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顺 《江苏中医药》2004,25(12):43-44
唐·孙思邈认为 :单针不药或单药不针皆非良医。然历代医家皆重于药而轻于针 ,能用仲景理论指导针灸临床者寡。笔者不揣陋昧 ,把《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的条文汇聚一起 ,结合原文 ,探讨桂枝汤证在临床的用穴规律。1 太阳病桂枝汤证之病机及选穴原则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 (第2条 )风邪中肌所见之脉证 ,谓太阳中风。风卫皆阳 ,相搏则见发热。风性疏泄 ,袭于表则卫外不固 ,中于肌则营不守内 ,故汗出。汗出营弱则恶风。营阴外渗 ,脉道松弛 ,则脉浮而缓。太阳中风脉证 ,反映出气血不充于外 ,表之抗病力不足的本质。太…  相似文献   

2.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3.
太阳中风,非脑血管意外之中风,乃《伤寒论·太阳篇》具有“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等症状即桂枝汤证之伤风感冒。以素体卫弱表虚或原有慢性病者为多见。近年来笔者本仲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旨,单用针灸治疗太阳中  相似文献   

4.
正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方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组成。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而桂枝汤本身具有的调和营卫、阴阳的作  相似文献   

5.
魏永章 《河北中医》2004,26(2):123-123
《伤寒论》之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脉浮缓为主证。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一些内科、妇科及儿科病证,只要辨证正确,用之亦得心应手。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治的  相似文献   

7.
<正> 桂枝汤是仲景《伤寒论》的首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凡太阳中风证或病机与之相同者,辨证无误,投之神效。笔者临床还体会到桂枝汤的效果,除与煎服方法有关外,与服药时间关系也极为密切。我曾治一自汗患者,素体虚弱,神疲倦怠,怕冷恶风,动则汗出,重时通身如浴,脉弱舌淡。辨证阳虚卫弱,营卫失和,治宜补气固表,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黄芪、防风。因患者工作时间为早、中班交替,中班上午服药,效果显著;早班晚上服药,作用平平。为取得可靠依据,于1984年初冬选择10例具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典型症状的太阳中风证,分甲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太阳病初起,有伤寒、中风两个证型。但笔者认为:从仲景原文看,实有六个证型,现条列其原文,并加按讨论如次: 一、太阳风淫病——中风 [脉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治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讨论] 1.风邪外袭太阳,即为太阳中风。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以下略)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后世注家将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当今一些教科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这是误解。不论是从《伤寒论》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逻辑上理解,这种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应当指出,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阳中风是一个具体的病证。典型的太阳中风的表现可从第1条、第2条及第12条中概括出来,即在太阳病表证的基础上突出汗出与脉浮缓的脉症,其病机特点为营弱卫强。典型的太阳  相似文献   

10.
试析桂枝汤     
仲景《伤寒论》是中医必读之经典巨著之一,它为中医学术奠定了理法方药基础,对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临床诊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桂枝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可谓《伤寒论》113方之首。古人对桂枝汤亦多有论述,本文试述学习桂枝汤的几点意见。一、桂枝汤主证及其病机《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从上述两条原文中可以看出,太阳中风的证治是桂枝汤的主要适应证。“太阳中风”概括了上述两条内容。桂枝汤证即是头痛、  相似文献   

11.
<正>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但对本方的归属问题,古往今来,争议未休,有认为属解表剂者,有认为属和解剂者,亦有认为属补益剂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从桂枝汤的主治证、立法、功效等方面分析,应属解表剂。一、桂枝汤的主治证,属表证《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  相似文献   

12.
论桂枝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或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留恋未解者;表证兼里虚不甚,脉不浮紧而浮弱者;非外邪所致营卫不和,自汗,发作阵作者;太阴中风证或太阴表证,症见四肢烦疼、脉浮取而微、沉取而涩者;太阳病误下,正气抗邪于上,其气上冲,热痞兼表证者;阳明经表证症见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汗多脉迟者;阳明日晡发热兼寒热如疟,脉虚浮的太阳表证;太阴虚寒兼表证身疼者;妊娠恶阻,产后中风持续不解者等,病机均为营卫不和,临床均可应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创立的桂枝汤,素有“群方之冠”的著称,为太阳中风证之主方。《伤寒论》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计有19条条文.近代,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前贤多把它归于发汗剂,究竟桂枝汤该属何剂?有提出讨论的必要。兹试作如下探讨. 一、桂枝汤与太阳中风证《伤寒论》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相似文献   

14.
仲景运用桂枝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理、法、方、药的代表方.柯韵伯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然而对于桂枝汤主治和应用,不少人则误入井底.由于《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的论述,后世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殊不知桂枝汤的解表之功,仅仅是其众多功用之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桂枝汤的功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小议“无汗忌桂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汗忌桂枝”一语出自何人之口,尚难考证,一般认为它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根据《伤寒论》原著精神提炼而成的精华之一。在《伤寒论》中,桂枝汤是为解散肌表之邪而设,适用于治疗太阳中风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状。正如原文所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即明确指出了桂枝汤不能治疗麻黄汤证的无汗,无汗在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机制,即寒邪束缚肌肤,腠理闭塞。此证若误用桂枝汤,势必促使邪气壅遏而变证从生。尤在泾说:“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致也。”柯韵伯又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1]共载方剂(除厥方)计115首,其中用桂者就有41首;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而以桂枝为首命名的方剂就有21首。从太阳到厥阴篇,都有桂枝的轨迹。可见仲景认识桂枝的深刻及其应用之广泛和巧妙,兹试析之。1 为君药制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脉浮弱或浮缓,是太阳表虚,营卫不和的表现,即桂枝汤的主证,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炙甘草2两,大枣12枚。若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而数者,为余邪未尽。或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其小便…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林家坤刘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关键词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护理太阳中风,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伤寒论...  相似文献   

19.
汗法的运用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汗调和营卫之说,首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病篇中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此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传统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笔者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义简析桂枝汤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