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范稹 《环球中医药》2014,7(2):155-157
泽泻为常用中药,一般认为其无毒。但部分书籍载其有毒,临床也有其致肝毒性的报道。目前对泽泻的水提物、醇提物等的毒性研究结果不一致,有的表明其总属无毒,有的表明其有一定肝毒性和肾毒性。而对其毒性成分的研究表明可能与其中的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等有关。整体看来,目前对于泽泻可能毒性的相关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
泽泻中肾毒性成分的辨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筛查泽泻中肾毒性成分,为提升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高压制备色谱分离和制备泽泻化学组分样品;基于LLC-PK1细胞模型,用FDA荧光标记和MTT 2种方法筛查肾毒性组分;对毒性最明显的化学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定性分析.结果:MTT法与FDA荧光标记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FDA法检测泽泻中C13组分呈最明显的毒性,经液-质联用分析鉴定为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结论:泽泻中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可能会引起肾毒性,应注意限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泽泻醇提物长期喂养大鼠,探究其对大鼠的肾毒性作用,并研究其肾毒性的可能的分子机制。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雷公藤对照组,庆大霉素对照组,泽泻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6个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泽泻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HE染色检测肾脏病理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和q-PCR法检测Kim-1,clusterin,LCN2,osteopontin,ceruloplasmin和TIMP1蛋白和m RNA水平。HPLC解析出泽泻醇提物中的8个成分(环氧泽泻烯,泽泻醇F,泽泻醇A,24-乙酰泽泻醇F,泽泻醇A-24-醋酸酯,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C)。HE染色结果显示,高、中剂量的大鼠肾脏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且形态发生变化。与空白组相比,雷公藤和庆大霉素对照组大鼠肾脏Kim-1,clusterin,LCN2,osteopontin和TIMP1蛋白和m RNA水平显著地提高,而ceruloplasmin蛋白和m RNA水平显著地降低;给予泽泻高、中剂量6个月后,大鼠肾脏Kim-1,clusterin,LCN2,osteopontin和TIMP1蛋白和m RNA水平也有显著地提高,而ceruloplasmin蛋白和m RNA水平显著地降低。长期大剂量服用泽泻醇提物可导致雌性大鼠产生肾毒性,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Kim-1,ceruloplasmin,clusterin,LCN2,osteopontin和TIMP1等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大数据方法,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真实环境中,风湿科常用中药(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饮片的肾毒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龙华医院近5年间使用过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的所有患者的个人资料(年龄、用药记录等)、处方以及肾功能(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等信息共1 256万条,通过大数据系统处理,分析肾毒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使用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四味中药的患者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泽泻1.15%,细辛2.46%,威灵仙1.50%,寻骨风0.00%。泽泻肾毒性的发生随着累积用药剂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而威灵仙、细辛未出现此情况。5年间临床使用寻骨风者仅有1例,累积用量300 g,未发生肾毒性情况。泽泻、威灵仙、细辛肾毒性的发生有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君臣佐使配伍使用泽泻、细辛、威灵仙较为安全,肾毒性的发生率远低于相关的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大数据技术研究细辛、泽泻、补骨脂和威灵仙这类被认为具有肾毒性的常用抗风湿中草药,在临床真实使用环境中是否具有肾毒性及与肾毒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查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5年5月20日至2016年10月1日期间,所有使用过上述药物的患者基本信息,以及用药前后的肾功能检查结果、配伍用药情况等共2046万条数据信息,在数据库解决方案搭建上,采用SQL软件从医院现有的各业务系统中调取相关数据,建立分析平台,从而实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在配伍的情况下,四味药物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细辛0.89%、泽泻1.32%、补骨脂1.12%、威灵仙1.70%。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细辛肾毒性发生率为3.08%。四味药物的肾功能异常表现均以胱抑素C升高为主,约占异常人数的70%~76%,肾毒性发生率表现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泽泻、补骨脂和威灵仙的肾毒性发生率随累计剂量增多而升高,而细辛未出现此情况。结论在临床真实使用环境中,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指导下使用细辛、泽泻、补骨脂和威灵仙这类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程志红  萧伟  王振中  侯惠民 《中草药》2015,46(22):3420-3426
泽泻是一味具有多种用途的中药,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早期的临床研究已初步证明泽泻提取物可能是良好的调血脂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已有的安全性评价实验发现泽泻提取物肝肾毒性小,适合长期用药。从已发表的泽泻有关调血脂药效的文献出发,对泽泻的作用机制、药效成分、药动学、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泽泻原萜烷三萜类成分泽泻醇A、泽泻醇A 24-乙酸酯等是其调血脂活性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肾毒性报道基础上,对致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中药汤剂、中成药进行汇总,对致肾毒性的主要成分进行初步介绍,对中药致肾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中药肾毒性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些针对中药肾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引导临床医师、药师等相关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中草药及其制剂,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支持向量机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111个肾毒化合物和90个无肾毒化合物的6 122个分子描述符,采用Cfs Subset Eval评价和Best First-D1-N5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特征描述符子集。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化合物肾毒性判别模型。收集通过造成肾小管损坏致肾毒性的39个化合物,与39个无肾毒化合物组成数据集,用相同方法构建化合物肾小管损坏判别模型。2个模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马修斯相关系数均在70%以上。以22个有肾毒的中药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进一步评价肾毒性判别模型,准确率达72.73%。用肾小管损坏模型进一步判别肾毒性模型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中药成分,其中10个中药成分可能通过损害肾小管致肾脏毒性,6个已有文献佐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2个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有助于开展中药肾毒性成分筛查工作,并为进一步研究肾毒性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内源性毒性成分已经成为中药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其中,中药内源性毒性成分往往作为临床上有效成分来使用,因此保证内源性毒性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部分。该文阐述了毒性中药材的分级及评判标准,结合色谱法、光谱法、免疫分析法等技术对中药中内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内源性毒性成分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含内源性有毒成分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其单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因其主要成分为重金属元素汞,因各种原因已显示出较强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导致脏器功能损害、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其安全性与合理用药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当前存在着将朱砂毒性等同于氯化汞、甲基汞等汞化合物毒性的误解,夸大了朱砂的毒性。同时,对于含朱砂的传统中成药,有研究者质疑朱砂入药的必要性,提出将朱砂从处方中去除以避免可能的毒性反应。该文对朱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了报道,并概述了朱砂的毒性特点、中毒机制及朱砂在成方制剂中的药用价值,旨在进一步了解朱砂毒性,减少或避免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为朱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科学的认知朱砂的毒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泽泻提取物不同组分对尿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泽泻提取物不同组分对尿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影响 ,并确定其抑制尿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有效部位。方法 :通过喂服泽泻提取物不同组分对乙二醇和氯化铵诱导的大白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服用泽泻醋酸乙酯浸膏的醋酸乙酯洗脱液大鼠的血清尿素氮 (BUN) ,肌酐 (Cr) ,肾钙 (Ca2+ )含量 ,24h尿Ca2+ 分泌量 ,肾组织的草酸钙晶体沉积均明显低于成石组 (P<0.05)。结论 :泽泻醋酸乙酯浸膏的醋酸乙酯洗脱液能抑制实验性高草酸尿症大白鼠体内肾草酸钙晶体的形成 ,是泽泻抑制尿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2.
戴梦翔  金姝娜  宋成武  李森 《中草药》2023,54(5):1620-1635
泽泻Alisma Rhizoma是具有着悠久使用历史的传统中药,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调脂之功效。历代医书古籍中均有记载,是许多经典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泽泻有多种炮制品,随着泽泻炮制工艺的历史变革以及使用需求的改变,目前以盐泽泻和麸泽泻最为常用。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对泽泻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炮制品的药理作用也不尽相同。目前尚未有文献对泽泻及其炮制品的差异进行系统比较和总结。通过对泽泻及其炮制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为泽泻药材的合理使用、质量控制、炮制工艺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生态气候区泽泻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方法:以川产泽泻4个地方种为材料,在四川7个生态气候区育苗移栽,成熟收获后,测定其直径、产量及药用成分含量.并进一步研究其直径与产量的相关性,及主要药用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生态气候区泽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眉山的产量最高,达1 200.72 kg·hm~(-2),其次为都江堰的,达1 167.51 kg·hm~(-2),宜宾的产量最低,为417.54 kg·hm~(-2);都江堰的泽泻块茎中23-乙酰泽泻醇B和24-乙酰泽泻醇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生态气候区,分别达4.222,2.727 g·kg~(-1).泽泻块茎的直径大小与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3.乙酰泽泻醇B含量与24-乙酰泽泻醇A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产量与品质来看,都江堰的质量最佳,眉山的次之,邛崃的最差.  相似文献   

14.
桃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筱凰  李婷  王一涛  陆金健 《中草药》2015,46(17):2649-2655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目前对桃仁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其活性成分苦杏仁苷的测定及其质量控制,而对其他单体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仍不明晰。综述桃仁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其性味、炮制、配伍、质量控制,以及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建议对桃仁提取物中的单体成分在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免疫调节、抗肿瘤以及肝肾保护等药理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为其资源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详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张纪红  张铁军  陈常青  刘昌孝 《中草药》2020,51(10):2689-2702
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医药宝库含有丰富的可以药食两用的中药,以该类中药作为原料是指导中药保健食品研制的基础。在养生和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方面,中药保健食品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伴随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实施,急需开发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复方保健食品,满足国家及社会需求。随着现代化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中药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科学评价方面研究缺乏,造成目前保健食品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严重不足。因此对此这类原料中重要成分的毒性预警与评价已成为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毒理学在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也不断涌现。计算毒理学技术,单层培养细胞模型的体外预警与评价技术,体外诱导活性筛选工程细胞株的体外预警与评价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体外预警与评价技术与体内毒理学技术等已成为该领域毒性预测与评价的重要研究工具。毒理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得到有力的保障,并将有效促进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安全生产,保障终端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不仅具有巨大社会意义,也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近段时间以来可用于预测与评价中药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重要成分的毒理学新方法与模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乌头类中药毒性及现代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帅  李妍  李卫飞  许金凯  李飞  杜红 《中草药》2016,47(22):4095-4102
乌头类中药是一类常用有毒中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所含主要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同时也是其毒性成分。由于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临床治疗窗较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和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限制其广泛应用。研究炮制或配伍对乌头急性毒性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毒性产生的机制,对于进一步开发乌头新型制剂、指导临床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乌头类中药及其安全性评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乌头类中药毒性成分、急性毒性及与毒性相关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安全使用乌头类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车前子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分布于全国各地,资源丰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车前子各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其有效成分及应用开发研究备受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定义,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临床新用途相关性、入血成分、可测成分、不同配伍中显效成分、贮藏时间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车前子质量标志物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车前子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雷公藤导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中药配伍作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在减毒方面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肝毒性,笔者对现阶段雷公藤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对配伍中药(制剂)以减轻雷公藤毒性的作用进行归纳,以期为雷公藤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参考,从而减轻肝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林彦君  游宇  季宁平  章津铭  陈秋薇  傅超美 《中草药》2014,45(11):1556-1560
目的 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 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 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 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