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研究了四丁基溴化铵-碘化钾-铟(Ⅲ)三元缔合物浮选分离铟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In(Ⅲ)与四丁基溴化铵和KI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InI4- ·TBAB+,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pH值为2.0,四丁基溴化铵和KI的浓度分别为6.0×10-4 mol/L和5.0×10-3 mol/L时, In(Ⅲ)可与Fe2+、Al3+、Mn2+、Sn、Ni2+、Zn2+、Cr3+、V(Ⅴ)、W(Ⅵ) 和Co2+定量分离,且In(Ⅲ)的浮选率达到99.1 %以上。对合成水样中In(Ⅲ)进行分离和测定,效果良好。该方法不污染环境,在痕量铟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万山 《冶金分析》2011,31(6):77-80
研究了四丁基溴化铵-碘化钾-铟(Ⅲ)三元缔合物浮选分离铟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In(Ⅲ)与四丁基溴化铵和KI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InI4- ·TBAB+,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pH值为2.0,四丁基溴化铵和KI的浓度分别为6.0×10-4 mol/L和5.0×10-3 mol/L时, In(Ⅲ)可与Fe2+、Al3+、Mn2+、Sn、Ni2+、Zn2+、Cr3+、V(Ⅴ)、W(Ⅵ) 和Co2+定量分离,且In(Ⅲ)的浮选率达到99.1 %以上。对合成水样中In(Ⅲ)进行分离和测定,效果良好。该方法不污染环境,在痕量铟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恒电位电解技术,使不具发光活性的铀(Ⅵ)通过自制的流通式碳电解池后,在-0.70 V(vs.Ag/AgCl)电位下在线还原为铀(Ⅲ),铀(Ⅲ)与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产生化学发光,从而建立了铀(Ⅵ)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9~1.0×10-5g/mL,检出限为2×10-10g/mL,对1.0×10-7g/mL铀(Ⅵ)进行13次测定,得到相对标准偏差为2.5%。该方法用于煤灰中微量铀(Ⅵ)的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Ni(Ⅱ)能置换出Cu(Ⅱ)-EDTA络合物中的Cu(Ⅱ),与鲁米诺-H2O2-Cu(Ⅱ)化学发光体系相偶合,建立了测定Ni(Ⅱ)的置换偶合反应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Ni(Ⅱ)的新方法。考察了Cu(Ⅱ)-EDTA络合比、反应介质与pH、氧化剂的选择及其浓度以及鲁米诺浓度对体系相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并采用酒石酸掩蔽剂消除了干扰组分对测定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Ni(Ⅱ)的线性范围为5.0×10-8~5.0×10-6 g/mL,检出限为2.0×10-8 g/mL (3σ)。对环境水样中的镍(Ⅱ)进行测定,其结果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值相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3.7%~4.6%。  相似文献   

5.
李梦耀  钱会 《冶金分析》2007,27(8):66-68
基于Fe(Ⅲ)和8-羟基喹啉对鲁米诺-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作用,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痕量Fe(Ⅲ)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Fe(Ⅲ)质量浓度在1.0×10-4~0.2μg/m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响应,回归方程为ICL=1.96×105ρ(μg/mL)-2.54,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为4.0×10-5μg/mL。测定2.0×10-3μg/mL的Fe(Ⅲ),100倍的K ,Na ,NH 4,Ca2 ,Mg2 ,Zn2 ,Al3 ,Ba2 ,NO-3,SO24 ,F-,Cl-和10倍的Co2 ,Mn2 ,Cu2 不干扰;等量的Cr(Ⅵ)有干扰,可用D311A阴离子交换树指消除。该法用于井水中痕量Fe(Ⅲ)的测定,加标回收率98%~104%。测定结果与邻二氮菲光度法吻合,相对偏差<±6%。  相似文献   

6.
钯(Ⅱ)-硫脲-碘酸钾络合物在pH8.20 NH3·H2O-NH4Cl缓冲溶液中有一灵敏的吸附波,峰电位在-0.42 V (vs. SCE)左右,该波的二阶导数峰峰电流与钯质量浓度在0.60~2.20 μg/L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 = 0.998 8),检出限为0.30μg/L。经多种电化学方法证明,该吸附波为络合物吸附波,其电极过程为不可逆过程。考察了多种离子对峰电流Ip'的影响。当测定0.1μg/L钯溶液时除Mo(Ⅵ)、Pb2+、Cd2+、Mn2+离子的允许量(分别为0.01μg/L、0.08μg/L、0.1μg/L、0.2μg/L)较低外,其他被试验的阳离子允许量都较高;但是,当溶液中的Mo(Ⅵ)(Ⅵ)、Pb2+、Cd2+、Mn2+离子超过允许量时可以加入酒石酸和二巯基丙醇进行掩蔽以消除干扰。所拟方法用于铝合金中微量钯(Ⅱ)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 加标回收率在95% ~ 102%之间。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氯化钠-硫氰酸铵-正丙醇-水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铁的行为及铁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氯化钠能使正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Fe(Ⅲ)和NH4SCN生成的[Fe(SCN)4~6][(4~6)-3]-与质子化正丙醇C3H7OH2+ 形成的缔合物[Fe(SCN)4-6][ C3H7OH2]1-3能被正丙醇相完全萃取。当溶液pH值为3,正丙醇的体积分数、NH4SCN溶液的浓度和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 %,7.0×10-2 mol/L和0.2 g/mL时, Fe(Ⅲ)的萃取率达到97.5%以上,而W(Ⅵ),Ag(Ⅰ),Ce(Ⅲ),Cr(Ⅲ),Mn(Ⅱ),Cd(Ⅱ),Al(Ⅲ),Ni(Ⅱ),Ga(Ⅲ)和Mg(Ⅱ)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Fe(Ⅲ)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对合成水样和镍铬铝合金中Fe(Ⅲ)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该萃取体系可以用作微量铁的分离和富集,在分析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姚坡  刘娟  李绍卿 《冶金分析》2011,31(6):62-65
基于微乳液有增稳、增敏、增溶等作用,建立了微乳液-鲁米诺-H2O2-Co(Ⅱ)化学发光体系测定Co(Ⅱ)的分析方法。该法测定Co(Ⅱ)浓度范围为1.0×10-9~1.0×10-6 mg/mL,检出限为9.15×10-10 mg/mL。测定制药废水中痕量钴,该方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n=5)为1.0%~2.5%。  相似文献   

9.
基于微乳液有增稳、增敏、增溶等作用,建立了微乳液-鲁米诺-H2O2-Co(Ⅱ)化学发光体系测定Co(Ⅱ)的分析方法。该法测定Co(Ⅱ)浓度范围为1.0×10-9~1.0×10-6 mg/mL,检出限为9.15×10-10 mg/mL。测定制药废水中痕量钴,该方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n=5)为1.0%~2.5%。  相似文献   

10.
何云华 《冶金分析》2010,30(8):17-20
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仪的静态测量系统,研究了Sr2+在铁氰化钾-钙黄绿素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行为。实验发现:当将碱性铁氰化钾溶液注入到钙黄绿素溶液中,立即发生了一化学发光反应,检测到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反应结束后化学发光信号回落至基线,再注入Sr2+标准溶液,又引发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检测到另一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反应结束后化学发光信号又回落至基线。表明了Sr2+在铁氰化钾-钙黄绿素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发生了后化学发光反应。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利用后化学发光反应测定Sr2+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6~2.0×10-4g/mL,检出限为6×10-7g/mL,对5.0×10-5g/mL的Sr2+溶液平行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本法已用于工业碳酸锶纯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用盐酸羟胺还原钼(Ⅵ)至钼(Ⅴ),EDTA络合钼(Ⅴ)及共存离子,锌盐滴定过量EDTA求得合量。于等量试液中不加盐酸羟胺,EDTA络合共存离子,滴定至近终点用酒石酸钾钠掩蔽钼(Ⅵ),锌盐滴定过量EDTA求得分量。二者之差即为钼量。2%~5%钨(Ⅵ)、铬(Ⅵ)或钒(Ⅴ)等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测定10.00~15.00 mg钼,相对误差-0.20%~+0.20%,测定37%~57%的钼含量,相对标准偏差0.10%~0.15%,样品加标准回收率99.60%~100.80%。方法结果准确度与钼酸铅重量法的一致,但本法选择性好、分析快速。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在pH 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和在聚乙烯醇(PVA)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作用下,痕量铁(Ⅲ)可催化溴酸钾氧化酚藏花红的褪色反应,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铁的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优化了相关的测定条件和试剂的用量,考察了其它离子对测定的影响。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得催化褪色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4.03 kJ/mol,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0.32 μg/mL, 铁(Ⅲ)的检测限为6.6×10-7 g/L。对玻璃及陶瓷样品中铁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6%~4.1%,样品加标准回收率在94%~102%之间。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用过氧化钠在高铝坩埚中700 ℃熔融样品5~10 min,用硫氰酸铵差示光度法测定了钼精矿和钼焙砂中钼含量的方法。对样品的熔融条件、样品溶液的制备条件和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加入无水乙醇消除了MnO2-4的干扰,采用三氯化铁溶液沉淀吸附和酒石酸钠掩蔽的方式消除了钨(Ⅵ)、铬(Ⅵ)和钒(Ⅴ)等其它共存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于吸收波长λ=480 nm处,钼质量浓度在14.0~26.0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检出限为4.2×10-2 μg/mL。将本法用于钼精矿管理样品GLY-01、钼精矿和钼焙砂生产样品中钼的测定,测定值与参考值或重量法测得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0.10%~0.14%。  相似文献   

14.
伍娟  龚琦  杨黄  潘雪珍 《冶金分析》2010,30(2):23-29
比较了强酸性、强碱性、弱酸性、弱碱性和两性等5种离子交换纤维对Cr(Ⅲ)和Cr(Ⅵ)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强酸性和强碱性离子交换纤维对Cr(Ⅲ)和Cr(Ⅵ)的分离效果最好。分离后的Cr(Ⅲ)和Cr(Ⅵ)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量。优化了纤维柱分离Cr(Ⅲ)和Cr(Ⅵ)的条件。pH 3.0的含铬试液以2~6 mL/min的流速上柱,当采用强酸性纤维柱进行分离时,用10 mL pH 1.0的硝酸预淋洗Cr(Ⅵ),再用10 mL 2.0mol/L硝酸洗脱Cr(Ⅲ);当采用强碱性纤维柱进行分离时,试液需先加入5 mL 0.005 mol/LEDTA溶液掩蔽Cr(Ⅲ)后上柱,用10mL pH 1.0的稀盐酸预淋洗Cr(Ⅲ),再用10 mL 3.0mol/L硫酸洗脱Cr(Ⅵ)。采用强酸性纤维柱时Cr(Ⅲ)和Cr(Ⅵ)检出限分别为1.06 ng/mL和0.60 ng/mL;采用强碱性纤维柱时Cr(Ⅲ)和Cr(Ⅵ)检出限分别为1.03 ng/mL和1.15ng/mL。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分离和测定管网水、池塘水样和土壤提取液中的Cr(Ⅲ)和Cr(Ⅵ)。加标回收实验表明,采用强酸性纤维柱进行分离时,Cr(Ⅲ)的回收率为90.0%~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3%~5.3%,Cr(Ⅵ)的回收率为91.7%~107%,相对标准偏差为0.3%~4.4%;采用强碱性纤维柱进行分离时,Cr(Ⅲ)的回收率为93.1%~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4%~5.0%,Cr(Ⅵ)的回收率93.8%~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1%~6.2%。  相似文献   

15.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曙红Y于特定的激发波长下可以发射较强的荧光光谱,加入少量的8-羟基喹啉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乳化剂OP的加入可以使荧光强度进一步加强,若在以上体系中加入痕量镧(Ⅲ)离子,荧光强度会继续加强,镧(Ⅲ)离子在该体系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镧(Ⅲ)的新体系。文中讨论了酸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试剂用量及共存离子的影响,确定了实验最佳反应条件,并测定了催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2 μg/mL,检出限为5.4×10-4 μg/mL,可用于镧汞齐中痕量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5%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的正十二烷溶液在HNO3体系中对Mo(Ⅵ)的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Mo(Ⅵ)的萃取分配比有较大的影响,萃取过程中有明显的热效应。在HNO3浓度为3mol/L时,Mo(Ⅵ)以MoO22+形式被萃取,MoO2(NO3)2与D2EHPA形成1∶2的配合物,并给出萃取平衡方程式。  相似文献   

17.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曙红Y于特定的激发波长下可以发射较强的荧光光谱,加入少量的8-羟基喹啉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乳化剂OP的加入可以使荧光强度进一步加强,若在以上体系中加入痕量镧(Ⅲ)离子,荧光强度会继续加强,镧(Ⅲ)离子在该体系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镧(Ⅲ)的新体系。文中讨论了酸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试剂用量及共存离子的影响,确定了实验最佳反应条件,并测定了催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2 μg/mL,检出限为5.4×10-4 μg/mL,可用于镧汞齐中痕量镧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