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PS技术在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数据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确地,定量地把握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双重作用和技术,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析,简化GPS测量的野外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尤其是空间变化研究就成为了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以云南省保山杨柳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实例分析,详细阐述了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利用转移矩阵研究结果显示:该小流域农地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有林地和荒山,变化最小的是水体和未利用地,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以交换变化为主,水体和居民地净变化为主;从新增的角度来说,农地转化为有林地最具有转换优势,其次是农地转换为荒山;从流失的去向看,牧地转换为农地最具转换优势,其次是农地转换为牧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的研究进展,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呈现综舍化研究的趋势。研究内容、研究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研究方法与手段、驱动机理、地区案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及其在云南丽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包括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3个方面,其中时空变化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区域差异,是土地管理和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讨4种主要的时空分析指标: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区域差异和类型相互转化的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模型,并应用这些指标对云南丽江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等特征,结果较为符合当地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5.
遥感数据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来源,如何选择合适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成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统计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以及土地覆盖分类研究中,但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北京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遥感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结构的变异特征和合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的选取问题做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地统计学方法能够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变异特征,有助于选择有效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对北方13省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水体的退化以及未利用地的不断扩展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土地利用/覆盖总体破碎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质化方向发展;10年间,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重心的空间位置均有所变化。水体变化最明显,其次为未利用地、耕地和城建用地;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目前在驱动力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过多依赖数学分析方法的趋向。该文从现代土地利用变化概念出发,提出成因分析概念,认为驱动力的反演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在驱动机理研究中必须借助层次分析法,鉴别引发变化的直接原因,并对土地利用变化原因—表象间的关系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近20年来,毛乌素沙地东北缘伊金霍洛旗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林地和草地面积的比例增加,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相应地,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这种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随着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单位面积耕地产量增加。沙漠化防治措施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该区的潜在沙漠化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在遥感手段对图形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景观特征上为于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具体表现提供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多年的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通过研究区遥感分类影像获得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转移趋势,运用SPSS软件获得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驱动力方程,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治经济政策等个方面。获得了影响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于田地区人口的增长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主要驱动力因素,其次是牲畜头数的增长以及采樵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68,自引:13,他引:268  
根据1985和1995年2期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3省2市1985-1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安康市2005~ 2010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康市11个县市区进行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与影响.结果表明:它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总体上呈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面积减小和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其中,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增长三个因素是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的进展--CLUE-S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拟是进行土地利用情景分析的重要基础。本文在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细胞自控模型(CA)、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S)的方法,并以邯郸地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CLUE-S模型采取经验模型的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空间分配和驱动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拟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模拟小尺度地区的近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考虑到短期或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主要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而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化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突破这一瓶颈成为CLUE-S模型发展和应用的关键;CLUE-S模型主要解决的是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问题,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利用1990年、1999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同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在15 a尺度上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特征是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0.56%,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富裕程度、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水文因素等,各驱动因素以合力形式作用于土地利用/覆被使其变化,其中,人口因素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环渤海区域1998,2000,2003,2005,2007年份的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选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GIs技术与定量模型支持下,进行了环渤海区域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环渤海区域水域、耕地减少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3%: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重庆市南岸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及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是南岸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64,自引:16,他引:164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 ,因而是全球变化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评述了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把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动态模型、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以提高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表征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模型,分析了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但冲突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甘州、临泽2个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县,且指数最高的区域呈围绕城市四周分布的特点;② 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1995—2005年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段,中部的甘州区、南部的山丹县两地增加最为明显;2005—2015年虽然冲突强度增大区域的面积少于上一时段,但冲突增加幅度高于上一时段,尤其民乐县和高台县增加较为明显;③ 土地利用冲突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极弱,与道路和河流等用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强,而与人口密度和GDP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最强;④ 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一致,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时期,而1995—2005年也是土地利用冲突面积增加最多的时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为活跃,对生态用地产生侵占,反映了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矛盾是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分析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定量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引进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理论方法。作为一种解释性的数学框架,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了每个时间间隔和每种地类的变化面积和变化强度。强度分析自上而下分为3个层次:间隔层次、地类层次和转变层次,将观察变化强度与平均变化强度比较,揭示不同层次的变化特征,并依次用快速的与缓慢的、活跃的与平稳的、来源与转变三对术语来描述。本文以昆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深入阐述了不同层次的面积变化和强度变化,并对不同层次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间隔层次,2000年后昆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逐渐加大;在地类层次,建设用地的变化强度是最活跃的,林地的变化强度是最平稳的;在转变层次,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变为草地。强度分析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中具有系统性的优势,对深入挖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理解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