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的形态类型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态学、解剖学角度并利用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的PCR扩增产物分析,对内蒙古段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形态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 1)与青海云杉共生的外生菌根有11种不同的类型; 2)经对11种不同类型的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碱基序列测定并运用GenBank的序列局部相似性查询系统(BLAST)软件比对,共鉴定到种水平7株,属水平2株,科水平2株,其中子囊菌为2株,其余都为担子菌; 3)在形态、解剖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外生菌根根尖进行分子鉴定,二者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3.
青海云杉(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危害青海云杉的光臀八齿小蠹、香格里拉齿小蠹及东方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系统进行研究,并成功鉴定出3种(拟)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光臀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由2-甲基-3-丁烯-2-醇,74%-(-)-小蠹二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3种成分组成;香格里拉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有效组分为2-甲基-3-丁烯-2-醇,99%-(+)-小蠹二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东方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由95%-(-)-小蠹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2种成分组成。3种人工合成的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已在害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监测中进行野外试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云杉为主体的祁连山水源林 ,处在“冰源水库”和河川水系之间 ,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 :林冠遮蔽使青海云杉林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减少 71 .0 2 % ,林冠层净辐射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5 8.0 % ,林内净辐射仅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1 9.0 % ;覆盖率为 40 %的青海云杉林林内1 4时平均气温低于林外 0 .4℃ ,2时平均气温高于林外 0 .1℃ ,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低温度、缩小温差作用越明显 ;森林作用使林内蒸发仅为林外的 6 0 .71 % ,风速仅为林冠处的1 3.33% ,而林内年平均湿度比林外高 1 6 .6 7% ,特别是最低湿度要比林外高 5 3.5 7%。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结构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青海云杉林的树种组成、林分结构、生长状况和更新状况都有较大的差别;青海云杉的径级和高度决定着青海云杉林内不同树木个体间的竞争和分异状况,决定着不同高度级内的株数分布比例;青海云杉纯林中林分结构单一,更新良好;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林分结构复杂,更新不良;青海云杉纯林下,拥有丰富的云杉种源,云杉种子饱满,保存云杉幼树数量多且生长状况好,能维持云杉种群的更新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林冠郁闭度为0.4时,更新情况最好;当郁闭度为0.7时,更新情况差。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青海云杉中龄林混交度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青藏高原东部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中龄林混交度对各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森林恢复和林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混交度分别为0、0.2、0.4和0.6的青海云杉天然中龄林样地,调查混交度对0~20和20~40 cm土层各树种细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影响。结果: 混交度为0.4的青海云杉林以10~25 cm径级(63.72%)、24~32 m高度级(48.72%)和16~20 m高度级(11.18%)乔木占比最大,且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混交度的林分;青海云杉林总细根生物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68.31%~83.49%,其数值随混交度增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混交度0.4时最大,为616.26 g·m-3;20~4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密度随混交度增大而增大,在混交度0.6时最大,为227.17 g·m-3;在0~20 cm土层,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混交度0.4 >混交度0.2 >混交度0 >混交度0.6,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表现为混交度0.4 >混交度0.2 >混交度0.6 >混交度0;在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比根长均表现为混交度0.6 >混交度0.4 >混交度0.2 >混交度0,比表面积表现为混交度0.6 >混交度0.2 >混交度0.4 >混交度0;随混交度增大,云杉对0~40 cm土层林分细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贡献逐渐减小,而白桦对0~40 cm土层林分细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贡献持续增大;混交度对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 mm径级细根上。结论: 与其他混交度林分相比,混交度为0.4的青海云杉中龄林具有更合理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异龄、复层的林分结构可以减小相邻植株间生态位竞争重叠范围,优化林分空间利用效率,提高群落稳定性,细根生物量密度及细根形态特征如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达到最大。在未来青海云杉中龄林经营中,合理控制混交度在0.4左右,可促进群落细根发育,利于森林持续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7.
青海云杉种实害虫的主要种类为云杉球果小卷蛾,主要发生于天然林及母树木,虫害株率高达100%.-般低海拔林分重于高海拔林分,老母树林重于新母树林,纯林、疏林重于混交林和郁闭林分,远离天然林的种子园没有种实害虫的发生.在同一坡面上,随坡位升高虫害减轻,平缓林分重于陡坡林分,不同坡向间差异不明显;干燥林分重于湿润林分.平均单果虫口密度3头左右时,虫害果较健康果相比,出种率下降2.5%,健饱种数下降18.3%,虫蛀种子率达16.2%,千粒重下降0.93g,发芽率降低28%. 相似文献
8.
9.
对黄土高原高寒区的青海云杉人工林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主要采用野外实测土壤水分再分布的方法,对入渗后不同土层土壤的水分再分布过程及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作了研究),发现该林地在枯落物及林下植被层的作用下,使得0~10 cm表层土壤的持水性最好;因放牧践踏导致林地10~30 cm土层的土壤板结密实,持水性较差;30~50 cm土层土壤的持水性居中。通过研究还拟合得出了该林地土壤水分再分布、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比水容量的参数。为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水文效益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分布区的10个群体,每群体10个个体 ,以系统揭示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群体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除球果干质量和球果长/球果径外,其余性状在群体内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31.20%,小于群体内的变异(68.80%).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表型性状呈现出以经度变异为主的梯度规律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青海云杉10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为提高祁连山东段林区苗圃地青海云杉阿扁叶蜂的防治效果,笔者调查了青海云杉苗木受害程度,观察了阿扁叶蜂生活史,并研究了不同化学防控效果.结果 表明:在祁连山东段林区青海云杉苗圃地阿扁叶蜂每2年发生1代.化学防控后,均降低了虫口密度、受害株率和苗木死亡率,与对照(CK)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防控方... 相似文献
16.
云杉阿扁叶蜂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 et Zhou是为害青海云杉的主要害虫,为控制其危害,作者在祁连山大黄山林区对影响云杉阿扁叶蜂种群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作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杉阿扁叶蜂的发生与林分因子、地形地势和人畜活动关系密切,发生程度一般表现为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长势弱的林分重于长势好的林分,中幼龄树重于中老龄树;低海拔区重于高海拔区;人畜活动频繁区重于人烟稀少区。 相似文献
17.
18.
青海云杉黄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云杉黄卷蛾ArchipscrassifolianusLiu在甘肃祁连山东段林区一年发生 1代 ,以 2龄幼虫在寄主新梢基部及轮芽处越冬 ,翌年 5月中旬开始活动为害 ,6月上旬达到盛期。幼虫 2~ 3龄时用 5 0 %杀螟松、 80 %敌敌畏乳油 10 0倍弥雾 ,防治效果均达到 90 %以上。用含芽孢 3~ 4亿 /ml苏云金杆菌喷雾 ,防治效果可达到 75 %。 相似文献
19.
20.
据方精云等(2001)研究,我国土壤CO2的释放通量为4.2 PgC·a-1,约占全球土壤CO2释放通量的5.6%~8.4%.然而,在我国已经开展的一系列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研究中,对土壤呼吸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已报道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农田内,而西部地区土壤呼吸以及土壤呼吸沿海拔梯度(自然条件下海拔梯度和人类干扰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由于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相当敏感,CO2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通过土壤呼吸从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会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正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