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电联ITU—T第五研究组(SG5)全会上完成了“通用移动终端及其他ICT设备的电源适配器和充电器方案”框架标准,已经获得SG5全会通过,并申请进入报批程序。其中主要对手机充电器,手机侧接口进行了统一。根据标准,未来的手机充电器手机侧接口都将使用Micro—USB接口。而“这也正是我国充电器标准优化方案中参考使用的标准之一。”泰尔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国标(充电器手机侧接口标准)最快将于年内完成标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系列数字接口物理/电气特性的规范G.703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的规范G.703建议,是数字通信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自1972年发布以来,几经修改。2001年10月在ITU-T SG152001-2004研究期的第二次全会上确定了最新的修改。文章重点介绍了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10GGPON(XG—PON)标准日前在瑞士日内瓦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SG15全会上顺利通过,这标志着10GGPON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圆满完成,为10GGPON的商用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联ITU-T第五研究组(SG5)全会上,备受瞩目的我国“通用移动终端及其他ICT设备的电源适配器和充电器方案”框架标准获得SG5通过,并申请进入报批程序。该框架标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内容采纳了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的YD/T 1591《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的核心内容,并将我国的YD/T1591标准作为技术性附录写进了框架标准,使我国制定的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在2014年1月24日结束的ITU-T SG17(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数据网络和电信软件研究组)全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OID在物联网中应用指南"国际标准成功立项,并提交了第一版国际标准草案,该标准的成功立项是我国对于国际物联网标准化的重要贡献。OID在物联网中应用指南是首个由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标识方面的国际标准提案。OID是由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提出的标识机制,用于对任何类型的对象进行全球无歧义、唯一的命名。随着物联网等  相似文献   

6.
ITU-TSG15(传送网、系统和设备)于1998年10月12日~23日在瑞士日内瓦ITU总部召开了(1997~2000年)研究期第3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30个国家的23个电信主管部门、26个认可的电信运营公司、81个科学或工业组织、3个国际组织的专家343人。中国专家组一行9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标是:按1号决议案通过TSB—127号通函所述的新建议和修改的建议;研究开发新的建议和修改建议的草案,确定提供下次SG15会议(1999年6月21R~7月2日)通过的建议草案,作为ITU-T接入网传送(ANT)的牵头研究组,完成ANT的标准计划和工作计…  相似文献   

7.
综合信息     
《中兴通讯技术》2004,10(1):62-62
中兴通讯获ITU新标准G.raman起草权2003年12月1日,在日内瓦结束的ITU-TSG/WP15(光和其他传送网)2001—2004年研究期第5次全会上,中兴通讯获得ITU-T新标准G.raman的起草权,同时获得了一个编辑者席位。这是中国企业在光通信领域首次牵头起草国际主流标准。中兴通讯向本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起草喇曼放大器ITU标准建议”、“光纤喇曼放大器建议框架”、“关于XYZ层更多的需求”等13篇提案,内容涵盖了SDH、WDM、ASON、EOT、OTN、GFP、LCAS、光器件等光传输技术领域。其中“关于起草喇曼放大器ITU标准建议”的提案获得众多国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关于同步数字系列(SDH)的有关建议,主要介绍G第列建议和第15研究组(SG15)关于相关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简介我国SDH设备的研究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提交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标准(DMB)最近已获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国际标准,这标志着该标准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已被彻底清除,可能会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率先亮相,这也使得目前中国国内火热的手机电视标准之争更加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ITU—T SG15第六次全会在光传送网和接入网标准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ITU—TSG52008年度第一次全会情况,这次会议是SG52004~2008研究周期内的最后一次会议,有12篇临时文档被全会批准进入AAP程序。阐述了各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并说明了其在2008~2012研究周期内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输》2011,(1):34-34
ITU—T安全研究组SG17的2010年末的一次会议在几个重要领域通过了几项新标准。而在SG17会议之前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安全挑战”,来自29个国家的115名人员参加该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ITU—T SG8 96年的研究成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SG8的研究内容包括多媒体、传真、压缩编码、图像处理、可编程接口等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李正豪 《通信世界》2009,(42):I0013-I0013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就派出870余人次的专家参加ITU的各种会议;截至2008年底我国专家在ITU各种组织中担任主席,副主席、报告人、建议起草人、编辑等各种职务的人数接近100人;特别是在去年10月“份的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上,我国推荐的9名主席,副主席人选全部当选,这被看作是我国在国家电信标准化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广东通信技术》2005,25(7):80-80
在日内瓦刚刚结束的ITU第15标准研究组2005—2008研究期第二次全会上.中兴通讯获得ITU新标准G.adc的起草权。作为此次会议上唯一获得ITU新标准起草权的中国厂商.中兴通讯再次向业界证明了其在全球光通信领域的强大实力。这也是继2003年获得G、Raman的起草权后.中兴通讯在光通信国际标准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6.
ITU-R(原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RadioConsultativeCommittee:CCIR)是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的常设机构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协调无线电领域中的技术和业务问题,研究技术要求、设备国际标准并提出建议。ITU-R下属16个研究组,目前正式标准建议近900项。ITU-T(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TelegraphandTelephoneConsultativeCommittee:CCITT)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常设机构之一,负责研究和协调国际电信技术、业务、操作和资费问题,承担制订通信设备国际标准并提出相…  相似文献   

17.
ITU—T自2000年就开始了对家庭网络的研究,SG9是最早涉足家庭网络的标准领域,由于SG9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有线电视领域,因此,ITU—T已发布的关于家庭网络方面的建议书主要是关于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随着世界范围内家庭网络研究的兴起,ITU—T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多次以家庭网络和家庭业务为主题的Workshop。  相似文献   

18.
《移动通信》2009,(1):92-92
ITU—TSG11(信令要求和协议)、SG13(NGN研究组)、SG19(移动电信网)日前在日内瓦召开第六次全会,会议通过了10项建议,新通过了16项建议草案,其中由中国电信主导研究和负责编辑的3个研究课题,经会议讨论同意作为新的建议草案(按照ITU—T的流程,建议草案经过3个月的公示期后将正式发布)。这3个研究课题分别为Y.2211(基于IMS的实时会话型语音业务)、Q.sup56(NGN用户业务数据结构)和Q.sup54(用户业务数据功能实体和访问/服务会话控制功能实体之间接口的信令需求)。中国电信在国际电联主导的另两项NGN领域的建议,也有望在9月的研究组会议上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输》2007,(4):34-34
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有线传输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所。多年来一直是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组织ITU—TSG5、SG6、SG15的国内对口研究组组长单位,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线路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相似文献   

20.
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D-SCDMA移动通信标准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大唐电信集团)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根据多年的研究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这是近百年来我国通信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它的出现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整个中国通信业的重大突破。TDSCDMA标准公开之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西门子等许多著名公司的重视和支持。1999年月11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会议上,TD-SCDMA被列入ITU建议ITU-R M.1457,成为ITU认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主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