P<0.001)均与血清碘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随机尿碘(最佳诊断界值654 μg/L)、尿碘肌酐比(最佳诊断界值307.5 μg/g)、24 h尿碘排泄量(最佳诊断界值340.5 μg)诊断碘过量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95% CI: 0.619~0.846)、0.780(95% CI: 0.662~0.898)、0.802(95% CI: 0.697~0.907),且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  孕前有碘暴露史的女性,妊娠期碘过量比率较高。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对识别孕前有碘暴露史的女性妊娠期碘过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由于尿碘肌酐比检测方便,其值>307.5 μg/g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妊娠期碘过量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IM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组和其他治疗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总体缓解 (total remission,TR)率、完全缓解 (complete remission,CR)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 ≥ 30%或进入终末期肾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空腹血糖>8 mmol/L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89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IMN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NIs组和CTX组在CR(HR=0.793,95% CI:0.315~1.999,P=0.623)、TR (HR=0.647,95% CI:0.334~1.252,P=0.196) 及空腹血糖>8 mmol/L(HR=1.709,95% CI:0.669~4.369,P=0.263)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NIs组出现eGFR下降 ≥ 30%或进入ESRD的风险显著高于CTX组(HR=13.505,95% CI:1.512~120.665,P=0.020)。  结论  在2型糖尿病合并IMN患者中,CNIs与CTX作为初始治疗蛋白尿缓解率相当,但CNIs治疗后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增加。对此类患者需谨慎选择初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添加药食同源谷物粉与小麦膳食纤维的主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本研究, 按2: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 分别使用添加药食同源谷物粉和小麦膳食纤维的馒头替换主食, 持续13周。比较不同饮食干预前后人体测量、生化检查、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等指标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舒张压(-0.05 mm Hg比0 mm Hg, P=0.021)、甘油三酯(-0.10 mmol/L比0.27 mmol/L, P=0.040)、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水平(-1.30 mU/L比0.62 mU/L, P=0.001;-14.82 mU/L比-3.93 mU/L, P=0.020)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而对照组患者较研究组腰围降低幅度更大(-5.00 cm比-4.00 cm, P=0.001), 两组间体重、臀围、收缩压、糖耐量干预前后变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添加药食同源谷物粉主食与小麦膳食纤维主食相比, 可更显著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及胰岛素水平, 添加小麦膳食纤维主食在降低腰围方面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静脉右美托咪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的镇静效果和对术中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单胎足月妊娠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50名,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研究组, 25名)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 25名)。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 给予重比重0.5%布比卡因8 mg, 胎儿娩出后, 研究组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静脉泵注, 10 min输完后改为0.5 μg/(kg·h)静脉泵注, 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 直至术毕。术中每30 min记录产妇的Ramsay镇静评分, 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并记录新生儿出生1、5 min的Apgar评分。  结果  研究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4±0.7比2.2±0.4, P=0.001)。对于术中不良反应, 研究组寒战(0比16%, P=0.001)、恶心呕吐(8%比36%, P=0.019)、手术牵拉导致的腹部不适发生率(12%比48%, 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药物副作用, 研究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比0, P=0.011), 而两组低血压、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静脉右美托咪定可为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的产妇提供良好镇静效果, 增加其术中安静合作程度, 降低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药物副作用较小, 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曲普瑞林)兴奋试验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并探讨其变化特点。  方法  对PCOS患者(n=20)和健康对照者(n=30)进行曲普瑞林兴奋试验, 在0、15、30、45、60和90 min测定血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 FSH)的水平。比较PCOS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基线状态以及兴奋试验后LH、FSH水平的变化以及LH/FSH比值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和PCOS组患者的睾酮分别为(1.9±0.5)nmol/L和(3.5±1.4)nmol/L(P=0.012)。PCOS患者的基线LH水平高于对照组[(11.3±6.6)U/L比(3.7±2.7)U/L, P=0.028];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 PCOS组LH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在第15分钟, PCOS组和对照组的LH分别为(41.4±28.0)和(24.7±19.0)U/L(P=0.036);在第60分钟, PCOS组和对照组的LH分别为(64.0±34.8)和(44.8±22.5)U/L(P=0.060)。PCOS组和对照组的基线FSH水平分别为(4.6±2.0)和(4.9±1.6)U/L(P=0.467);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 PCOS组FSH水平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 在第60分钟, 两组FSH水平分别为(9.9±4.0)和(17.3±5.6)U/L(P=0.041)。基线状态PCOS组和对照组的LH/FSH比值分别为2.9±1.1和0.8±0.2(P=0.023);此比值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进一步升高, 在第60分钟时两组分别为6.5±1.3和3.1±0.9(P=0.038)。  结论  PCOS患者基础状态LH和LH/FSH比值明显升高, 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 LH和FSH曲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增加, LH/FSH比值进一步升高, 提示PCOS患者存在特征性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169例Ⅲ期结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5例和开腹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5年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等长期预后结果。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171.3±43.2)min比(132.7±60.4)min, P < 0.001], 但是术中出血量较少[(86.3±61.7)ml比(109.8±74.6)ml, P=0.030]。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开腹组(23.3±12.2比19.3±9.6, P=0.02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7%和8.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6%和58.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6%和56.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于治疗Ⅲ期结肠癌安全可行, 其长期肿瘤学疗效不劣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 IAT)能否改善少量出血患者的组织氧合及术后恢复。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Ⅰ~Ⅱ级且预计出血量 < 20%血容量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回输组输注回收自体血, 对照组给予等量胶体液。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 随访并比较术后恢复指标, 包括体温、不适主诉、切口愈合、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共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回输组和对照组各19例。回输组术后0.5 h和术后1 d的Hb均高于术中水平[分别为(116.5±10.7)、(115.4±12.3)、(106.6±12.6)g/L; P=0.001, P=0.004], 而对照组术后Hb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术后0.5 h乳酸高于术前[(2.5±1.0)mmol/L比(1.3±0.6)mmol/L, P=0.016], 而回输组术后乳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健康成人患者少量出血手术中使用IAT, 对术后早期组织氧合有一定改善作用, 但对术后恢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测定肝脏超声图像肝肾回声比值及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脂肪肝定量评估的临床价值及血生化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64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日血生化检测及肝脏灰阶超声检查,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轻度脂肪肝组、中-重度脂肪肝组, 应用计算机辅助超声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肝肾回声比值和肝脏回声衰减系数。  结果  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在正常组[0.954±0.103及(1.10±0.71)mmol/L]、轻度脂肪肝组[1.206±0.198及(1.82±0.84)mmol/L]、中-重度脂肪肝组[1.546±0.400及(2.86±1.75)mmol/L]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肾回声比值在轻度脂肪肝组(1.350±0.302)、中-重度脂肪肝组(1.628±0.829)与正常组(0.926±0.175)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肾回声比值、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及TG与糖尿病患者NAFL分度呈正相关(r=0.678, P < 0.001;r=0.788, P < 0.001及r=0.609, P < 0.001)。  结论  超声肝肾回声比值及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可作为脂肪肝诊断的客观定量指标, 可为临床T2DM患者NAFL随诊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简易有效的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地塞米松预防羊水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预防阴道分娩、剖宫产术羊水栓塞(AF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3月-2007年12月在湖北省天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10728例作为试验组,与同期在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10812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在阴道分娩破膜前10rain和剖宫产于手术前10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高危分娩和高危手术者另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对照组不用地塞米松,观察2组AFE的发病率、产后出血的发病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结果:AFE的发病率:试验组0.19‰,对照组1.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试验组0.98%,对照组6.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试验组5.87%,对照组17.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娩前和手术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可起到预防AFE的作用,同时还可降低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可作为阴道分娩和手术前的预防性用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2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崔蓉 《临床医学》2011,31(6):21-2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1997年1月至2010年1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233例双胎妊娠妇女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剖宫产组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阴道分娩组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尤以阴道分娩组第2组新生儿尤为显著,两胎儿分娩出生时间间隔〉15 m 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2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对产妇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3年来26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住院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试产22例,阴道分娩14例,成功率为63.64%,发生先兆子宫破裂2例,占9.09%。再次剖宫产252例,占95.45%,发生不完全性子宫破裂5例,占1.98%。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6.35%)及量(≥1500ml,1.19%)均高于首次剖宫产组(5.21%,0.87%)、阴道组(3.82%,0.03%)(P〈0.05,P〈0.01)。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前置胎盘发生率(2.65%)显著高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组(0.52%)(P〈0.01)。结论单纯剖宫产史不能作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以降低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前置胎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式为基础的产后出血预防流程在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阴道分娩产妇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出血预防干预,试验组实施以HFMEA模式为基础的产后出血预防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试验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妇产后2、24 h及总产程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产后,两组产妇的RBC、HGB、HCT水平均降低,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产妇的不良分娩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的SAS、SDS评分均降低,WHOQOL-100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HFMEA模式为基础的产后出血预防流程可有效预防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具备阴道试产指征的6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孕妇,做好产程观察和心理护理等护理。观察记录产妇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等情况。结果60例阴道试产孕妇54例成功阴道分娩,其中自然阴道分娩42例(77.78%),阴道助产12例(22.22%);6例阴道试产不成功改为行剖宫产。产程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加强宫缩40例,1例发生产后出血,无1例发生子宫破裂、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结论加强产程的监护和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如何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4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36例分娩情况。结果136例中35例行阴道试产,22例试产成功,成功率为62.9%,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对新生儿影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产妇产后出血量、产褥感染、恶露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剖官产组均较阴道分娩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如无绝对指征,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如何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4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36例分娩情况.结果 136例中35例行阴道试产,22例试产成功,成功率为62.9%,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对新生儿影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产妇产后出血量、产褥感染、恶露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剖官产组均较阴道分娩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如无绝对指征,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如何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4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36例分娩情况.结果 136例中35例行阴道试产,22例试产成功,成功率为62.9%,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对新生儿影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产妇产后出血量、产褥感染、恶露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剖官产组均较阴道分娩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如无绝对指征,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19.
金梅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57-258,260
目的:探讨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时1997年1月-2005年6月剖宫产分娩的65例重度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5%,其中87.6%发生在产后2h;阴道分娩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14%。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阴道分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是胎盘因素和子宫收缩乏力,而胎盘因素占首位。结论:胎盘因素是引起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防治措施关键在于加强产前宣教及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开展镇痛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胎政策后产后出血的变化趋势,分析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变化,探索性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发生。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某三甲医院常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8784名产妇,收集产妇的一般情况、产检记录、分娩记录等资料,分析其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变化趋势及相关高危因素变化趋势。结果2014—2018年产妇各年间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趋势整体呈不增加趋势,其中2017年的产后出血率(16.9%)、严重产后出血率(6.1%)、出血量(540.1±758.2)ml为各年间最高。2014—2018年,高龄产妇、多胎妊娠、产次≥2次、剖宫产史≥2次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产前血红蛋白含量≤110 g/L的产妇呈下降趋势,顺产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急诊剖宫产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胎盘娩出时间延长在15~30 min的占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及以上未发现明显趋势。结论2014—2018年某三甲医院产妇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变化趋势整体呈不增加趋势,但高危孕产妇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因此,应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并结合我国生育人群结构的变化,制订合适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工具,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