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平均速度的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对于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它们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均不变.即速度的大小不会变化,这个速度是准确地反映了它的运动快慢情况.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到的大量物体的运动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开行、停下:工厂里行车、电瓶车的开行、停止;人们走路、跑步等等,都是时快时慢的.也就是说.大量物体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用“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出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比如,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是指的平均速度.在从甲城开往乙城的过程中,某段路程时的速度可能分别是30千米/小时、70千米/小时.  相似文献   

2.
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总复习第36题是一道思考题: 一座大桥长2400米。如果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学生在学习这道题之前,所学习的行程问题都是将运动的物体从某点出发运动到某点而停止来处理的。因此,分析此题时,教师要抓住题中的“车头开上桥”和“车尾离开桥”这两个特殊时刻的位置变化关系,选择特殊点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解题道理。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根据“车头开上桥”和“车尾离开桥”两个特殊时刻的位置变化关系,教师可启发学生画出火车与大桥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即“车头开上桥”和“车尾离开桥”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3.
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程上的平均速度不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例1 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半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30千米/小时,在后半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60千米/小时,则这个物体在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相似文献   

4.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数值与时间、路程两个因素有关。要比较两个(或几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例1:小明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得快,而  相似文献   

5.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6.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选作参考系的物体,一般是假定为不动的。只有在选定参考系之后,才能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或作怎样的运动;也只有选择同一个参考系,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才有意义。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即运动具有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但是,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描述物体的运动,繁简程度并不一样。具体选取时应使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尽量简洁、方便为宜。而且在解答问题时如果能巧妙的选取参考系,往往可以使解题过程大为简捷。以下举几例说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快慢在运动过程中是变化的.用平均速度只能近似地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中的大致的快慢程度,而不能反映物体在其他阶段的运动快慢情况,可用公式v一上来计算·所以在解平均速度的考题中如果把平均速度当成速度的“平分”,那就错了.例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段路程匀速行驶的速度为抢手米则。时,后半段路程匀速行驶的速度为22千米则。时,则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千米则。时.__刊十计18千米/小时十22千米/小时__,、;,、;_l.话研力一——一————一20de米/小时.…  相似文献   

8.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之一,而斜面效率是机械效率的重点之一。同学们往往因概念不清、受力分析不透,知识面不广、思维局限和思维定势,常走进解题的误区,现例析几例:例1沿长10米,高2米的斜面,将1矿牛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若斜面的机构效率是80%,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__仅有用、_。_Ch_oWW”、”v=Wx100%=H,F”2,,Ch104牛X2米_。。_f=F=?一天才J拉长二2500牛.“—“一和一用%x10米———”错解原因思维定势在水平面上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动力与摩擦力平衡,而不能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9.
《初师函授试用课本数学》上册第91页例21:“甲、乙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车长180米,乙车长204米,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经过了12秒钟,已知甲车每秒钟行15米,求乙车的速度?”这道题不少学员不知从何着手  相似文献   

10.
陈超众 《中学理科》2007,(12):36-38
电磁感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在处理电磁感应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分析清楚能量的转化方式及方向,然后利用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求解.这样就使得理清物体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大多数题目中物体的初状态一般都是已知,我们只需要分析物体运动的收尾状态便可.在分析物体运动的收尾状态时,一般需要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及变化情况,在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安培力的变化情况以及物体加速度的变化特点.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物体运动的几种收尾状态.1如.收图尾1状所态示是,金静属止棒的a情b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导轨上,磁感…  相似文献   

11.
本章阐述的是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但理论性较强,在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纠正以往的一些错误经验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一个物体在运动时不受推力作用,那么它最终将静止下来.似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运动物体最后会停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为(阻力)的作用.实际上,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就一定要施加力的作用.二、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是物体惯性的必然结果物体不受外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相似文献   

12.
学生往往对“惯性”这一概念存在很模糊的认识、当让他们解释课本第67页图3—7车上木块倾倒的原因时,这种模糊认识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一、认为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因而把物体的惯性看作是驱使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即“惯力”,运动物体本身就具有这种力。所以他们说:“因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止了它向前的运动力,而与车一起运动的木块还有向前的力,所以它向前倒下。”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它并没有受到向前的力。二、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认为只有物体不受力时物体才具有惯性。所以他们说:“因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都具有  相似文献   

13.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处理物体运动问题离不开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中学物理习题中,常将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物理量隐藏在各种图象中,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下面例举常见的几种情况,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中的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某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的选择不同,运动情况往往不同。如甲、乙、丙三人分别以1米/秒、1.5米/桫、1.8米/秒的速度自西向东运动,若以甲为参照物,乙以1.5米/秒-1米/  相似文献   

15.
现行教材第十二册第6页有这样一道题:“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1厘米,如果平均每分转100周,通过一座1099米长的桥,大约需要几分?”此题在所给定的条件中忽视了自行车的车长,而一般自行车的车长约1.5米,这对于1099米长的一座桥来说是可以不计的,但相对于71厘米的直径来说,委实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数字,因此,细细推敲,此题还应补上“车长”这一条件。如何教好这道题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一审、二演示、三补、四  相似文献   

16.
力是什么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它的物质性、相互性、方向性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只有一个物体也不会有力的出现 ,一旦有了力的作用 ,必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作用时 ,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决定着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是它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改变。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 ,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  相似文献   

17.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都用V一:来定义和计算,而且两者单位相同,但是两者又有区别.1.对于某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其运动速度V一十是一个恒量.其速度大小不随运动时间t和路程S的改变而改变;对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其运动速度是一个变量,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即运动有时快,有时慢.此时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情况.例l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它通过第一段2米的路程,用了1秒;通过第二段4米的路程,用了2秒;通过第三段1米的路程,用了0.f秒.…  相似文献   

18.
期末检测     
一、填空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质量的主单位是,时间的主单位是.其测量的基本工具分别是、。2.在地球上,重9.8牛的物体,它的质量是     千克.54千米/小时=     米/秒,以此速度运动的物体10秒钟通过的路程为    米.3.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0.45米3的水全部结冰后的体积为   米3.4.扔到空中的小石块,受到力的作用,此力的施力物体是    .(忽略空气阻力)5.骑自行车的人,若以本人骑的自行车为参照物时,他是    的;若以路旁树木为参照物时,他…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m 0:——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莺力.重力花物体』: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 . 2.托盘天平是测最——的仪器I比重计是删量 的仪器. ‘ 3.发电机是根据——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的线圈中产生的是交流电;直流发电机的线圈中产牛的是——一电. 4.一条光线入射荏平面镜上.跟镜面成60。角,则入射角是——度.入射光线跟反射尤线的夹角是——度. 5.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公路大桥长1560米·汽车以36干米/小时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行驶 秒钟(车长不计). 6.把红罢水滴』\一。杯清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整怀水变成。r…  相似文献   

20.
一、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图解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不论求解那一类问题,求解加速度是解题的桥梁和纽带,是顺利求解的关键.二、整体法、隔离法1.整体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方法称为整体法.采用整体法时不仅可以把几个物体作为整体,也可以把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