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g)水平,并对其中16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6h的血浆D-二聚体再次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伴有AT-Ⅲ降低、Pg升高,溶栓前后结果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激活。  相似文献   

2.
1983年Harris等首次用放免法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并证明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血栓形成有关,近年又发现ACA和缺血性中风及高凝状态有关。本研究对7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ACA和狼疮抗凝物质(LAC)进行检测,部分患者同时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和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PAI),以探讨ACA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血栓前状态指标在非心脑血管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水平改变,探讨非心脑血管外科患者血栓前状态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及32例本院门诊体检者对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F1+2浓度,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AT-3活性。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血浆F1+2浓度明显升高,血浆AT-3活性明显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1+2浓度在脑梗死组更高(P<0.01),在脑梗死组血浆AT-3活性下降更为明显(P<0.01)。(3)随着血浆F1+2浓度的升高,血浆AT-3的活性有下降趋势,血浆F1+2浓度的变化与血浆AT-3活性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手术可致凝血系统的显著改变,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纤溶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凝血纤溶状态变化,为临床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提供诊治依据。方法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72例,采集血浆,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并与171例脑外伤后无脑梗塞患者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组(实验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非脑梗塞组(对照组)(P<0.01)而纤溶酶原(PLG)活性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探讨AT-Ⅲ对TIA后卒中复发风险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TIA住院患者127例,观察1 w内卒中复发情况,结合MRI检查,分为良好转归101例、影像阳性组16例和临床梗死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C)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浆FDP、FIB-C、APTT、PT水平,3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血浆AT-Ⅲ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158,P=0.040)。其中,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显著低于良好转归组(91.27±13.88 vs 102.32±15.94,P=0.037);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稍低于影像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7±13.88 vs 95.79±13.08,P=0.417)。结论 AT-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评价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凝血功能(Fg、AT-Ⅲ、PT)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择58例ACI患者(观察组)和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2组的Cys C、Fg、AT-Ⅲ、PT指标差异;同时比较急性期进展型脑梗和完全型脑梗死的Cys C、Fg、AT-Ⅲ、PT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Cys C、Fg、AT-Ⅲ、PT比较差异显著(P0.05);急性期进展型脑梗组与对照组Cys C、Fg、AT-Ⅲ、PT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仅与对照组的Cys C有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凝血功能(Fg、AT-Ⅲ、PT)在判断ACI患者病情、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凝血功能检查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操作简便,检测迅速的血栓弹力图计方法,对1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检测的初步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以多发性脑梗塞、TIA、脑干梗塞和动脉深穿支闭塞脑梗塞患者改变为著。血栓弹力图(TEG)是监视血液凝固变化的一种可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2例,监测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BPC)。对于凝血指标异常、处于高凝状态(血清D-二聚体〉0.5μg/ml、FDP〉8mg/L)患者在10d后给予干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12h1次),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尿激酶干预(2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结果本组62例患者存活52例,均预后良好;死亡lO例,其中弥散眭血管内凝血2例,阳延长2例,持续高凝状态不能纠正6例。结论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发生率高,加剧再次颅脑损伤;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早期对高凝状态的干预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巴曲酶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研究了巴曲酶对2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发现脑梗塞病人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均高于正常人(P<0.01),处于高凝状态中。巴曲酶可有效降低高凝状态的血小板功能(P<0.01),其机理可能与显著降解纤维蛋白原和FDP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微栓子监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头MRI、TCD微栓子监测,总结分析其特点。结果 共收集22例患者。均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起病,包括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偏盲、皮质盲。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如下:系统性恶性肿瘤1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重度,HCY50μmol/L)5例,肾病综合征2例,抗磷脂综合征2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18例在卒中发病后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才被首次确诊。DWI示多发急性梗死灶,不符合单一动脉供血区,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病灶累及大脑半球脑叶皮层/皮层下22例,深部12例,小脑10例,脑干2例。22例行微栓子监测者10例阳性。结论 对于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要注意筛查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高凝状态和微栓塞可能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8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12项血凝学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同时存在高粘滞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两者均为中风危险因素,且互为因果。建议将部分血凝学指标列为中风危险因素分析内容之一;在治疗高粘滞血症同时,积极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说明抗凝血酶Ⅲ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急性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人组同时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均值为83.0%,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100.3%.统计结果显示P<0. 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减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高凝状态及时治疗,以避免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24项新颖的指标,对121例正常人及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凝血因子增高,抗凝因子减低,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液粘稠度增加。揭示患者体内有高凝状态存在,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行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内脏氧合的影响。方法 125例脑出血患者,按照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情况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不同时间变化、病情好转及住院时间、GO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即AT-Ⅲ、TM、D-DT2-T3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ET-1T3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情转归、住院时间及GOS评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波动越大表示预后越差,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气囊止血带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可导致高凝状态甚至深静脉血栓。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止血带与高凝状态关系。 方法:39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n=20),非止血带组(n=19)。两组于术前、止血带组止血带放气后5 min及非止血带组术后均测定血液流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血酶-Ⅲ。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红细胞变形指数TK、抗凝血酶-Ⅲ术后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术后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止血带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较非止血带组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TK、抗凝血酶-Ⅲ较非止血带组明显降低(P < 0.05)。结果提示,全膝关节置换的创伤和止血带的使用均可导致高凝状态,但止血带可加重高凝状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大面积脑梗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大面积脑梗塞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1999~2006年间4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术后大面积脑梗塞平均68.5岁。疗效评定:出院时按患者机能状态Karnofsky记分指标。(1)基本痊愈:80分以上9例;(2)显著进步:60~70分13例;(3)进步:60分以下13例;④死亡:5例。结论:大面积脑梗塞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处理不当,可影响手术疗效,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活性、抗凝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静脉血,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α,AT-Ⅲ:α),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缺血性卒中后急性期Fib(4.3±1.6g/L)高于对照组(2.9±1.4g/L),有统计学差异(P<0.01),全血和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T-Ⅲ:α在急性期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Fib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凝血活性增强及抗凝血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了脑梗塞患者伴发抑郁状态及痴呆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  象(1)脑梗塞组:均为脑梗塞后1个月内的患者(共40例),且排除其它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2~80岁,平均为(64.35±9.68)岁。已婚39例,丧偶1例。均为右利手者。小学文化程度7例(17.50%),中学22例(55.00%),大学11例(27.50%)。工人12例,农民4例,干部23例,无职业1例。(2)对照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基本与脑梗塞组相一致的健康人共40例。2 方  法(1)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评定工具(17项版本)。以<7为正常,7~16分为轻度…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在骨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但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过程中充填骨水泥对患者凝血功能。 方法:对65例ASAⅡ-Ⅲ级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38例,37例股骨头坏死,术中髓腔扩髓完成后,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 min,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及3 h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4项指标在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 h与注入骨水泥前30 min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各时间点与注人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 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消除,24 h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说明人工关节置换中充填骨水泥后3 h可致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凝血功能;血液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6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对中老年健康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在其发病过程中存在着高凝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肯定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高血压患者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测定高血压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血浆 D-二聚体(D-Dimer)含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高血压组60例,男性 38例,女性 22例,年龄 38-81 岁,系我院住院病人,依据目前多采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1]作出高血压病诊断,高血压病史3-4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