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杆泵举升方式具有地面设备简单、一次性投入少、耗能较少的特点,随着螺杆泵井在萨北油田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应用年限的增加,螺杆泵井的综合消耗费用已高于抽油机井,因此需要对三种机采井举升方式进行重新评价。通过对三种举升方式的分类对比分析,结合萨北油田采出液条件,重新评价了三种举升方式的选取原则。对高产井选用电泵井举升方式;新井产能选用抽油机举升;螺杆泵井由于无需地面基建,投产速度快,同时对聚驱和三元采出液适应性较强,因此,日常生产管理中,对见聚浓度高、频繁检泵井、三元驱油井以及临时需要举升设备投产的井,可以选用螺杆泵。  相似文献   

2.
强碱体系三元复合驱取得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出举升工艺结垢严重问题,导致检泵周期缩短,影响油井的生产时率和驱油效果。本文重点开展3种举升方式、9种井下泵适应性评价,为工业化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希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抽油机井见聚井数增加,继续延用低含水和高含水初、中开发时期的抽油机井管理方法,日渐暴露出在举升工艺适应性方面的局限。本文通过对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按照地面设备、生产过程、井下生产过程三种情况,总结绘制了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动态控制图表,形成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系统。针对图表中的不同区域,调整挖潜,维护合理区,调整治理区,使抽油机在合理工作制度下生产。  相似文献   

4.
强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但存在结垢比较严重的问题,影响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的进一步扩大应用。为满足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需求,通过对3种举升方式、9种井下泵现场试验及适应性评价工作,同时对化学清防垢技术进行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总结出适应强碱体系三元复合驱的举升工艺,配合有效的化学清防垢工艺技术,能够延长检泵周期,为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A复合驱试验区左侧临近B聚驱试验区,两者油层条件相似、驱替方式不同,为研究该地区在三次采油技术工业化推广时采用的开采方式,将A复合驱与B聚驱的开发动态进行对比分析,提供技术上可行性分析依据。通过对比A复合驱、B聚驱的开发动态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聚合物用量总体相差不大的情况下,A复合驱比B聚驱的优势较为明显。一是A复合驱采取梯次降浓方式,而B聚驱采取先提浓后降浓方式;A复合驱全过程粘度保持较稳定,而B聚驱的粘度由低到高再下降,前后波动较大。从吸液剖面改善情况看,A复合驱的吸液剖面改善情况好于B聚驱。二是A复合驱受效早、含水下降幅度大,且含水低值期开始PV数早于B聚驱0.16PV。而B聚驱含水下降幅度小于A复合驱5.49个百分点;A复合驱的阶段采出程度是B聚驱的2.4倍。三是A复合驱的阻力系数逐步增加,说明化学驱有效地控制了水相流度,保持了体系的增粘作用,扩大了波及体积。在化学剂阶段A复合驱的阻力系数均大于B聚驱的阻力系数,差值随着化学剂的注入逐步拉大,阻力系数的差值由最初的0.38差异逐步增大到1.36,说明A复合驱三元体系对流度比的改善情况好于B聚驱,能进一步的扩大波及体积。从驱油机理看更加印证A复合驱能动用B聚驱驱替后仍不能动用的残余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潜油直驱螺杆泵举升技术和潜油柱塞泵举升技术两种新型的无杆举升技术,阐述了无杆举升技术所解决的油田生产问题,着重介绍了技术原理、组成和技术优势,分析了两种新型举升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潜油直驱螺杆泵举升技术和潜油柱塞泵举升技术两种新型的无杆举升技术,阐述了无杆举升技术所解决的油田生产问题,着重介绍了技术原理、组成和技术优势,分析了两种新型举升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化学驱规模的逐年扩大,对区块内的水驱非利用采出井以及聚驱提前突破采出井的封堵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为了实现对这些井的长期有效封堵,本文主要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化学封堵工艺现场应用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评价出适合聚驱下返井封堵的工艺技术,并进行了施工工艺和标准的确定,现场实践表明:评价出的化堵工艺及施工方式,提高了封堵成功率,能够为聚驱下返井封堵提供技术手段,保障了聚驱下返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室内研究表明,一类油层聚驱后可再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喇北东块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现场试验取得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的效果。而二类A油层聚驱后未采取其他増油措施,为了进一步挖掘二类A油层聚驱后的剩余潜力,开展了二类A油层聚驱后复合体系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研究表明,相同浓度条件下,三元体系的粘度、抗剪切性、稳定性比单一聚合物溶液和二元体系均较差,但只有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能够达到10~(-3)mN/m,正因如此,三元体系的驱油效果也是最好的,聚驱后仍能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港西油田总体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阶段,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港西油田推广应用已24年,聚合物驱控制地质储量占油田总储量的21.9%,聚合物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港西油田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经证实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重点介绍港西三区聚驱后注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室内研究、实施方案优化和现场应用效果分析,从而验证了聚驱后注聚/表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港西油田复杂断块"双高"油藏条件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优选出可与大庆油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的基础上,开展了聚驱后不同颗粒+二元泡沫驱室内三层非均质驱油实验,优选出最佳体系配方指导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采用0.1%PPG颗粒+泡沫驱驱油效果最佳、注入压力最大,最佳体系配方条件下,聚驱后采收率提高值为13.4%。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油田开发后期含水量的不断上升,以及聚合物驱等三次采收方法的普遍应用,为了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油藏条件优选不同开采阶段的采油方式已成为重点,随着各国稠油、含砂、含气井的数目越来越多,螺杆泵采油己成为当前主要的机采举升方式之一,螺杆泵采油以投资少、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及适应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国内外油田重视。本文在对潜油螺杆泵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后,分析其采油系统特点,对于油田开采后期降低成本、减少投入,更好地适应举升技术的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二西二类油层聚驱在协调注采关系方面遇到的二类油层聚驱与三次加密、注采系统调整结合射孔、水聚同驱边界处理、注采井低效、平面上注采对应率低、个别井区厚度发育过大,调整难度大等五方面问题,通过明确分单元驱替方式,进行水聚区域的划分,在水聚同驱接触带附近划分出8种类型注采连通关系,按照“纵向上集中成段,平面上连接成片”,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注采系统的总体原则,因井因层而异,协调二类油层聚驱注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田外围区块单井产量低、泵挂深,采用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存在吨液举升能耗高等问题,不适应当前油田节能降耗的发展趋势,开展塔架式抽油机、一机双采和智能间歇抽油机三种高效举升技术试验,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对三种节能举升设备的结构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三种节能抽油机进行评价,为探索低产井高效举升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庆油田水驱开发相继进入高含水阶段的现状,聚合物驱作为水驱后接替开发方式,大大减缓了大庆油田的产量递减.基于大庆油田水驱后聚合物驱的发展现状,模拟大庆油田S区块的油层条件,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方式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了聚合物恒速恒浓、恒速梯次增浓、恒速梯次降浓和增速梯次降浓四种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通过对比采收率指标,最终确定了水驱后聚驱的最优注入方式为增速梯次降浓,为大庆油田S区块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方式的优选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针对G区块目前含水率较高、采收率低、剩余油储量大、水驱开发难度大的问题,下一步将采用聚合物驱挖潜剩余油.考虑梯次降浓段塞组合聚驱的方式,使用700万相对分子质量抗盐聚合物和2500万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进行交替注入,设计3种不同段塞组合聚驱方案,预测并对比不同方案聚驱效果.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优选出方案2为合理聚驱方案,与...  相似文献   

17.
试验证明弱碱三元复合驱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但采出井结垢对举升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结垢导致井筒运行环境恶化,抽油杆经常出现杆滞后、卡泵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三元复合驱油井的正常生产,A试验区三元复合驱结垢抽油机井平均检泵周期248天,仅为全厂聚驱抽油机井平均检泵周期的43.2%。目前采用井口加药的方法,可以有效减缓油井结垢,延长油井检泵周期,但现有井口加药方式不能将药剂直接加到泵筒,影响药剂作用效果,操作成本较高。因此开展弱碱三元复合驱长管加药技术研究,实现将药剂直接加到易结垢的泵筒位置,提高药剂利用率,达到降低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元复合驱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是采出井结垢问题,目前主要采取化学防垢措施来延缓采出井结垢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检泵周期,但后续维护工作量大,费用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提捞抽油机现场试验。应用效果表明,在不采取其他防垢措施的情况下,对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检泵周期得到大幅度延长,同常规举升方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三元复合驱举升防垢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渤海强非均质、中高粘油藏聚驱过程中低渗层吸液剖面初期改善,之后又变差的现象,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吸液剖面的影响规律;然后测试了高浓-低浓聚合物驱交替注入方式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在聚驱早、中期阶段增加聚合物溶液的浓度,能够对高渗层有效的封堵,增加注入压力、显著改善低渗层的吸液剖面。结合油田实例研究表明:在现场条件允许情况下,相同聚合物用量,采用高浓-低浓段塞聚合物驱方式相比恒浓度聚驱,能够提高低渗层动用程度,增加总体采收率约1%。  相似文献   

20.
统计L油田聚驱抽油机井927口,平均采出液浓度294mg/L,其中高浓度聚合物区块4个,共有抽油机井379口,平均采出液浓度495mg/L,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技术是目前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同时给采出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与水驱、普通聚驱相比,高浓度聚合物驱存在检泵率高、检泵周期短的问题。根据化验结果知随着采出液浓度的增加,粘度逐渐加大,杆举升负荷和下行阻力增大,造成抽油杆柱下行滞后而发生杆管偏磨。通过5口大间隙低摩泵现场试验效果可知,应用大间隙低摩阻泵后,在保证泵效的前提下,交变载荷降低了25%以上,达到了降低杆柱下行阻力的效果,提高了低摩阻泵在高浓度聚驱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