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20例(连续病例).分别于9个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供肝于冷缺血末期常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水平(1 500 IU/L为界),将20例患者分为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组和非IPGF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LT、AST、LD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IPGF组7例,非IPGF组13例. 供肝冷缺血末期病理检查显示,IPGF组中4例有轻度大泡型脂肪变性,而非IPGF组中未见脂肪变性(P=0.007).IPGF组血清ALT水平于再灌注后3、6 h显著高于非IPGF组,其血清AST水平在再灌注后1、3、6、12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而LDH在再灌注后1、3、6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P均<0.05);LDH与ALT(r=0.948,P<0.001)及AST(r=0.646, 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肝脂肪变性对原位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不良有直接影响;血清AST和ALT水平仍是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和AST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术植中逆行灌注对早期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 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 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RW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动脉化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测定术后24h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和移植肝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血清ALT、AST、LDH、GGT、DBIL和ICAM-1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血清ALT、AST、LDH是反映供肝热缺血造成肝细胞损伤的指标。ICAM-1可能是导致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介素1(IL 1)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丹参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组灌注保存液中加丹参注射液(60?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h后置入受体。移植后6?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AST、ALT水平;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介素1(IL 1)的含量,并对比观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对照组、丹参组较假手术组肝移植术后AST、ALT明显升高,肝组织中MDA含量、TNF α和IL 1明显升高,但丹参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组较对照组肝组织的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丹参可以降低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中TNF α及IL 1水平,对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冷保存时间对大鼠移植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莹  别平  吴乔  李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9):1959-1961
目的 探讨移植肝能量改变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早期肝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 供肝分别于4℃UW液冷保存30 min、6、12 h,"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 h、3、5、7 d处死大鼠,测定血清ALT、AST、肝组织SOD、ATP酶和ATP含量,并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各组大鼠术后12 h ALT、AST明显升高(P<0.01),SOD、ATP酶活性和ATP含量降低(P<0.01);术后3 d ALT、AST显著降低(P<0.05),SOD、ATP酶和ATP含量逐渐升高(P<0.05).肝脏病理改变逐渐减轻.结论 移植肝冷保存/再灌注早期SOD、ATP酶和ATP含量下降,细胞能量匮乏,导致肝功能损伤.冷保存时间的延长,再灌注后肝脏损伤加重.随着肝脏SOD水平的升高,氧自由基的清除,ATP酶和ATP含量升高,保证细胞能量供给,从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含丹参冷灌注液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防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丹参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组灌注保存液中加丹参注射液(60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 h后置入受体.移植后6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AST、ALT及肝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肝脏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移植肝再灌注后丹参组AST、ALT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1),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升高(P<0.01).丹参组较对照组肝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上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可抑制冷保存再灌注导致的肝细胞凋亡,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保护效应.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3组:未行肝移植对照组(C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ischemic precondition,IP)组.术后在分析各组供肝组织HSP70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供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LT组HSP70表达量轻度增高,而IP组显著升高(P<0.05).LT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肝组织SOD、ATP含量呈相反变化(P<0.05);与LT组相比,IP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SOD、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LT组供肝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原位移植肝高表达HSP70,后者可能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供肝损伤的一个重要保护分子.  相似文献   

10.
史留斌  王乾伟  芮晓晖  张元芳 《上海医学》2004,27(11):824-827,i001
目的 初步研究A20在小移植物损伤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肝移植组和小体积肝移植组3组,在移植后0.5及3、6、24h的4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送检。主要进行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20在肝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内蛋白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各时点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升高,至术后6h达到高峰,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体积肝移植组移植后6h损伤最重。TUNEL法细胞凋亡检查见小体积肝移植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多于全肝移植组,移植后6h为高峰。Western blot和RT-PCR法在不同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保护性基因A20在小体积肝移植组的移植物内表达下降,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迅速下调。结论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以肝细胞功能改变及大量肝细胞凋亡为特点。肝组织内保护性基因A20的下调可能是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重要始动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模型中验证AZD2014是否具有抑制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Kamada 提出的“二袖套”法建立Lewis→BN 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AZD2014组,各4只。AZD2014组腹腔内注射AZD2014药物,5 mg/kg,1次/d;对照组腹腔内注射药物溶剂2.5 mL/kg,1次/d。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记录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移植肝脏行免疫组化检测CD3和Foxp3的表达水平,评估T淋巴细胞和Treg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移植肝脏行HE染色,采用Banff方案评估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14 d内有3/4 的大鼠死亡,而AZD2014组在术后14 d内无大鼠死亡,AZD2014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存时间明显延长(χ2=4.213,P=0.040)。对照组血清中ALT、AST和TBIL进行性升高,上述指标均高于同时间AZD2014组(P<0.05)。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移植肝内排斥反应明显重于AZD2014组(排斥指数P<0.01),对照组中T淋巴细胞(CD3阳性)浸润相较于AZD2014组更为严重(P<0.01),而Treg细胞(Foxp3阳性)明显少于AZD2014组(P<0.01)。结论 双mTORC1/2抑制剂AZD2014可以有效地抑制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EGb预处理组(EGb组,供受体各1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供受体各18只),假手术组(S0组,18只).SO组不进行肝移植.EGb组和NS组采用Kamada's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切取供肝前1 h,EGb组经阴茎背静脉注射EGb 40 mg/kg 生理盐水共2 ml;NS组注射生理盐水2 ml.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 h、6 h、24 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ALT、AST;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bcl-2及fas mRNA的表达.结果:供肝再灌注后各时点,NS组血清ALT、AST水平、细胞凋亡指数、bcl-2及fas mRNA的表达均较SO组升高(P均<0.05).与NS组比较,EGb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细胞凋亡指数及fas mRNA的表达均降低,bcl-2 mRNA表达量升高(P均<0.05),肝组织病理改变较轻.但EGb组各指标均高于SO组(P均<0.05).结论:EGb预处理可以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供肝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减少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大鼠供肝的应用,并探讨老年大鼠肝移植供体年龄限制.方法 采用肝动脉重建二袖套原位肝移植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均为雄性Wistar大鼠,受体鼠龄均为5月,根据供体鼠龄分组,A~E组供体鼠龄分别为5、17、20、23、26月,每组12例.检测术后第1、3、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术后3月存活率.结果 B、C和D组肝移植术后第1天和第3天ALT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第7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功能恢复延迟,肝功能于术后第7天趋于稳定.老年大鼠移植肝植入前组织病理学表现存在轻度肝纤维化,老年大鼠肝细胞数目减少,脂褐素数量增加.E组术后ALT增高(P<0.05),肝功能损伤不可恢复,3月存活率为0.结论 供体年龄是影响老年供肝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鼠龄低于23月的老年大鼠移植肝可恢复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donor livers from aging rats, and discuss the age limit of the donor rats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Arterialized, two-cuff techniqu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in male Wistar rats. All the recipient rats were 5 months old, and the ages of the donor rats were 5 (group A), 17 (group B), 20 (group C), 23 (group D), and 26 (group E) months (n=12). 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iver grafts were evaluated by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detect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3-month survival rate of the rats was observed. Results Aging liver grafts in groups B, C, and D caused early elevation of ALT peak level and aggravation of liver tissue damage, and the liver graft recovery was delayed until postoperative day 7. Mild liver fibrosis, reduced hepatocytes and pigment deposi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liver grafts before the transpla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groups, the rats in group E show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T levels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P<0.05), with failure of liver graft function recover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3-month survival rate (0%, P<0.05). Conclusion The donor age of the rats is a crucial factor to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liver grafts. Grafts obtained from rats younger than 23 months allow bette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liv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活素A(ACTA)和卵泡抑素(FS)在酒精性肝损伤中的作用,阐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以建模后24、72、120及168 h为时间点,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模型组小鼠及40例对照组小鼠血清ACTA和FS水平以及肝功能变化情况。对模型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和ACTA及FS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时间点对照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ACTA水平无明显变化,而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和ACT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ALT、AST水平以24 h为最高,ACTA水平以72 h为最高。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及ACTA水平在4个时间点上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4个时间点,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几乎不表达ACTA,而FS表达阳性。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汇管区周围高表达ACTA。模型组小鼠肝组织FS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小鼠肝组织FS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ACTA和FS在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ACTA和FS系统失衡可能是酒精性肝病和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动脉重建组和动脉未重建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动脉重建组1周生存率为66.7%,动脉未重建组1周生存率为50.0% (P >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动脉未重建组和动脉重建组各时间点相比较,TB第2?7天高于动脉重建组,ALT第2?4天高于动脉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动脉重建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动脉重建组术后第1天的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动脉未重建组,而术后第7天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动脉未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减轻术后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动脉化模型术后早期增殖较静脉化模型活跃?  相似文献   

16.
邓小玲  韩星梅  陈辉 《重庆医学》2011,40(6):547-54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和术后血清醛缩酶(ALD)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肝移植术前、中、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D,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移植术中,ALD等4种酶活力均呈进行性上升趋势,且ALD活力与ALT、AST、LDH活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777、0.975(P<0.01);4种酶活力在肝移植术后第2天均明显升高达峰值,然后缓慢下降,术后ALD活力与ALT、AST、LDH活力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0.905、0.893(P<0.01)。结论 ALD可以作为肝移植术中和术后肝功能评价及监测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中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指数变化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术患者40例,在Narcotrend监测下实时调整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参数,维持深度在D2~E1阶段。门静脉开放后,维持靶控参数不变,观察Narcotrend指数(NI)变化,当NI值比基础值升高超过20时,加深麻醉并记录所需时间(S)。分别于术前(T1),手术开始后1 h(T2),门静脉开放后2 h(T3)、24 h(T4)、48 h(T5)、72 h(T6)抽取静脉血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S值取其中位数,将高于和低于这个中位数的病例分为H、L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后24 h两组AST、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48 h两组ALT、AST和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2 h大部分指标均有所回落,H组和L组比较只有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值变化趋势监测可以指导麻醉深度的调控,还能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DCD供肝早期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