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杨树为供试植物,采用灌根和树干注射2种方法,测定了乙酰甲胺磷、吡虫啉及杀虫双对杨树分月扇舟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杀虫双AS360倍液灌根,40%乙酰甲胺磷EC0.5mL/cm(胸径)和5%吡虫啉EC 0.5mL/cm(胸径)树干注射防治杨树分月扇舟蛾效果较好,校正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在杨树中持留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以二氯甲烷为提取剂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了吡虫啉 (imidacloprid)在杨树 (北京杨 )中的持留量 .结果表明 ,采用打孔注药法在树干基部注入吡虫啉 (商品名 :康福多 ) ,药剂在树体内可持留 40d以上 ,其中叶片中的药剂含量最高 ,侧枝中的含量居中 ,树干中含量最低 .杨树主干韧皮部的持留量明显高于木质部的持留量 ,施药后 ,吡虫啉在树干木质部中的持留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施药后 5d左右持留量最高 ,以后又逐渐下降 .树干基部的持留量为 0 2 8μg kg ,小于树干上部的持留量 0 64μg kg ;杨树主干韧皮部的持留量在施药后初期持留量呈上升趋势 ,10d左右达最大值 ,而后呈下降趋势 ,树干基部韧皮部的持留量为 3 3 9μg kg ,大于树干上部韧皮部的持留量2 11μg kg .杨树侧枝韧皮部的持留量为 3 0 9μg kg ,明显高于木质部的持留量 1 68μg kg ,施药 10d左右吡虫啉在侧枝韧皮部中的持留量最大 ,韧皮部的持留量随着侧枝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杨树侧枝韧皮部中的持留量在施药第 10d最大 .杨树下部 (4 0m以下 )叶片中吡虫啉的持留量先增加后降低 ,在施药后第 2 0d达到最大 ,而杨树上部 (4 0m以上 )叶片中的吡虫啉持留量则呈下降趋势 ,叶片中的吡虫啉持留量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喷雾和灌根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在烟草植株的吸收传导分布规律.[方法]进行温室盆栽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施药不同时间烟草根、茎、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中吡虫啉含量.[结果]灌根施药方式下吡虫啉能被烟草根部吸收并转运至植株各个部位,而喷雾施药在烟草叶片上原始沉积量较大,通过内吸作用传导至烟草其他部位的含量较低.[结论]灌根施药在烟草植株内输导分布更加均匀,持效期更好,喷雾施药能较好的作用于叶片部位,速效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喷雾和灌根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在烟草植株的吸收传导分布规律。[方法]进行温室盆栽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施药不同时间烟草根、茎、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中吡虫啉含量。[结果]灌根施药方式下吡虫啉能被烟草根部吸收并转运至植株各个部位,而喷雾施药在烟草叶片上原始沉积量较大,通过内吸作用传导至烟草其他部位的含量较低。[结论]灌根施药在烟草植株内输导分布更加均匀,持效期更好,喷雾施药能较好的作用于叶片部位,速效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树冠喷雾、树干注药、药剂灌根等措施进行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结果表明,吡虫啉800倍液和噻虫嗪8000倍液喷雾、杀虫双原液注干,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具有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d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7d防效仍在95%以上;吡虫啉800倍液喷雾、杀虫双原液注干的持效期达15d,且供试悬铃木植株未产生药害,植株长势良好。绑草绳处成虫的数量平均为1116.67头,其中诱集的成虫主要集中于最高层草绳,达到35%,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下树越冬时,以近距离场所为主。因此,吡虫啉800倍液喷雾、噻虫嗪8000倍液喷雾、杀虫双原液注干、树干绑草绳可作为悬铃木方翅网蝽综合治理的推荐措施。  相似文献   

6.
糙米中农药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稻中后期不同施药剂量的残留变化及糙米贮存期间农药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收获时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三唑磷、吡虫啉在糙米中的残留量在低剂量出穗前、低剂量出穗后、高剂量出穗前、高剂量出穗后依次升高,不同处理糙米中甲胺磷的半衰期为63.0~84.5 d,平均为74.6 d;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63.0~88.8 d,平均为74.2 d;三唑磷的半衰期为37.1~39.8 d,平均为38.0 d;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0.0~87.7 d,平均为82.3 d;吡虫啉的半衰期为67.9~80.0d,平均为76.1 d.各处理糙米中均未检出敌敌畏.说明施药时间和施药剂量是影响糙米农药残留量的主要因素,糙米贮存期间农药的降解速度为敌敌畏>三唑磷>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吡虫啉>毒死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酰甲胺磷在桃和梨中的转运与代谢。[方法]选用乙酰甲胺磷施用于油桃、水蜜桃和梨树上,施药方式为果树灌根施药、果实套袋后施药和果实不套袋裸果直接喷雾施药3种。施药后多次采集桃、梨果实样品,样品经过提取净化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其中的乙酰甲胺磷(ACE)残留量和甲胺磷(MAP)产生量。[结果]裸果处理组中ACE在桃和梨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套袋和灌根处理的果实中ACE转运量的最大值为裸果的1/10左右。2种桃不同施药处理果实中的ACE残留量趋势大致相同,梨果套袋和灌根组果实中的ACE残留量低于桃处理。MAP在桃和梨果实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根据我国水果中MAP的最低残留限量值为0.05 mg/kg,使用乙酰甲胺磷后,梨、桃果实采收安全间隔期分别大于7和20 d。[结论]考虑到MAP高毒性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应该减少ACE在果树上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向番茄果实中的转运代谢与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甲胺磷作为高毒农药甲胺磷的替代品,具有低毒、广谱等特点,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增毒代谢物甲胺磷倍受关注。以盆栽番茄为对象,采用300和600 mg·L-1的乙酰甲胺磷水溶液进行灌根施药,研究番茄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并向果实转运与积累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土壤灌根施药方式,番茄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乙酰甲胺磷,并且向上运输至果实;土壤中的乙酰甲胺磷在向果实转运过程中代谢产生了增毒代谢物甲胺磷,表明乙酰甲胺磷在番茄上的使用有质量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树干注药对柳树几种保护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垂柳为材料研究4种注干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虫啉.敌敌畏和敌畏.氧乐)树干注药后其叶片内几种保护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药剂树干注药后垂柳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敌畏.氧乐对SOD影响最明显,药后1 d活性上升了85.01%,6 d活性下降了35.99%,20 d上升了32.00%。各药剂处理均可提高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吡虫啉对PPO刺激作用最明显,药后10 d活性上升了21.87%;对POD抑制作用最显著,药后6 d活性下降了24.78%。敌畏.氧乐对PAL活性影响最显著,药后6 d活性上升了28.97%。各药剂处理均可提高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其中敌畏.氧乐的影响最显著,药后3 d含量增加了52.91%。树干注药30 d后各处理组SOD、POD、PPO和PAL活性及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叶片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悬铃木叶片遗传转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9 d的悬铃木叶片在OD600值为0.7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中浸染10 min后,再在含有100μmol.L-1的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培养基上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 d叶片的遗传转化效率最高.该体系为进行农杆菌介导目的基因培养悬铃木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大豆二粒荚长、宽相关QTL间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并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和与环境(QTL-by-environment, QE)的互作效应。【方法】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对2006-2010年连续5年一个地点的大豆二粒荚长、宽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检测到8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长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27.2%,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0.19%;6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宽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16.27%,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2.18%。9对影响二粒荚长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9.02%;8对影响二粒荚宽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8.81%。【结论】上位效应和环境效应在二粒荚长、宽性状的遗传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考虑对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和上位性QTL,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聚合。  相似文献   

14.
选择6处不同的遮荫环境(4处为植物遮荫环境,2处为建筑遮荫环境),通过实地监测样地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等数据,揭示不同遮荫环境对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8:00-18:00各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其最高或最低值出现在12:00或14:00。6种遮荫环境下,遮荫度越高,样地内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但建筑遮荫环境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植物遮荫环境,而下垫面类型或植被种类的差异对THI没有明显影响。6处样地日间平均THI由大到小为稀树草地(26.1±0.09)、疏林草地(25.8±0.07)、铺装场地(25.2±0.06)、草坪(25.1±0.06)、阔叶林(24.6±0.05)、针叶林(24.5±0.05),THI越高,人体越不舒适,表明夏季气温偏高引起了人体的不舒适,但是与其他环境相比,遮荫度较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舒适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遮荫度与THI、空气温度之间具有极强负相关性(-1.0<r≤-0.8,P<0.01)。遮荫度每提高10%,空气温度降低约0.5 ℃,THI下降0.35。因此,提高环境的遮荫度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与THI值,从而改善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蛋氨酸及其类似物的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种类,吸收代谢机制,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作用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等方面阐述了蛋氨酸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抗腹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是厚朴树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综述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抗腹泻作用,并提出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调节胃肠蠕动;作为Ca2+拮抗剂,阻断Ca2+通道;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沼液灌溉对砂培黑麦草种子发芽与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沼液灌溉对砂培黑麦草种子发芽及生理效应的影响,设置4个梯度沼液灌溉量分别灌溉砂培黑麦草,分析种子发芽情况和幼苗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正常发芽,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随着灌溉沼液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T1试验组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显著高于T3、T4试验组(P<0.05);沼液灌溉能促进黑麦草幼苗苗高和根长,试验组T1的促进效果最好;各试验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随着沼液灌溉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且二者的峰值均为T1试验组;不同稀释比沼液试验组间黑麦草幼苗POD酶活性、MD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SOD、CAT酶活性随沼液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和趋势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认为砂培模式下黑麦草种子能很好地发芽并快速生长成幼苗,且最适灌溉的沼液与蒸馏水的稀释比为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豆多肽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苗期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室内水培和温室盆栽的方法,对不同多肽液浓度浸种处理后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低浓度多肽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物效应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大豆多肽液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理想浓度为0.5 g/L。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大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生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田间大棚栽培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无机肥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大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以及黄瓜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增加黄瓜产量,且随无机肥配施量的提高而增加。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提高Cd含量,对Cu、Zn和Cr的含量影响作用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大棚土壤有效态Cu、Cd和Cr的含量、降低Pb的含量,对Zn的影响较小;施用无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效态Cu和Cr含量,对Zn、Pb和Cd的含量影响作用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黄瓜中Cu和Zn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其含量随无机肥配施量的提高而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黄瓜中Pb、Cd和Cr含量随无机肥配施量的提高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大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作用较小,也不会对黄瓜造成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0.
沼渣肥的特性与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肖颖  朱丽君  李布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86-14988
阐述了沼渣肥的特性,综述了沼渣肥的应用效果,展望了沼渣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推广应用沼渣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