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工艺之一。缂丝织物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是丝织技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缂丝织物精巧纤细,富丽高雅,历来被作为"贡品"供皇家贵族之用。缂丝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使之大放异彩。现研究缂丝产品的开发,在材料、工艺、图案和题材等方面探索,艺工相融,用小样织机织出工艺品。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探讨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缂丝作为苏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通过分析缂丝行业出现的后继专业人才缺乏、产品应用领域局限、流通市场缺失规范等现状,认为应该积极探索与开拓各种路径及形式,架构从体制管理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体系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缂丝文化技艺。提出将缂丝文化技艺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与基金、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的实体、传承技艺与创新技法、打造精品与树立品牌等具体实施建议,使缂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享誉海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苏州缂丝技艺传承人的稀缺问题,探讨缂丝在高校中传承的路径.对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主要有学校培养和社会培养两种方式;国家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支持高校培养缂丝人才,由此探讨了缂丝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缂丝社团、工作坊、辐...  相似文献   

4.
缂丝服饰品是中国传统丝绸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缂丝服饰品的生存状况堪忧.通过分析缂丝服饰品的现状,就缂丝保护传统工艺、进行缂丝服饰品产品的创新开发进行了探讨,以期再现缂丝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针对缂丝技术人员严重缺失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缂丝非遗人才,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和毕业条件几个方面阐述缂丝非遗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高职院校探讨缂丝非遗人才培养新模式对缂丝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缂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缂丝技艺逐渐落寞.为使缂丝技艺得到更好保存和发展,本文提出以昆曲《牡丹亭》为主题,提取"蝴蝶""花上金铃""柳叶"等元素,将苏州昆曲韵味、苏州缂丝技术有意结合,设计并制作缂丝首饰,使缂丝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  相似文献   

7.
孙诗晴 《西部皮革》2024,(8):102-104
文章主要探讨了宋代缂丝工艺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缂丝工艺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的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宋代缂丝工艺的色彩、图案以及文化内涵价值,并探讨了其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案例。通过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认为将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服饰融合,可以为现代女装设计提供新的可能和创新思路,兼容而致新,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的传统纺织工艺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有一些留存至今,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历史中行走”这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我们选取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纺织工艺,希望与读者共同领略中国深厚的纺织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虹 《丝绸》2008,(2):49-51
目前对中国缂丝的起源虽有不同的认识,但它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并在宋代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了缂制书画的高档艺术品,形成中国缂丝艺术的高峰.明清江南缂丝继承南宋缂丝技艺,民国后期则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缂丝在苏州得到振兴,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立足对中国缂丝渊源、突变和传承的文脉进行梳理,总结规律,不仅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萌 《江苏纺织》2021,(6):125-126
缂丝作为延续千年、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老织造技艺,古时一直为王室贵族专用.因织造过程极其复杂、耗费工时,件件都是旷世之作.文章阐述了缂丝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流派和艺术风格,并以艺术作品《初春桃花斑鸠图》为例,分析了缂丝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棒槌花边绣曾作为山东省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闻名国内外,而当前面临着传承形式单一、公众传承意识缺失、后继无人等问题。文章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棒槌花边绣的现存区域,梳理棒槌花边绣的技艺特征,通过实物归纳法对其编织工具、制作工序、编织技法、图案特点、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当代文化传承的新语境,从传承主体、传承实践、传承能力三方面提出棒槌花边绣活态传承的新思路,以期突破棒槌花边绣传承“瓶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接受、认同棒槌花边绣,实现棒槌花边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2.
缂丝,以其特有的织造艺术魅力被誉为织中之圣。十八世纪缂丝技艺逐步走向繁盛,观赏性缂丝逐渐增多。以故宫陈列的两件缂丝挂屏——"应真渡海图"和"应真飞锡图"为例,通过对历史背景、题材典故、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剖析,探讨这一类缂丝文物缂织技术和工艺的精湛之处。  相似文献   

13.
罗永平 《江苏丝绸》2012,(5):I0001-I0001
江苏丝绸的织造技艺历来精良,苏州缂丝即是代表之一。缂丝技法源自西域,盛于唐代。它是把画稿中图案花纹的轮廓留出一线距离,再以彩色丝线缂在轮廓里,形成"通经回纬"的结构特征,缂织成后表里一致,犹如刻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调查及文献研究,在介绍缂丝起源及称谓由来的基础上,梳理南通缂丝的传承与艺术特征,分析当今缂丝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为核心,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推动的思路,提出南通缂丝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更多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徽州竹雕与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州石雕并称为“徽州四雕”。徽州竹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悠久,具有极高的学习研究价值。通过文献查阅、实物调研等方法,梳理了徽州竹雕的发展历程、文化题材和内涵、雕刻技法以及徽州竹雕的文化、社会、艺术价值等内容,调查了徽州竹雕现有的传承成就,总结了徽州竹雕面临的传承人缺位、传播方式滞后、年轻市场流失3个传承困境,提出了竹雕保护数字化、竹雕传播网络化和竹雕应用创新化3个徽州竹雕技艺传承的创新发展途径,为徽州竹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将徽州竹雕融入现代生活并得到传承提供了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纺织、服装、轻工和材料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梳理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并以纺织品印染加工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和培养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7.
陈雯慧  鲁湘玉 《福建轻纺》2023,(3):17-19+3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凝结着中华传统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程坎坷缓慢,非遗的保护传承之路举步维艰。文章以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为例,研究阐述在多元冲击下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提出根据非遗文化的自身性质特点,紧紧围绕非遗“活态传承”这一理念对当下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创新规划和探讨,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磨纱工艺在牛仔布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断纬磨纱牛仔布,其因布面效果好、布面质量高而受到欢迎。但是,磨纱过程中存在断纬的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保证断纬后的布面效果、布面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为此,文章从磨纱断纬牛仔布的设计与织造工艺两方面入手,针对牛仔布生产过程中的断纬问题,在磨纱断纬牛仔布的设计过程中,从断纬后的布面效果、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改变磨纱工艺参数,优化断纬牛仔布的织造工艺,使断纬后的布面效果、布面质量达到最佳,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宏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技艺,对苏州缂丝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丝绸博物馆、苏州特色街区、苏州吴中、相城等缂丝生产企业等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数据统计整理。通过调研分析缂丝存在产品受众面狭窄、品牌影响力不够、销售渠道单一和销售模式相对保守、传承人断代学徒难寻等问题。提出了重视产品的设计与品牌的塑造、提升缂丝文化普及度、发挥政府作用、高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传承人来传承和发扬苏州缂丝技艺。  相似文献   

20.
缪秋菊 《丝绸》2011,48(10)
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基础上,保留缂丝色彩图案的传统风格,融入现代元素和流行色彩,赋予缂丝作品更加鲜明的民族感和时代感。从花卉、人物、吉祥和其他四方面对缂丝纹样的题材进行了梳理归类和产品开发,并对缂丝纹样的色彩运用和题材开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