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西北部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首次发现Australosutura sp.,Cono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Linguaphillisia sp.,Weberiphillipsia cf. linguiformis Yuan & Li,和Werberiphillipsia sp.等5属6种褶颊类三叶虫,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年代确认,为分布广泛的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种。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早石炭世三叶虫动物群的地理分布,而且为白沙地区南好组地层年代的修订及与岛内不同地区南好组的地层对比及与岛外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精确的三叶虫生物地层的重要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2.
四川南部古宋下二叠统的双切尾虫(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润业 《地质科学》1989,16(3):302-304
本文研究的双切尾虫Ditomopyge是一个新种,定名为四川双切尾虫Ditomopyge sichuanensis (sp.nov),标本产自四川南部古宋下二叠统铜矿溪组。该组过去很少发现三叶虫化石,故四川双切尾虫的发现,不仅对铜矿溪组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三叶虫化石依据,而且对研究双切尾虫的地质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3.
1986年笔者在甘肃肃北县明水乡破城山北侧进行1∶5万区调时,于原称奥陶系砂井群及中上寒武统西双鹰山群中,采获了较多的三叶虫与小型无铰纲腕足类化石,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林焕令鉴定三叶虫为Eoredlichia sp.,李守军鉴定腕足类为Obolus sp.。Eored~-lichia的发现在天山一北山区还是首次,这对该区下寒武统的划分对比、古地理与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以一套缺乏化石的薄层白云岩沉积为特征。新近在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覃家庙群底部发现Kaotaia gedongensis Yuan & Zhao,Kunmingaspis yunnanensis Chang,Chittidilla sp.等三叶虫。依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结合研究剖面与覃家庙群标准剖面和参考剖面岩石地层学对比,认为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为跨传统下、中寒武统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5.
在前阿特拉斯山,在赫普(Hupe)的 Fallotaspis tazemmourtensis 带下发现了三叶虫,甚至有一些三叶虫出现在该区第一古杯化石带的下面。这些三叶虫大部属后颊目(如已描述的 Hupetina gen.nov.),Olenellid Eofallotaspis gen.nov.可能是Fallotaspis 的先躯分子。其时代不新于西伯利亚地台的下阿特达班阶的时代。在大阿特拉斯山,在所谓的乌尼安(Ounein)区,研究了一个从下寒武下部至中寒武统的含三叶虫的完整剖面,此处见到的最老三叶虫是新属 Lemdadella。它与前阿特拉斯山或其它地区的对比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6.
在粤西云开地区东冲组内发现以双壳类占绝对优势的中奥陶世动物群,包括双壳类:Praenucula cf.sharpei Babin and Gutierrez-Marco,P.sp.,Homilodonta regularis(Portlock),Similodonta similis(Ulrich),S.cf.cerys Cope,S.sp.,Trigonoconcha acuta Sanchez,Concavodonta sp.,Arcodonta sp.,Sthenodonta cf.eastii(Tata),S.sp.,Nuculites cf.cylindricus(Portlock),N.sp.,Phestia sp.,Cardiolaria? sp.,Inaequidens cf.davisi Pojeta and Gilbert-Tomlinson,I.sp.,Mytilarca? sp.,Cyrtodonta sp.,Modiolopsis spp.,Carminodonta sp.,Famatinodonta sp.等及若干未命名的新属,同层产出的还有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双壳类化石个体小、丰度高、分异度高,以古栉齿类占绝对优势,该发现丰富了我国及世界中奥陶世双壳类动物群,为研究区中-上奥陶统的划分对比以及华南板块古地理重建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特别是为研究双壳类的早期演化和奥陶纪早期双壳类辐射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7.
现在对西蒿坪动物群的时代存在意见分歧,争论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研究了房县有关剖面,并在其中发现三叶虫化石与小壳化石共生。在陕西省镇巴也在西蒿坪动物群中发现三叶虫化石;在新疆乌什西蒿坪动物群与三叶虫化石碎片及牙形类共生。因此,通过对比,西蒿坪动物群时代应为早寒武世筇竹寺晚期。  相似文献   

8.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9.
河北抚宁付水寨附近早侏罗世中蠊科昆虫化石几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中蠊科昆虫化石4个新种:Rhipedoblattina jidongensis sp.nov.,Liadoblattina heishasyaoensis sp.nov.,Triassoblatta shimenzhaiensis sp.nov.Tr.longitriangulata sp.nov.通过岩性和化石保存特征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化石是经过短距离搬运后,在沼泽环境中保存下来的,与之共存的除少量植物碎片外,还未发现其它化石。  相似文献   

10.
前人曾经报道过湖北宜昌庙坡组的鹦鹉螺化石,但鹦鹉螺动物群的详细面貌特征仍鲜为人知。湖北远安真金剖面庙坡组产丰富的笔石、少量的腕足类、三叶虫、鹦鹉螺化石等,时代为中奥陶世末期至晚奥陶世桑比早期,在该组中新发现许多保存较完好的鹦鹉螺化石,多以立体黄铁矿化形式保存,少量以炭质薄膜的方式保存。经鉴定有4属5种,包括Lituites ningkiangense Lai,Lituites sp.,Ancistroceras sp.,Michelinoceras sp.和Cyclolituites sp.,其中以Lituites居多,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所产出的Lituites进行对比。在晚奥陶世全球古地理复原图的基础上重建Lituites的地理分布,显示该属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热带海洋,并局限于冈瓦纳大陆东北边缘块体和瑞克洋东西两侧。  相似文献   

11.
寒武纪     
"寒武"(Cambria)是英国西南部威尔士的古称.它是英国地质学家赛得威克(Sedgwick)1835~1836年在威尔士寒武山系描述了含有三叶虫及其它化石的古老沉积岩系而创立的名称.以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现有类似地层存在,其界限为1888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四次国际地质会议所肯定;"寒武系"则为第八次国际地质会议所承认.寒武纪距今约5~8亿年.从那时开始,海生动物大量繁盛.目前全世界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有2500多种,以节肢动物中的三叶虫最多(占60%)、腕足动物次之(占30%)、其它生物,如:蠕虫类、软体动物、古杯海锦和古植物孢子等亦  相似文献   

12.
安徽含山中志留世坟头组地层中已识别出三种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的痕迹化石组合:(1)Protopaleodictyon(始网迹)组合,由Protopaleodictyon submontanum,Acanthorhaphe sp., Planolites sp. 1和Gordia cf. molassica组成,产生于海湾(河口湾)潮下过渡带环境;(2)Arenicolites(沙蠋迹)组合,包括定形的Arenicolites sp., Skolithos sp.和Thalassinoides sp.以及Planokites sp. 1,并共生无定形的生物扰动潜穴和各种不规则形态的倾斜潜穴,伴生有腕足类的Lingula,腹足类的Orthonota, Hormotoma和Ecculiomphalus以及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等实体化石,形成了海湾(河口湾)的泥砂质岸滨环境;(3)Chondrites(丛藻迹)组合,以高度分枝潜穴系统Chondrites furcatus和C. arbuscula的富集为特征,含少量Planolites化石,丰度高分异度低,伴生有腕足类的Striispirifer和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以及瓣鳃类和腹足类等实体化石,代表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海湾潮下带贫氧的底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巴山西段寒武纪的三叶虫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本文的大巴山西段,包括宁强、勉县、南郑、城固及西乡等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从上到下包括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小关子组),下寒武统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郭家坝组及相当于梅树村阶的地层。化石非常丰富,包括三叶虫、腕足类、古杯、高肌虫,海绵及小亮化石等,其中以三叶虫属种和数量最多,除相当梅树村阶的地层和筇竹寺组下部  相似文献   

14.
志留系在博罗科努山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且厚度巨大,岩性、岩相稳定。但对其内部划分,尤其是中、上部,缺乏标准化石作为依据。1988年笔者在原划归上统的库茹尔组中,首次采到角石Sichuanoceras sp., Parahelenites cf. rarus和三叶虫Encrinurus sp.等化石。因而库茹尔组很可能属志留系中统,而非上统。  相似文献   

15.
三叶虫是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的生物门类之一,但是关于该门类生物化石在中国消失的确切层位未见报道。贵州安顺新民剖面大隆组顶部的三叶虫化石Pseudophillipsia sp.产于火山成因的黏土岩之炭质泥岩夹层中,相邻的泥灰岩结核中产牙形石化石Clarkina meishanensis。该黏土岩及炭质泥岩夹层可以与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的第25层对比,这说明三叶虫延续到了主灭绝事件层位,对研究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e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峡东部中寒武统化石稀少。本文对在宜昌三斗坪中寒武世覃家庙组二段下部含鲕粒灰岩、细晶灰岩中所采获的三叶虫Xingrenaspis sp.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对含化石地层时代进行了讨论。此次发现,丰富了峡东中寒武世的化石资料,也为本区中寒武世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在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中首次发现钙质超微化石.这不仅为该盆地遭受海侵提供佐证,也为研究中国东部的古气候、古地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经鉴定,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是Retjculofenestra sp.、Co-ccoljthus sp .、Cyclococcocithi-thina sp.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及沙河街组三段中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是:Reticu-lofenestra sp.、Coccolithus sp.、Coronocyclu(?)?sp..  相似文献   

19.
卢衍豪 《地质论评》1944,9(Z3):383-385
本文所载盐岭之寒武纪动物群,以叙三叶虫为主体,计有两科三属四种,其中有新属一,新种三,此外尚有腕足类翼足类等(仅有提名)。各化石分别来自七地点:(Ⅰ)Kusak Fort Hill.Redlichia sp.Neobolus warthi Waagen,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在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松林庄中中新统含古猿类化石的地点下草湾组中,笔者发掘出臼齿化石4枚(其中一枚臼齿尚待研究),其中三枚臼齿化石分别属于古猿类之三个属的三个新种。它们是王氏上新猿(新种)Pliopithecus wangi sp.nov.,天岗湖长臂猿(新种)Hylobates tianganhuensis sp.nov.,泗洪森林猿(新种)Dryopithecus siho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